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由 D
图中的OP线表示。在E和F之间 C 的商品,在两国都有需求,即
存在所谓的重叠需求。这种重 O 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p B
A
yB
yB y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性: 1.能够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从需求方面看,发 生在工业品之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有 密切关系。 2.能够解释发达的国际贸易。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 水平较高,他们之间对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 3.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 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 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 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对贸易 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 拥有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当新产 品被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 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 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随着时间推移,新技术 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 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 为止。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三)基于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会发
生变动。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 B. Linder) 说明了这一模式。
林德理论从另一个可能的角度阐释 了产业内贸易。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林德假设一国的需求由其“代表性需求者”的 需求倾向决定。而这一倾向会随着该国人均收入 的提高而逐渐转向奢侈品并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 当人们收入提高对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需 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生产规模就会 扩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结果是,产量增加的 速度超过需求的增加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 别国出口。对于该国出口的工业品,只有与之收 入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因此,进口工业产品 的主要国家也是高收入国家。根据林德理论,工 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会随着收入的不 断提高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注重动态分析。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 析,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一成不变。而现实中,这些 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演变。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决定需求的因素:
实际需求:指因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别 造成的不同需求。
需求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要 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 习惯造成的。
第四章 重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需求与国际贸易
技术差异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适用性分析
需求、技术变化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
1.从需求角度进行分析。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供 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 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 于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
收入水平:事实上,各国对同一商品的 不同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水平 的不同。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一)重叠需求理论
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
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 q 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 H
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
等级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
G F
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 E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小结
需求
需求 需求
需求
需求决 定新产 品研发 和出口
需求决 定出口 市场的 规模
需求决 定进口 国将成 为下一 出口国
需求决 定国际 价格水 平高低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小结
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贸易双 方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经济学的基 本原理告诉我们,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 同决定的,即使供给条件相同,如果双方 的需求不同价格仍会有差异,因而,需求 的差别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技术:是过去对研发事业进行投资的结果。可以看 成是一个资本或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能够改变土地、 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即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但现实 中各国使用的技术确实存在差距,并且差距还是动态的。
那么,建立在技术变化基础上的贸易原因与贸易模 式是什么样的?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纳斯建立的技 术差距模型率先给出了解释,维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 品生命周期理论。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二)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假定同样的生产技术(即各国生产能力相 同) ;同样的资源禀赋条件;同样的生产规 模等。
两国的互利贸易也可以仅仅因为需求偏好 的不同而发生。对某种商品偏好较低的国家, 该种商品的无贸易相对价格就会较低,该国对 该商品就具有比较优势。在没有贸易障碍的情 况下,国际分工和互利的交易过程将会发生。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背景
1966年, 由经济学家维农(Raymond Vernon) 首次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就是关于技术变化 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理论。产品周 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 因素。
这个理论是解释工业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 力的理论之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 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充实和 发展了该理论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技术差距论的评价: 技术差距论从技术创新出发,论述了产
品贸易优势在创新国和追随国之间的动 态转移,只是富有创新意义的,而且也 为研究一个具体产品创新过程的产品周 期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差距论只是解释了差距为何会消失, 而无法充分说明贸易量的变动与贸易结 构的改变。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一)技术差距论
波纳斯首创,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 变化》一文中提出了这一理论。
在H-O模型中,如果两国的资源禀赋和需求 条件相同,则无贸易发生。波纳斯指出,技 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产生影 响,技术差距也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之一。Biblioteka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