对口快板表演技巧(1)第一章板要熟练唱要多变板,有两个含意,一是指手里拿的竹板,二是指各种板式。
做一个对口快板演员,既能打一手好板,又熟悉各种板式,能唱出各式各样的节奏来,一定会受到群众的欢迎。
对口快板演员用的板有两件:大板:用两块竹板做成,每块长约五寸五(市尺),宽约一寸八,有弧度,两板上端各钻两个眼,用丝线或棉线、尼龙线连结在一起。
小板:用五块竹板做成,每块长约三寸三,宽约一寸三,有弧度,每块板上端各钻两个眼,四块板阳面朝前,一块板阳面朝后,在前四块板中间各放两个铜钱,板眼和钱眼对正,用丝线或棉线、尼龙线连结在一起。
拿法:大板由右手拿,把大板的下扇握在掌中。
小板由左手拿,将食指插入四扇和一扇的合缝处,拇指放在第一块板上,其他三个指头贴在后一扇板上。
板是击节乐器,演唱时起掌握节奏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具体运用要掌握以下几点:一、板和点板和点是紧密相连的。
打的是板,听的是点。
演唱时打节奏主要是小板。
小板又叫节子,也叫碎嘴子,常用点有四种:1、单点。
前四扇板和后一扇板轻轻撞击,靠腕子使劲,形成惯性,产生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是小板的基本点。
2、双点。
在打单点的时候,拇指上下跳动,就产生出“嘀咯嗒、嘀咯嗒……”的声音,这叫双点。
在演唱每个自然句的衔接处,往往是用双点填空,便于演员换气。
3、混合点。
一个单点加一个双点就是混合点:“嘀嗒嘀咯嗒、嘀嗒嘀咯嗒……”,在演唱中也是常用的点。
4、碎点,也叫撮点。
小板连续打一个点,有人管这叫打撮儿,声音是“嗒嗒嗒……”,常用于板头或特殊效果处。
大板,主要用于板头,和小板紧密配合,能打出优美动听的花点来。
但在演唱过程中,大板不宜多用。
用多了容易把情绪打断,产生杂乱的效果。
大板的基本打法有三种:1、扣板。
抡起上扇猛击下扇,产生出“呱”的声音,这是大板的基本点。
2、磕板。
用下扇轻磕上扇,产生出“得”的声音。
3、马蹄点。
手背弓起握住下扇,形成共鸣槽,两扇板连续撞击,手一张一合,产生出“得哒、得哒”的声音,好像马蹄声,一般用于板头或特殊效果处。
二、板头板头,又叫开场板,是最先送入观众耳朵的声音。
打好开场板有三个作用,一是吸引观众,二是酝酿情绪,三是确定速度。
万不可多打,观众不叫好,打起来没完,那就成了耍杂技了,效果会适得其反。
我们演出对口快板常用的板头比较简单,容易掌握:三、各种板式写快板要熟悉各种句式,唱快板要掌握各种板式。
板式就是节奏。
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节奏,才能唱得变化多端,起伏连绵。
对口快板常用的板式有以下几种:1、顶板。
就是演唱时顶着板唱,又叫整拍起。
对口快板速度较快,激情、火爆,顶板唱用得较多。
如:红十月,十月红,神州大地在沸腾,北京城,传喜讯,全国人民齐振奋。
2、让板。
又叫闪板,就是让开板唱,半拍起。
同是三、三、七的句子,唱法可有不同。
0从0城市,0到0农村,0百花盛开0喜0迎春。
0从0内地,0到0边疆,0山0山水水披新装。
这样就把速度放慢了,易于抒发感情。
但从头到尾这样唱就不行了,非把观众唱睡了不可。
演唱时顶板和让板是交替进行的。
这样才听着有起伏,有变化。
我们演唱的《说长征》中的大会师一段,是这样处理的:3、垛板。
遇到垛句、贯口,用垛板唱。
如《说长征》中间一段:一把米传遍了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云南——各地来的指战员。
演唱时要把这九个省名一气贯通。
一字板,赶板垛字,让人听着铿锵有力,提神鼓劲。
4、抻板。
把字音抻长,造成特殊效果。
如《送猪记》的结尾:远处传来一回音,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爱人民,军民团结一家人。
在演唱第二句中的解放军的军字时,有意把字音放慢抻长,让人们回味去。
5、切板。
唱着唱着突然停止,把板切住。
如《七遇好八连》中的一段:八连好,好八连,艰苦作风代代传,一滴水,一度电,一寸布,一条线,一粒米,一把面,一块煤,一块炭,一棵葱来一头蒜——都要在脑子里边转一转。
当唱到一头蒜时戛然而止,停两三秒钟再起板,仍照原速唱下去。
