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存在慢性持续心房颤动或存在心房静止者
选择VVI(R)。
2.窦房结功能不全者
如无房室传导阻滞或预测近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概率很低,选择AAI(R),否则选择DDD(R)。
3.房室传导阻滞者
如①存在持续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选择VVI(R);②存在病窦综合征,选择DDD(R);③窦房结功能正常或预期发生窦房结功能不全的概率低,可选择VDD或DDD。
单一的心室起搏己不再被推荐,而双腔起搏以普遍认为可接受的价格增加了生存期校正的生活质量。
对于选择植入AAI还是DDD起搏器,虽然DDD价格较贵,但应考虑患者有发展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
另外,尚需结合患者的年龄、心脏疾病及所合并的疾病、经济状况及患者的整体一般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1)心室按需(VVI)型:电极置于心室。
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室,如果有自身的心搏,起搏器能感知自身心搏的QRS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律竞争。
但这型起搏器只保证心室起搏节律,而不能兼顾保持心房与心室收缩的同步、顺序、协调,因而是非生理性的。
(2)心房按需(AAI)型:电极置于心房。
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房,并下传激动心室,以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顺序收缩。
如果有自身的心房搏动,起搏器能感知自身的P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房节律竞争。
(3)双腔(DDD)起搏器:心房和心室都放置电极。
如果自身心率慢于起搏器的低限频率,导致心室传导功能有障碍,则起搏器感知P波触发心室起搏(呈VDD工作方式)。
如果心房(P)的自身频率过缓,但房室传导功能是好的,则起搏器起搏心房,并下传心室(呈AAI工作方式)。
这种双腔起搏器的逻辑,总能保持心房和心室得到同步、顺序、协调的收缩。
如果只需采用VDD工作方式,可用单导线VDD 起搏器,比放置心房和心室两根导线方便得多。
(4)频率自适应(R)起搏器:本型起搏器的起搏频率能根据机体对心排血量(即对需氧量)的要求而自动调节适应,起搏频率加快,则心排血量相应增加,满足机体生理需要。
目前使用的频率自适应起搏器,多数是体动型的,也有一部分是每分钟通气量型的。
具有频率自适应的VVI起搏器,称为VVIR型;具有频率自适应的AAI起搏器,称为AAIR型;具有频率自适应的DDD起搏器,称为DDDR型。
以上心房按需起搏器、双腔起搏器、频率自适应起搏器都属于生理性起搏器。
(5)起搏器的程序控制功能:指埋藏在体内的起搏器,可以在体外用程序控制器改变其工作方式及工作参数。
埋植起搏器后,可以根据机体的具体情况,规定一套最适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参数,使起搏器发挥最好的效能,资金节省上能而保持最长的使用寿限,有些情况下还可无创性地排除一些故障,程控功能的扩展,可使起搏器具有贮存资料、监测心律、施行电生理检查的功能。
治疗心动过缓的起搏器
心动过缓可能会使人产生胸闷、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晕倒、休克。
对此起搏器的治疗手段有:
1单腔起搏器(SSI)-仅刺激并感知右心房或者右心室
2 双腔起搏器(DDD)-刺激并感知右心室和右心房,减少因单腔不能提供房室顺序而诱发起搏器综合征的可能性。
3 频率应答(R)-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可以使起搏器根据您的运动情况提供相应较快的心率(对于变时性不全的患者特别需要)。
这个功能可以应用于单腔、也可以应用于双腔。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起搏器:
快速心律失常可能引起晕厥、心源性猝死。
危险性是非常大的!因为发病后6~8分钟后只有约1%的心脏骤停患者才可以幸存。
ICD:植入式心脏除颤仪-第一时间除颤,转复心律。
CRT-P:再同步左右心室,有效治疗心衰(心衰会导致心肌失去收缩性、心脏扩大)
CRT-D:大多心衰患者都有潜在的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CRT-D既可以同步左右心室有效治疗心衰且具备ICD 的除颤的功能。
4 此外,生理性起搏也是现在起搏器治疗方案所倡导的,如:
右心室最小化起搏(Search A V+/MVP功能),可以降低房颤的发生和心衰的发生或恶化
自动心房阈值管理(ACM功能),安全、能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降低能耗
房性心律失常管理(心脏指南针、VRP、PMOP),进一步判断降低房颤发生
避免远场感知的激素缓释电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减少心肌细胞发炎;提供进一步感知保障。
根据心脏起搏器系统的导线数量或植入部位,分为单腔、双腔及三腔心脏起搏器。
单腔心脏起搏器导线植入右心房或右心室,仅单独起搏心房或心室。
双腔心脏起博器右心房和右心室均植入导线,能保持房室顺序起搏。
