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1、二、道地药材: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五人戏),晋党参,怀庆:地黄山药菊花牛膝(黄山花牛);云苓三七,川黄连川芎贝母附子,江苏薄荷苍术(舒畅)广东砂仁浙江贝母三、炮制,1、中药炮制目的:1.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或毒烈性。
2. 增强药物的疗效。
3. 便于制剂和储藏。
4. 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之纯净,便于服用。
2、主要方法:修治(纯净、粉碎、切制)、水治(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火治(炒、炙、烫、煅、煨)、水火共治(蒸、煮、炖)、其他(制霜、发酵、精制、药拌)四、药性: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1、四气(四性)就是寒热温凉。
2、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甘:补虚缓急;酸:敛肺涩肠;苦:降(降气)泄(泄火泄便)燥湿;咸:软坚散结泻下;辛:发表行散,行气血;3、升降浮沉:旋覆独降蔓荆独升。
酒炒则升,姜炒散。
升:升阳发表、被动风散寒、涌吐、开窍。
降: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六、中药配伍:目的:既照顾到复杂病情,又增进了疗效,减少了毒副作用。
七:中药禁忌十八反歌:半蒌贝蔹及攻乌,遂芫藻戟俱战草,诸参辛勺反藜芦。
栝篓包括全瓜蒌(果实),瓜蒌皮,瓜蒌仁(种子),天花粉(瓜蒌根);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十九畏: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石见(水石),狼毒最怕密陀僧(毒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斗牛),丁香莫与郁金见(香金),牙硝难和京三棱,(三牙子)川乌草乌不顺犀(无锡),人参最怕五灵脂(五人),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硅石)相杀:金钱杀雷公藤,麝香杀杏仁;常山与陈皮,防风杀砒石3、妊娠用药禁忌: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而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4、服药饮食禁忌(养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黄疸胁痛应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肾病水肿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此外,古代文献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以及蜜反生葱、5服药时间:饭前(补益驱虫泻下);饭后(健胃或对肠胃有刺激);睡前(安眠)第二部分各论一、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主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辛散,肺经、膀胱经。
平素多汗,伤津者慎用,剂量不宜过大。
1. 发散风寒药,多属辛温,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
辛温解表生姜葱,麻黄桂枝紫防风,荆芥香薷辛夷芷,羌活藁本细辛柽。
2. 发散风热药,辛苦而偏寒凉,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再卫分。
辛凉解表薄荷萍,葛根牛蒡柴胡升,桑菊豆豉蔓荆子,木贼蝉蜕水蜈蚣。
二、清热药:以解除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性寒凉,沉降入里,主治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泄痢、里热证。
1. 清热泻火药,多苦寒或甘寒,清气分热,主治热邪入气分之高热、口渴、烦躁甚或神昏2. 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用于湿热证。
清热燥湿三黄鲜,秦皮椿皮苦龙胆。
3.清热解毒药,性寒凉,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痈肿疮疡。
紫花地丁马齿苋,败酱熊胆白头翁。
4.清热凉血药,性苦寒或咸寒,偏入血分以清热,多归心肝经,治疗营血分热为主的药物。
5.清虚热药,性寒凉,入阴分,清虚热,退骨蒸。
清虚实热:+牡丹皮知母秦艽黄柏三、泻下药,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主归大肠经,泻下通便,排除胃肠积滞。
1.攻下药,性苦寒沉降,主入胃大肠经。
攻下通便,清热泻火。
2.润下药,味甘质润,入脾、大肠经。
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
润下松子黑芝麻,火麻郁李二仁佳。
四、祛风湿药,以祛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
味辛苦,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补肝肾强筋骨。
1.祛风寒湿药,辛苦温,入肝脾肾经。
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祛风寒湿有二蛇,威灵木瓜乌独活。
2.祛风湿热药,辛苦寒,入肝脾肾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祛风胜湿清热药,秦艽防己络石藤,桑枝瓜络豨莶草,梧桐海桐穿山龙。
3.祛风湿强筋骨药,主入肝肾经,兼有补肝肾、强筋骨。
五、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澡,以化湿运脾为主。
主入脾胃经,能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