这叫字断气不断,无声胜有声,能收到异峰突起的效果。
掌握各种板式的关键,是演员要有心板。
演员的心板,是多年的实践形成的,初学快板的同志务必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对口快板表演技巧(2)第二章字要吐清气要用匀吐字清晰,是对快板演员的起码要求。
字吐不清,会直接影响内容表达,板打得再好也没用。
所以,说快板既要板上下功夫,更要在嘴上下功夫。
具体要求是:一、字音要念准说快板要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听起来字眼清,音韵美。
我们东北地区的同志说快板就要特别注意语音,不能把日读成“意”,把热读成“夜”,把肉读成“右”,把人读成“银”。
二、尖团字要分清戏曲和曲艺都非常讲究尖团字。
凡以ZCS为声母的字,都是尖字,其他皆为团字。
这方面我们东北地区的同志也要注意,弄不好就把是读成“四”,把同志读成“同自”。
三、嘴皮子要有劲劲是指功夫,是指把字读得真,读得清,有时还要读得俏,而不是使拙劲。
用老艺人的话说叫喷口。
为了练好嘴上功夫,北京军区战友曲艺队的同志们,过去总结出一套经验,对练习嘴里每个部位的功夫都编了绕口令,每天坚持练习。
他们有这样一个口诀:唇齿腮喉舌,五位相结合,咬字分轻重:喷、弹、啃、吐、磨。
练习这五种口功的绕口令是:喷: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弹:断头台倒掉短单刀,歹徒登台偷短刀,断头台塌盗跌倒,对对短刀叮当掉。
啃:哥挎瓜筐过宽沟,快过宽沟观怪狗,光顾怪狗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狗。
吐:无父母,不孤独,五叔督促苦读书,不读书,无出路,独宿竹屋哭不住。
磨: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四十不是十四,十四不是四十,十四四十四十四,私自试一试。
把每个绕口令连续念多遍,由慢到快,字字吐真,坚持下去,定长功夫。
四、用气要匀称无论搞说的,还是搞唱的,都讲求运用气口。
一段快板说出来悦耳动听,包含着几种因素:字儿,气儿,味儿。
字指吐字,气指气口,味指韵味。
字靠气托着。
打个现代化的比喻:气是火箭,字是导弹。
演唱一个大段子,三四百句长,说起来声声清脆,字字如珠,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高潮的时候气供得上,撤板的时候气托得住,激情时气不喘,抒情时气不散,这些都是气口上的功夫。
讲气口,主要是用气匀称,会换气。
著名的快板演员王凤山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总结出三种换气的方法,是很可取的。
1、攒气。
在演唱赶板、垛板、贯口之前,吸足一口气,做到深吸慢吐。
2、晃气。
在段落转折,人物对话的地方,用虚伸手或虚迈步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抓空换气。
晃是虚晃的意思。
3、偷气。
短促换气,叫偷气。
有时就在一个三十二分的休止符里换口气,不影响吐字,不破坏句子,还不能让观众看出来,这就得有个巧劲。
对口快板表演技巧(3)第三章感情真实表演自如表演对口快板,既要求有功,更要求有情。
一个演员上台表演,能不能吸引观众,感染观众,感情是起重要作用的。
演唱对口快板,要感情真实。
真实的感情发自内心,在表演艺术上叫内在感情。
这个内心的感情来自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演员的真实感情又应是发自内心而形于外表的东西。
就是说演员要把内心的感情表达给观众,是要通过他的面目表情,外形动作,语言声调等表演手段来完成的。
凡成熟的演员,都能很好地把内在感情和外形动作结合起来,做到感情真实,表演自如。
表演对口快板,以下几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眼神人常说:看人先看脸,看脸先看眼。
眼睛是传神的工具。
还有的说:表演表演,表的是“眼”。
也经常听到有人夸奖某一个演员:这个演员好,眼睛有神。
可见,眼神的运用对于表达感情起着直接的作用。
