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面,应充分利用气测资料做好卡层、油气水识别等工作,
尽量做到工作圆满。
汇报完毕,
谢谢!
四、结

气测录井技术虽然存在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但仍是
一门相对成熟可靠的技术,尤其在潜山井、水平井以及混
油井中,气测录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气测解释有赖于
对录井资料的质量控制:脱气器的安装与录井过程中的调 试、仪器的定期刻度与校验,良好的色谱性能,可靠的全 脱分析都是做好解释工作的前提;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一方面要确保仪器正常录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另一方
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地质监督科 崔 健
2013.12


前 言 被测气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结 论
一、前

气测录井是通过脱气器将钻井液中的气体脱出后泵入 色谱仪的一种测量方法,由于气测录井所测量的气体参数 来源于地层流体,因此气测录井数据与地层流体之间存在 某种相关关系,同时由于气测录井不是对地层流体直接测 量,因此测量环境及其测量方式本身会给气测录井数据带
二 、被测气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脱气器的浸入深度越深,钻井液破碎 量越大,脱出的气体越多,补偿空气 越小,样品气浓度越高;脱气器的浸 入深度过深,虽然钻井液破碎量增大, 但由于破碎率降低,脱出 的气体反而减少,补偿空气 增大,样品气浓度减小。
样品泵泵量越大,补偿空气越 大,样品气浓度越小(进口仪 器,如DATALOG样品泵为900ML, 国产仪一般在800-1200ML之 间)。
则脱出的气体来不及进入脱气室即随钻井
液流出脱气器。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4、样品泵
样品泵泵量对气测量值的大小有直接 影响,同一台仪器采用不同泵量的样品泵, 室内注样甚至室外注样各组分虽然都不会 因泵量不同而改变,但对于实际测量值产
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即来自于由于
泵量引起的空气补偿量的变化。而这一影
度曲线误差不超过10%,其中的两次重复误差不超过5% 。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3、脱气器
安装位臵要求钻井液相对平稳,浸入 深度适中,要求脱气器出口钻井液高度在 1/2-2/3之间。钻井液分析量过小,则对液 面敏感,造成测量值过低或测量值不稳定;
出口钻井液量过大,无法判断脱气器内部
液面高度,当内部液面高于出口过多时,
来直接影响。
二 、被测气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被测气体的形成过程
当钻头钻碎岩屑后,钻碎的岩 屑气、扩散气及其地层渗透气在随 钻井液返出过程中与钻井液充分融 合,安装在高架槽上的脱气器的作
用就是将钻井液中的气体脱出来,
并通过样品泵泵入仪器。
二 、被测气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决定气体含量的因素
但在录井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判断,如图3是一段低显示层, 全烃大致变化范围为:0.05%-0.3%,类似这种全烃成无规律变化、组分无明显异 常且气体参数与钻时变化没有必然联系的显示不作为异常显示;图4为混油段的显 示情况,2号层全烃变化范围为:0.56%-0.8%,钻时变化明显,尽管全烃未达到 基值2倍,但考虑到混油钻井液对基值的干扰,因此该显示作为异常显示对待。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基值样 基值样 分析 分析
异常显示 资料录取 样分析 质量控制
非正常数 据验证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1、基值样分析
在录井初期,尽管色谱仪没有检测到气体显示,出 于验证电动脱气器的目的,也需要做基值样分析。除此之 外,在钻探过程中如果更换钻井液或添加润滑剂或混油也
都需要做基值样的全脱分析,以预判储层显示受添加剂的
判定图二中的全脱存在漏气显现。
图 1 100.000 y = 3.7033x0.8278 10.000
全脱C1
图2 10.000
全脱C1
1.000
1.000
0.100
0.010 0.010
0.100
1.000 随钻C1
10.000
100.000
0.100 0.010
0.100 随钻C1
1.000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2)起下钻测前校验
a、全烃:球胆配制甲烷2000ml,浓度分别为1% ,样品泵进样三次,出峰饱 和,与刻度误差不超过15%,其中的两次重复误差不超过5% 。 b、烃组分:注射器配制标准混合气样(各油田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气样) 100ml,隔断注样各三次,检测色谱柱污染情况、色谱分离度和保留时间,与 刻度曲线误差不超过10%,其中的两次重复误差不超过3%。 c、非烃组分:注射器配制二氧化碳100ml,浓度为1%,隔断注样三次,与刻
非 烃 组 分
上表为参考配样标准,根据仪器不同性能可略有改动,但全烃和甲烷至少达到70%不 饱和,各组分不低于7个刻度点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2、校 验
录井前及起下钻的效验严格按照录井文件执行:
1)开钻前校验 a、全烃:球胆配制甲烷2000ml,浓度分别为0.02%、1% ,样品泵进样各 三次,出峰饱和,与刻度误差不超过±15%,两次重复误差不超过5% b、烃组分:注射器配制甲烷100ml,浓度分别为0.003%、1%,隔断注样 各三次,与刻度曲线误差不超过±10%,两次重复误差不超过3%;采用标 准混合气样(各油田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气样)检测色谱柱污染情况、色谱 分离度和保留时间。 c、非烃组分:注射器配制二氧化碳、氢气各100ml,浓度为:二氧化碳 0.2 %、1%;氢气 0.02%、1% 。隔断注样各三次,与刻度曲线误差不超 过±10%,两次重复误差不超过5% 。
内外管线污染会造成十分严重的 影响,不但影响全烃值的大小, 同时使各组分的比例关系遭到破 坏,各组分之间由此产生的误差 有时会在10倍以上
色谱刻度误差,仪器刻度都会 存在一定误差,在部级标准中 全烃误差要求在20%以内,组 分要求在15%以内。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熟悉和了解录井工作的特点及其影响录井质量的主要原因,对高质
样品泵
样品泵泵量越大,
管线
内外管线污染会造
单击添加
色谱刻度
色谱刻度误差,仪
补偿空气越大,样
品气浓度越小(进 口仪器,如 DATALOG样品泵
为900ML,国产仪
一般在8001200ML之间)。
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器刻度都会存在一 不但影响全烃值的 定误差,在部级标 大小,同时使各组 准中全烃误差要求 分的比例关系遭到 破坏,各组分之间 在20%以内,组分 由此产生的误差有 时会在10倍以上。 要求在15%以内。
被测量气体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当地 层含气量一定时,测量值的高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 解释过程中必须的考虑加以考虑,这些因素概括起来分为 环境因素和设备因素两部分。
二 、被测气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 、被测气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设备因素
脱气器
浸入深度越深,钻 井液破碎量越大, 脱出的气体越多, 补偿空气越小,样 品气浓度越高;浸 入深度过深,虽然 钻井液破碎量增大 ,但由于破碎率降 低,脱出的气体反 而减少,补偿空气 增大,样品气浓度 减小。
干扰程度。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2、异常显示样分析
全烃或组分或钻时出现异常显示时,取样分析。对于 异常显示的判定不易制定出明确的标准,通常的做法是全 烃达到基值的2倍或组分或钻时出现明显变化视为异常显示, 每个异常显示段取样1—3瓶,取心钻进井段每2米取样一瓶 进行全脱分析。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量完成气测录井工作意义重大。高质量的录井数据一般是指录井数据与
地层气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例如在明确的水层经常发生c3>c2现象,
说明仪器刻度上一定出现了偏差,则需要对录井工程及时提出质疑;同一 部位的邻井经常出现测量值上的差距,这种差距来自于钻井液密度、部位 高低或其它因素都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验证,例如对随钻组分构成、全脱 数据、钻时等因素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归纳起来录井过程有两类值 得特别注意的事项:仪器设备和资料录取。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3、非正常数据验证
标准的油气显示,全烃与烃总量、烃组分之间的关系一般都 存在大致的关系,当发生违反常规数据情况时特殊性。常见的异常情 况有:①全烃值远远高于烃总量、②组分构成特殊,如在没有C4 的情况下C3>C2、C1小与重烃……为了弄清各种非正常数据是真 实地层流体数据还是仪器障碍所至,需要做室内注样做全烃分析 或组分分析。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刻度 管线
仪器设 备质量 控制
校验
脱气 器
全脱
样品 泵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1、刻 度
按照部级标准每年进行一次刻度,长途运输或更换主要部件需要及时追加刻度。
类别 全烃 样别 C1 C1 烃 组 分 C2 C3 iC4 nC4 C1 H2 CO2 浓度(%) 0.02、0.1、0.5、1、5、10、30、50、70、100 0.003、0.02、0.1、0.5、1、5、10、30、50、70、100 0.003、0.02、0.1、0.5、1、5、10、30、50、70 0.003、0.02、0.1、0.5、1、5、10、30、50 0.003、0.02、0.1、0.5、1、5、10、30 0.003、0.02、0.1、0.5、1、5、10、30 0.1、0.5、1、5、10、30、50、70、100 0.2、0.1、0.5、1、5、10、30 0.2、0.5、1、5、10、30、50、70、100
5、全 脱
LH-1205B型全脱仪
XG-VMSJ型全脱仪
三、气测录井的质量控制
6、管 线
水平井钻井技术在冀东油田比较普遍,然而由于这种测量技术采用混油 钻井液钻进,给气测录井工作带来了极其不便的影响,最突出的是内外管线 受到严重污染,致使管壁附着了不易清洗的液态烃,当钻遇油层时,即便脱 气器能够有效脱出,由于内外管壁上的重烃对气态烃的溶解吸附作用而使气 测异常不能正常出现,当气体进入色谱住时往往只剩少量的C1,这种情况下 增加清洗管线的次数是克服污染的最重要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