用于湿浊困脾。
六、利水渗湿药,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內停病症。
1.利水消肿药,味甘淡平或微寒,能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用于水湿內停之水肿、小便不利。
2.利尿通淋药,味多苦寒或甘淡而寒。
走下焦,清利下焦湿热,利尿通淋,用于热淋,血淋等。
利尿通淋瞿韦滑,车前通地海金沙。
3.利湿退黄药,味多苦寒,入脾胃肝胆经,清泄湿热,以利湿退黄为主,用于湿热黄疸。
七、温里药,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
味辛而性温热,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用于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八、理气药,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味多辛苦而芳香。
有疏散气机,行气降气、解郁散结的作用理气大腹青陈皮,木香香附沉香荔,二枳川楝檀佛手,乌药薤白甘柿蒂。
注意归经九、消食药,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主治饮食积滞的药物。
味甘性平,主归脾胃,具消食化积,健脾开胃,和中益气。
十、驱虫药,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治疗虫证为主。
入脾胃大肠经,有杀灭和麻痹作用。
十一、止血药,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症。
均入血分,归心肝脾为主。
1.凉血止血药,凉血止血大小蓟,侧柏茅根槐地榆。
2.化瘀止血药,既能止血,又能化瘀,止血而不留瘀,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
化瘀止血紫降香,三七花蕊茜蒲黃。
3.收敛止血药,味涩,或为炭类,或质粘,故能收敛止血。
有留瘀恋邪之弊,配化瘀药。
收敛止血藕白及,棕榈仙鹤和血余。
4.温经止血药,性温热,温内脏,益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具温经止血之效十二、活血化瘀药,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瘀血病证的药物。
1.活血止痛药,活血止痛芎乳药,郁金姜黄灵胡索。
2.活血调经药,以调畅血脉,通经止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辛散苦泄,主归肝经血分 丹红一走 鸡牛逃亡3.活血疗伤药,以活血疗伤,治疗伤科疾患为主的药物。
性辛苦咸,归肝肾经,功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 活血疗伤骨碎补,马钱地鳖苏木苦。
4.破血消癥药,以破血逐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味多辛苦,均归肝经血分。
药性峻猛,走而不守,能破血逐瘀,消癥散结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如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痫;痰蒙清阳之眩晕;痰扰心神之睡眠不安;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结之瘰疬、瘿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阴疽等。
1.温化寒痰药,夏天三白夹旋覆2.清化热痰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兼润燥或软坚散结之效。
贝蒌祝福(竹胡)瓜梗和海藻石药3.止咳平喘药,主归肺经,味或辛或苦或甘,性或温或寒,有宣肺,清肺,润肺,敛肺及化痰之别。
主治喘咳。
止咳平杏苏紫款温百部,马杷桑葶洋白果十四、安神药,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病症为主的药物。
入心肝经,镇惊安神或养心安神。
1.重镇安神药,具有质重沉降之性,镇安心神,平惊定志,平肝潜阳等作用。
2.养心安神药,具甘润滋养之性,滋养心肝,益阴补血,交通心肾。
十五、平肝息风药,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症的药物。
1.平抑肝阳药,2.息风止痉药,以平息肝风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风内动惊厥抽搐病证的药物。
十六、开窍药,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
十七、十七、补益药,能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证的药物。
1.补气药,具有补气的功效,能补益脏气以纠正人体脏气虚衰的病理倾向。
补气人参太子参,黄芪白术与党参,甘草扁豆淮山药,饴糖大枣西洋参。
2.补阳药,能补助人体阳气,以治疗各种阳虚证为主的药物3.补血药,能补血,以治疗血虚证为主的药4.补阴药,以滋养阴液,纠正阴虚的病理偏向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阴虚证的药十八、收涩药,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为主的药物1.固表止汗药,性味多甘平,性收敛,多入肺心经,能行肌表,调节卫分,顾护腠理而又固表止汗之功。
2. 敛肺涩肠药,酸涩收敛,主入肺经或大肠经,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之功。
3. 固精缩尿止带药,酸涩收敛,主入肾膀胱经,具有固精缩尿止带作用。
十九、涌吐药,以促使呕吐,治疗毒物、宿食、痰涎等停滞胃脘或胸膈以上所致病证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以攻毒疗疮,杀虫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药,外用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