三腔心脏起搏器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或称双心室同步起搏,除右心房和右心室植入导线外,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导线至左心室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由心外膜起搏左心室,恢复左、右心室同步活动。
(1)临时心脏起搏
有经皮起搏、经食管起搏、经胸壁穿刺起搏、开胸心外膜起搏和经静脉起搏等5种方法。
目前多选择后者。
通常选用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送入临时起搏电极导线。
发生电极导线移位的情况较永久心脏起搏常见。
应加强术后心电监护,包括早期的起搏阈值升高、感知灵敏度改变及电极导线脱位等,尤其是起搏器依赖者。
另外,由于电极导线通过穿刺点与外界相通,因此要注意局部清洁,避免感染,尤其是放置时间较长者。
另外,经股静脉临时起搏后患者应保持平卧位,静脉穿刺侧下肢制动。
(2)永久心脏起搏
目前绝大多数使用心内膜电极导线。
技术要点包括静脉选择、导线电极固定和起搏器的埋置。
1)静脉选择通常可供电极导线插入的静脉有:浅静脉有头静脉、颈外静脉,深静脉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颈内静脉。
通常多首选习惯用手对侧的头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如不成功,再选择颈内或颈外静脉。
2)电极导线的放置根据需要将电极导线放置到所需要起搏的心腔,一般采用被动固定,也可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3)起搏器的埋置起搏器一般均埋于电极导线同侧的胸部皮下。
将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相连,把多余的导线近肌肉面、起搏器近皮肤放入皮下袋。
方法是将电极导线从手臂或锁骨下方的静脉插入,在X线透视下,将其插入预定的心腔起搏位置,固定并检测。
然后在胸部埋入与电极导线相连接的起搏器,缝合皮肤,手术即可完成。
(3)永久性心脏起搏并发症
1)植入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多数并发症如术中仔细操作应当可以杜绝,有些则难以完全避兔。
发生率与植入医生的经验密切相关。
①心律失常通常无需特别处理。
②局部出血通常可自行吸收。
有明显血肿形成时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加压挤出积血。
③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及处理气胸:少量气胸不需干预,气胸对肺组织压迫>30%时需抽气或放置引流管。
误入锁骨下动脉:应拔除针头和(或)导引钢丝并局部加压止血(切勿插入扩张管),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④心脏穿孔少见。
处理:应小心将导管撒回心腔,并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和心脏情况。
一旦出现心包压塞表现,应考虑开胸行心包引流或作心脏修补。
继续安置电极时应避免定位在穿孔处。
⑤感染少见。
处理:一旦局部有脓肿形成者保守治疗愈合的机会极少,应尽早切开排脓、清创,拔除创口内电极导线,择期另取新的植入途径。
⑥膈肌刺激少见。
可引起顽固性呃逆。
植入左室电极导线时较常见。
处理:降低起搏器输出或改为双极起搏。
若症状持续存在,应重新调整电极位置。
(4)与电极导线有关的并发症及处理
1)阈值升高处理:通过程控增高能输出,必要时需重新更换电极位置或导线。
2)电极脱位与微脱位明显移位时X线检查可以发现,而微脱位者X线透视可见电极头仍在原处,但实际已与心内膜接触不良。
处理:通常需重新手术,调整电极位置。
3)电极导线折断或绝缘层破裂如阻抗很低则考虑绝缘层破损;如阻抗很高,则要考虑电极导线折断。
处理:多需重新植入新的电极导线。
(5)与起搏器有关的并发症及处理
随着工程学方面的进展,起搏器等起搏器本身的故障已罕见,偶见的起搏器故障为起搏器重置、起搏器电池提前耗竭,前者为受外界干扰(如强磁场),需重新程控起搏器,后者需及时更换起搏器。
另外,尚可出现感知功能障碍,多为起搏器设置了不适当感知参数而非起搏器本身的机械故障,包括感知不良和感知过度。
(6)与起搏系统有关的并发症及处理
1)起搏器综台征(PMS)使用VVI起搏器的某些患者可出现头昏、乏力、活动能力下降、低血压、心悸、胸闷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称为起搏器综合征。
处理:若发生PMS且为非起搏依赖者,可减慢起搏频率以尽可能恢复自身心律,必要时更换为房室顺序起搏器。
2)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MT)是双腔起搏器主动持续参与引起的心动过速。
为心房电极感知到逆传的P波,启动AVD并在AVD末发放心室脉冲,后者激动心室后再次逆传至心室,形成环形运动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心房起搏不良是诱发PMT的最常见原因。
可通过程控为更长的PVARP、适当降低心房感知灵敏度、延迟感知房室间期或启动起搏器对PMT的自动预防程序等预防。
终止方法有起搏器上放置磁铁、延长PVARP、程控起搏方式为心房无感知(DVI、VVI、DOO)或非跟踪方式(DDD)或启用起搏器具有的终止PMT的自动识别和终止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