表演快板运用眼神要做到以下几点:1、视线要集中。
演员在舞台上要眼看一条线,而不要眼看一大片。
看一条线,视线集中,就能用你的眼神把观众拢住;看一大片,眼神就散了,观众也就跟着散了。
2、眼中要有物。
演员根据作品提供的环境、人物、情节,进行表演,无论台上调度大小,动作多少,眼睛总是闲不住的,或极目远眺,或近眼细瞅,或眉开眼笑,或怒目而视,都要做到眼中有物。
有物就是有实感,像真看到一样。
3、要同观众交流。
曲艺的表演都是直接对观众的,要通过你的眼神同观众进行感情交流,让观众进入你演唱的作品中来,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让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亲切、热情的印象,总像是在哪儿和你见过面、谈过话,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感,这回看完你的演出,下回还想来。
二、手势我国传统戏曲和曲艺的表演,都讲究手、眼、身、法、步。
把手放在首位,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演员在表演中,用手做动作是最多的。
表演快板更是这样了,像什么指人、指物、指方向,拿刀、拿枪、拿工具,敬礼、握手、抱孩子,写字、画画、翻东西,以及推、拉、抡、拽、扇、拍、扔、打之类的动作,都是通过手势来表示的。
在运用手势的时候要注意:1、配合唱词。
要唱什么样的词,就做什么样的动作,用手势协助内容的表达。
如何配合得好,也是有讲究的,比如,你的手是动在词前,或是动在词中,还是动在词后,要反复琢磨,反复实验,然后再确定下来。
2、配合眼神。
表演的时候要反过来,应该是手到眼到,手指哪儿,眼看哪儿。
当然也有看前指后、看左指右的,这在于演员的处理,不能绝对化。
手势对眼神来说,一般是起领路的作用。
3、配合身段。
照理说身段也包括着手势。
这里讲的身段,是除手以外的动作都在其内。
在表演的时候,要把手上的动作和身上的动作结合起来,协调起来,统一起来。
搞好这几个配合,或者说结合,还要求手势要准确,鲜明,大方,有目的性,不能含糊,琐碎,小里小气,乱划拉,比划了半天不知道你在干啥,这只能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表演快板,右手拿着大板,对表演有所影响,必要时可以把右手腾出来,有三种方法:夹板:把大板夹在左腋下。
挎板:把大板挎在左手脖上。
放板:把大板放在桌子上。
三、造型动作造型动作不是单指的抬手、转身、迈步之类的动作,而是指经过演员精心设计,有助于造型的动作组合。
造型动作要具有形象性、典型性、连贯性。
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演员把演唱的作品吃透,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具体的人物形象,从生活真实出发,而又经过加工、提练,设计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造型动作来。
在演唱一个作品的时候,其中有几组,或者一两组这样的动作,肯定会引起观众的反响。
在这方面,一些著名的快板演员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凤山在和王学义表演《综合利用开新花》的时候,精心设计了一段“鸭子浮水”的造型动作,和唱词紧密结合,细腻逼真,绘声绘色,收到了强烈的演出效果。
李润杰、张志宽合说的《立井架》,对“拉起井架子”一段的表演,恰当地安排了造型动作,两个人紧密配合,一个唱词,一个喊号,同拽缆绳,协调一致,真实而又生动表现了王铁人带领大庆工人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连续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我的老搭档范延东在表演上是讲求造型动作的。
他在表演《学雷锋》和《巧遇好八连》的时候,都设计出几组很好的造型动作。
如《学雷锋》中的“十五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