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归纳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归纳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⒈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汽油挥发、冰雪融化、电灯发光等。

⒉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镁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等。

⑴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⑵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⑶化学变化中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是否溶于水、挥发性、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考点二:元素、分子、原子、化学式、化合价及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元素符号、名称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③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单质还表示这种物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分子的性质:1. 分子质量体积小;2. 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3. 分子间有间隔。

注意:宏观:元素、物质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微观:分子、原子既有种类也有个数之分;一种分子中只能由原子构成,不含其它分子。

化学式的意义:如:CO2:①二氧化碳气体;②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③一个二氧化碳分子;④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例如: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口诀)单质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右下标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考点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如:He、Ne、Ar)金属单质(如:Mg、Al、Fe、Zn)氧化物酸盐碱化合物考点四:质量守恒定律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⒉质量守恒定律的分析归纳: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改变——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⒊关键词的理解⑴参加化学反应的,所给予物质不一定都参加反应,若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

所以必须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而且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于解释化学变化。

⑵质量总和“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的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

4.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⑵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和问题;⑶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组成;⑷确定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化学式。

考点五:化学方程式⒈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⒉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意义)⑴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反应物是什么)⑵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是什么)⑶反应条件⑷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⑸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量比⒊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C + O 22⑴质: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⑵量: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⑶粒子:每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考点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⒈书写原则:⑴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⑵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⒉书写步骤⑴写:根据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横线相连;⑵配:配平化学方程式;⑶等;将短横线改为箭头;⑷标:标明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或“↓”。

⑸查:检查化学式是否写错、是否配平、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是否标了、标了是否恰当。

考点七: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有关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和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两个计算公式的熟练运用N------------微粒数目 M ------------摩尔质量N A ------------6.02×1023 m------------质量n------------物质的量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1mol ~ 6.02×1023个 1mol ~ 式量g 摩尔质量=式量g/mol分子、原子(化学式下标)的区别XmolA m B n ~ XmolA m B n 分子 ~ mXmolA 原子 ~ nXmolB 原子 ~ (m+n )Xmol 原子 考点八: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考点九: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⒈实验原理及方法:利用过量的红磷在集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⒉实验现象:⑴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⑵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⒊实验成功的关键:⑴装置不能漏气;⑵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⑶红磷要过量;⑷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⒋实验讨论:⑴不能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

n n m N ÷NA NA × M ÷ ×M点燃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MnO 2△MnO 2 △⑵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1/5的可能原因是: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②瓶塞未塞紧,是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考点十:氧气的化学性质⑴氧气与一些物质反应时的现象、化学方程式及注意点(见下表)物质 反应现象(在O 2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注意 木炭 ⒈发出白光 ⒉放出热量 C + O 2→ CO 2盛有木炭的燃烧匙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硫 ⒈发出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⒉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⒊放出热量S + O 2→SO 2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空气造成污染 红磷 (暗红) ⒈产生大量白烟 ⒉生成白色固体 ⒊放出热量4P + 5O 2→2P2O 5 此反应生成的P 2O 5为白色固体,现象应描述为白烟 铝(银白色固体)⒈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⒉生成白色固体 ⒊放出大量的热量4Al + 3O 2 →2Al 2O 3⒈铝非常薄 ⒉预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炸裂瓶底⒊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镁条⒈发出耀眼的白光 ⒉生成白色固体 ⒊放出大量的热量 2Mg + O 2→ 2MgO铁丝 ⒈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⒉生成黑色固体 ⒊放出大量的热量 3Fe+2O 2 →Fe 3O 4 ⒈预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炸裂瓶底⒉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⑵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

考点十一:化合反应、氧化反应⒈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⒉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⒊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一定是一个氧化反应。

考点十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⒈药品: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高锰酸钾⒉反应原理:⑴2H 2O 2→2H 2O + O 2↑⑶2KClO 3 → 2KCl + 3O 2↑⒊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见右图)⒋收集方法:⑴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⑵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步骤可以概括如下: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⑵将药品装入试管中,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⑷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⑹收集完毕,将导管移出水槽;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⑺熄灭酒精灯。

裂。

⒍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带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⒎验满方法: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带瓶内的氧气已满;⑵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外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考点十三: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考点十四: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考点十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考点十六:水1. 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现象:两极产生气体,若连接电源正极的一端产生了10ml气体,且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重新燃烧,则该气体是_____;连接电源负极一端产生_____ml气体,这种气体是____,检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反应类型。

(1)宏观上:水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2)微观上:水分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____氢原子和____氧原子构成的。

由电解水的实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而得出不同的结论:(1)从物质组成的角度来看,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2)从物质结构的角度来看,每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两者的原子个数比__________。

(3)从物质变化的角度来看,在化学反应中___________可以分成__________,而________却不能再分。

(4)从物质性质的角度来看,水在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能够__________。

(5)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看,水属于_________A.混合物B.纯净物C.单质D.化合物2.水的净化自然界水的自净包括:水蒸发变成水蒸气,雨水等经过土壤的渗透、过滤,挥发性杂质的逸出(曝气),以及微生物和氧气对有害物质的降解。

水的人工净化(自来水的生产):用________作凝聚剂,使固体小颗粒凝聚成大颗粒而沉降下去;用________作消毒剂,杀菌消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