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投资风险的分析及解决对策[摘要]投资是投资者为了获得未来货币的增值,在现在预先垫付一定量的货币与实物,以经营某些事业的行为。
然而此过程复杂多变、险象环生,即使是全神贯注于其中,也难以避免遭受意想不到的损失。
通过对投资风险的内涵、特性及风险加大的原因的阐述,研究出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的方法,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关键词]投资风险分析方法西方投资经济学家威廉夏普认为:“投资就是为了获得可能的不确定未来值而做出的确定的价值牺牲。
”这就是说,投资是投资者为了获得未来货币的增值,在现在预先垫付一定量的货币与实物,以经营某些事业的行为。
一个投资者,在他决定投资时往往着眼于由此带来的收益。
在很多情况下,投资确实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但也会使投资者遭受损失。
投资者更多地注重投资结束时的结果,并且是合乎投资者愿望的好的结果——收益。
不过,投资本身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市场上各种因素的作用,使投资可能会朝着与投资者愿望相反的方向发展,最后出现投资者不愿看到的结果——损失。
没有一个投资者是为了损失而投资的。
然而市场上各种影响投资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决定投资的过程复杂多变、难以把握,从而投资的结果也就难以确定。
投资的过程是如此复杂多变、险象环生,即使是全神贯注于其中,也难以避免遭受意想不到的损失。
这就是投资的风险。
1 投资风险控制困难的原因1.1投资风险控制困难的原因风险就是指不确定性。
投资风险体现在投资决策、投资筹措、投资使用与投资收益各个阶段,但是在投资以后,未来的发展事先不能确定,它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都可能产生各种结果,例如:战争、灾害、通货膨胀等原因,并且无法改变,因此,在投资前努力避免投资决策失误,才是强化投资风险管理的中心环节。
(1)进入方向的风险加大。
投资进入的方向与风险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投资的最大风险就在于投资进入的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相吻合,从而使得项目建成投资后没有市场,产品积压,生产能力无效闲置,投资不仅无法回收,还使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因此,项目在建设前,首先要对其产品所面对的国内外市场、近期与长远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回答项目产量多大和能卖出多少、以什么价格卖出等问题,以免造成投资严重失误。
(2)进入时机的风险加大。
投资进入的时机与风险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中长期内,当产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投资进入的时机较为适宜,项目投资后就会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投资的风险较低;反之,当产品市场已经供过于求时,投资进入的时机滞后,项目投资后就难以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从而导致投资进入过度的风险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进入过度往往是滞后反映。
(3)进入规模的风险加大。
投资进入的规模与风险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有些产业对投资进入存在着规模经济壁垒,因此,如果投资进入达到了规模经济的要求,就会使项目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得投资收益风险降低;反之,如果投资进入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就会使项目生产成本过高,从而导致投资风险加大。
(4)进入区位的风险加大。
投资进入的区位与风险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生产要素秉赋状况不同,使得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区域分工与项目决策,将使项目投资后有足够的区域竞争优势,从而使得投资风险大为降低。
如果不顾客观存在的比较利益要求,仅从经济收益的目标出发确定项目投资区位,将使项目投产后处于区域竞争劣势地位,从而使得投资决策风险大为增加。
1.2投资风险加大的外部因素分析投资进入任何领域都要遇到政策、法律、体制与市场等外部环境的限制。
这种外部环境的限制实际上就是投资进入的壁垒。
因此,投资风险的变化取决于投资进入的政策壁垒、体制壁垒、法律壁垒与市场壁垒的变化。
一般来说,强化投资进入壁垒的作用在于限制不合理投资风险的形成与发展。
但总的来说,我国投资进入壁垒的作用还远不足以抑制投资风险的加大。
(1)投资进入的政策环境与决策风险加大。
任何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都要符合国家的一系列投资政策的规定。
这样,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投资进入的经济政策,就构成了投资进入的政策壁垒。
一般来说,当国家采取一系列较为宽松的进入政策时,会使投资进入的政策壁垒较小,投资决策的预期风险降低;反之,就会使投资进入的政策壁垒加大,投资决策的预期风险加大。
由于政策环境的变动作为投资决策的进入导向至关重要,因此,在投入投资以前仔细研究国家的政策条件和政策意图以及它们的变化趋势,是控制投资决策风险的前提。
(2)投资进入的体制环境与决策风险加大。
从国际上来看,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需要通过政府的审批程度,得到政府的授权与许可之后方可上马,这样,政府就通过项目审批把关为投资进入设置了体制壁垒。
由于政府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迟发、拒发或吊销项目许可证,因此,如果项目不能及时得到政府的批准,就会造成误工,致使整个项目无法按计划进度进行。
一般来说,项目的审批程度越简单,审批时间越短,投资进入的体制壁垒越少,投资决策的风险也越小,反之亦然。
从我国情况来看,投资审批对投资决策风险的形成与影响非常大。
项目进入审批权限的收放程度极大影响了投资决策的风险变化。
一方面出现“一放就乱”,不少项目投资盲目决策,各地争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另一方面又“一收就死”,必要的新项目难以通过进入审批,在建项目或大量下马或严重拖欠。
