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之花在科学课堂中绽放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
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努力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多媒体兴趣自主探究拓展
科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
实验在教材中占了主要地位,是科学课程中的关键。
但不少学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往往实验以巩固知识,验证现有知识结论为主,学生只是机械的照方抓药,不能领悟到实验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科学课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现就如何搞好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怎样让实验之花在科学课堂中绽放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以现代思想观念为基础理解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把握电化教育是历史的必然。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多彩,声画并茂,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之间,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
如《牙齿》一课,要学生了解龋齿的成因及防治,很难进行实验教学,只凭教师借助几幅挂图作口头介绍,显得呆板乏味。
而应用现代化的电视录像手段,以动画片的形式讲述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口腔中的
细菌是怎样一步步腐蚀掉原本洁白光滑的牙齿的故事,如此把原本深奥复杂的科学道理化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发展了儿童的形象思维与想象能力,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一堂科学课,实验教学毕竟有限,一两个实验只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而大部分内容是要在课前或课后去实践、去掌握,这就使知识的掌握具备了不确定性。
而通过运用教学幻灯片、教学碟片等一些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观看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短短课堂40分钟内更多、更全面地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实验教学也更加轻松,更加全面。
二、设计新颖的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美国布鲁纳教授主张在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要靠内在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验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正是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索活动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通过游戏、观察、实验、操作等亲身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事实上,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所从事的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兴趣促使他们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工作,从而产生灵感,在科学领域有所发明或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大突破,在1831年发现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
根据这一发现,发明了发电机,变压机等。
开辟了电气化时代。
所以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学生兴趣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这单元时,我告诉学生我有一支听话的滴管,然后演示实验:将滴管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滴管口朝下),盖紧瓶盖,我说沉,就用力挤压瓶子,滴管就会往下沉;我再说浮,就松开手,滴管又会上浮。
这个实验引起了每一个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对整堂课产生巨大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科
学的浓厚兴趣。
三、提高学生自主实验能力
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教师要在科学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一种科学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全班讨论完善了自己的看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独立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还要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体验科学。
以往,我们有些教师在让学生做实验前,为了节省时间,先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出所有实验的过程,再让学生照着去做,这样学生不是通过自己探索出实验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指定的操作。
如讲到蚯蚓时,实验前,老师将事先捉到的蚯蚓放在盒里让学生观察。
这样学生根本不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我们应该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
带学生到校园里亲自捉蚯蚓或让学生自己回家捉蚯蚓。
让学生亲自观察蚯蚓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体会如何才能捉到更多的蚯蚓。
这样学生做起实验才更有兴趣,对实验的理解才更透彻,才能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丰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能体现逻辑思维的科学课,最明显的是《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
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
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
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
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
这时候学生说:“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我,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
学生说
盆里的水是盐水,这时,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
我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
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
我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
于是,分小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
像这样的过程充满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
在这个过程中,是个推理的过程、证实的过程、质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本质都隐含在这个“是不是盐水?”的活动当中。
五、走进大自然,拓展实验空间
我校地处山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这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科学课教学实验提供方便。
同时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却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有些实验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对比才能得出结果,如:“种子的发芽;蚕的变态;蝌蚪长成青蛙等类的实验等,为了使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这些知识,就很有必要开展课外自然研究活动,在教室内设立“自然角”,校园内开创“生物园”、“小饲养园”等,使一些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观察、实验活动在课余时间坚持不懈地进行。
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教师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水塘旁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又如《蛙和蟾蜍》一课为了让学生观察记录蝌蚪发育课程,我在班上设立蝌蚪饲养角,用透明的玻璃鱼缸饲养蝌蚪,摆放在窗台上,引导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定期观察记录,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了蝌蚪长成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对于蝌蚪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小时候用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之类的问题有了准确的理解。
小学科学新课标要求:“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
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为此,我根据新教材的内容,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去学习、观察和实验。
比如:考察学校周边水域的污染状况,观察各种植物的茎和叶、采摘、压制各类植物标本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既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工作中要积极进取,不断探索,研究出实验教学的新出路,才能适应21世纪的实验教学,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郝京华主编《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科学教育的反思与对策》张庆守
4、《小学自然教学》2005年第10期
5、《科学课》杂志湖北教育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