因此,要降低投资决策风险,一方面,投资决策主体应该充分考虑项目审批体制风险的影响,及时调整投资决策的预期风险估计;另一方面,国家必须在改革现行项目审批内容的同时,稳定项目审批的管理权限,防止投资进入的体制壁垒剧烈波动。
(3)投资进入的法制环境与决策风险加大。
投资进入的法律壁垒是指有关投资进入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一般来说,如果与投资有关的一整套法制很健全,如在保护公司产权(包括知识产权)免遭侵犯方面严格执法,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方面严格执法,在信用担保方面严格执法,在履行经济合同方面严格执法,那么国内外不同类型的投资主体就会在项目决策前感到很安全,在发生经济与法律纠纷时可以有效维护项目所涉及的各种权益,从而有效降低合理投资决策的风险,加大不合理投资决策的风险。
目前,与外商投资法律环境相比,国内厂商的投资法律环境很不完善,国内投资决策的风险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使得投资决策中的侵犯知识产权、不平等竞争与长官意志的行为屡屡发生,如投资立项时通过的“关系工程”、“侵权工程”、“无本(或假担保)工程”、“条子工程”,往往既违反了投资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性原则,又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从而严重扰乱了投资建设领域的经济秩序,增加了投资决策的风险程度。
因此,努力健全与投资进入有关的法律环境,可以大幅度降低投资决策风险。
(4)投资进入的市场环境与决策风险加大。
建设项目投产后的效益取决于其产品在销售市场中的表现。
因此,投资决策面对的市场风险主要是指需求风险、价格风险与竞争风险。
也就是说,项目投资决策前,要对其产品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近期与长远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预测项目产品能卖出多少、以什么价格卖出、有多少家公司生产、项目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如何等等。
从目前来看,由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的存在,使得相当一批项目脱离市场需求而盲目决策,造成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
因此,投资决策需要高度重视市场风险,谨慎选择投资进入的领域。
1.3投资决策风险加大的内部因素分析(1)投资决策组织机制不健全。
目前,有些公司投资决策权利主体不明确,从而使得投资决策组织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相当一部分投资决策背离了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的原则,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主观性、盲目性、独断性的弊端。
一些投资者盲目决策,“什么项目都敢上”、盲目投资,“多少钱都敢花”、盲目建设,“多少亏损都不怕”,不仅给投资建设带来巨额损失,而且使投资决策风险约束的难度极大。
由于投资决策权利主体与责任主体的不确定,而难以对投资决策进行“事前”的风险防范与有效约束。
(2)投资决策责任制不健全。
目前由于投资决策主体权限定位不明确,使得投资决策的风险责任难以落实,或者根本不存在风险责任。
公司的投资决策责任承担形式的规定尽管多种多样,然而实际上投资决策的责任主要体现为集体责任或责任不详。
这样,投资决策责任机制缺乏人格化的认定,使得决策失误往往不了了之。
2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和措施2.1降低投资风险的主要方法风险可能给投资人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也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
一般来说,投资人对意外损失的关切,比对意外收益的关切要强烈得多。
因此人们侧重减少损失,降低投资风险。
(1)分散法。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的理论基础在于各种投资对象不大可能齐涨齐跌,而且就算是齐涨齐跌,其幅度也不会相同。
当几种投资方式组成一个投资组合时,其组合回报率就是个别投资的加权平均值,风险因单一投资之间涨跌的相互作用而被部分抵消掉,因而能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不确定风险。
很明显,随着投资组合中投资对象的增加,其风险也随之下降。
但是投资对象太多,会导致风险分散效果不佳,随着投资对象的增加,其组合风险是会随之下降,但是这一效果也会随着投资对象的增加而递减。
当投资对象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其风险降低的幅度也就达到了一个极限,这时再怎么增加投资对象,风险也不会下降了。
而且,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要只顾降低投资风险,而应该衡量降低风险的效果如何。
假如投资的种类过多,就会不仅增加管理的成本,而且也会降低分散风险的实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充分地分散投资风险后,虽不太可能会遇上最坏的情况,但也不可能遇上最好的情况,而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形就是不好也不坏,投资回报率非常接近平均数值,这就印证了这样一条规律:分散风险固然可以减少糟糕局面的出现,但是出现最好局面的可能性也被一同抹煞了。
(2)回避法。
在对投资的外在时机或内在时机没有把握时,先不急于投资,这可以直接避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但是,作为一个投资者是不可能永远回避风险的。
因此,当一些风险较高的投资市场还没有好的投资时机时,可以向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市场投资,以等待好的时机。
(3)延长或缩短投资时间法。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时机时可能会出现失误,这是任何投资者都难以避免的。
一旦资金投入市场后发现这样的失误,投资者可根据具体情况或者延长投资时间,以渡过这段不利的时机;或者缩短投资时间,尽早退出投资市场。
在做出延长或缩短投资时间的决策时,仍必须理智的、客观的评价当时市场的局势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由于某些投资领域,如房产地产投资市场,从长远来看在通货膨胀等因素的作用下具有自然增值的功能,这些领域里的投资短期内可能会出现亏损,只要资金较为充裕,更多地应选择延长投资时间法,追求长期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