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桥梁毕业设计总说明

道路桥梁毕业设计总说明

道路工程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况随着XXX县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建设,城市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该路段内主要是农田耕地和鱼塘,总体地形趋势是北高南低,西低东高。

改建的路段,北至小新寨田房,南至边防检查站,总体为南北向道路,道路全长2Km,线型为一条平曲线。

二、设计依据《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材《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公路路基设计手册》2.工程造价预算《公路工程造价》.课程教材《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云南省公路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补充规定》(云交基建[2009]386号)《公路工程预算定额》(上、下册)(JTG/T B06-02-2007)《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JTG/T B06-03-2007)《云南省公路工程概算预算补充定额》(2010版)《价格信息》(云南省交通厅、云南省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编写)其他本专业书籍、资料。

三、工程设计原则1.技术指标公路等级二车道二级公路设计车速 80km/h桥涵设计荷载汽--20 挂--100路面设计标准轴载 BZZ-100涵洞通道的长度满足路基宽度设计要求2.设计标准和规范2.1线形设计一般原则(1) 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微丘区,路线以方向为主导,平面线形三要素中以直线为主;在地势起伏很大的山岭重丘区,路线以高程为主导,为适应地形,曲线所占比例较大。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选用与合理组合取决于地形地物等具体条件,不要片面强调路线以直线为主或曲线为主。

(2)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①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

长直线和大半径曲线会导致较高的车速,若突然出现小半径曲线,会因减速不及而造成事故。

②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同一等级的道路由于地形的变化在指标的采用上会有变化,同一条道路按不同设计速度的各设计路段之间也会形成技术标准的变化。

(3)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如果曲线过短,司机就必须很快的转动方向盘,这样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

同时,如不设置足够长度的缓和曲线,使离心加速度变化率小于一定数值,从乘客的心理和生理感受来看也是不好的。

当道路转角很小时,曲线长度就显得比实际短,容易引起曲线很小的错觉。

因此,平曲线具有一定的长度是必要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小平曲线长度一般应考率下述条件确定:①汽车驾驶员在操纵方向盘时不感到困难一般按6 s的通过时间来设置最小平曲线长度,当设计车速为80km/h时,平曲线一般值取400m,最小值取250m。

②小偏角的平曲线长度当路线转角α≤7°时称为小偏角。

设计计算时,当转角等于7°时,平曲线按6 s行程考虑;当转角小于7°时,曲线长度与α成反比增加;当转角小于2°时,按α=2°计。

2.2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平面线形的几何要素为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这三种基本线形要素可以组合得到很多种平面线形的形式。

就公路平面线形设计而言,主要有基本型、S 型、卵型、凸型、C型和复合型六种2.3 平面设计方法(1)平面设计的重点公路平面设计的重点是选线和定线,在满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路线距离短,挖方量少,土石方平衡时公路平面的主要内容。

(2)平面设计的具体步骤和要求资料收集现场踏勘3.平曲线设计根据本段路线所处路段,综合全路段的路线走向及线形要求,本路段共有五个交点,平曲线线形见下图。

图3-1 K1+0.000~K3+0.000平面曲线3.1平曲线要素计算取JD2,具体计算如下:图 3-2 平面JD2圆曲线几何要素JD2 K1+435.568处:取圆曲线半径R=500m ,缓和曲线长度确定如下:m R V L s 86.3650080036.0036.033=⨯==,m V L s 67.6636.38036.3)(min =⨯=⨯=, 取m L s 70=因此曲线的几何要素为:偏角α=25°9′43″,半径R =500m ,m l L s 7020== 切线长m q p R T 585.1462tan)(=+⋅+=α 曲线长m L RL s 580.289180)2(0=+⋅-⋅=βαπ 外矢距m R p R E 500.122sec )(=-⋅+=α校正数585.62=-=L T J其中 25.1520==l q ,194.02420==R l p ,874.09000==Rl πβ 主点桩号计算如下:JD2桩号为K1+435.568,直缓点桩号:ZH=JD2-146.585=K1+288.983缓圆点桩号:HY=ZH+70=K1+358.983曲中点桩号:QZ=ZH+35=K1+433.733圆缓点桩号:YH=HZ-70=K1+508.563缓直点桩号:HZ=ZH+289.580=K1+578.563以此方法计算JD3图 3-3 平面JD3圆曲线几何要素JD3 K2+334.329处:取圆曲线半径R=500m ,缓和曲线长度确定如下:m R V L s 86.3650080036.0036.033=⨯==,m V L s 67.6636.38036.3)(min =⨯=⨯=, 取m L s 70=因此曲线的几何要素为:偏角α=22°25′34″,半径R =500m ,m l L s 7020== 切线长m q p R T 179.1342tan)(=+⋅+=α 曲线长m L RL s 705.265180)2(0=+⋅-⋅=βαπ 外矢距m R p R E 147.102sec )(=-⋅+=α校正数635.22=-=L T J其中 25.1520==l q ,194.02420==R l p ,874.09000==Rl πβ 主点桩号计算如下:JD3桩号为 K2+334.329,直缓点桩号:ZH=JD2-134.179=K2+200.150缓圆点桩号:HY=ZH+70=K2+270.150曲中点桩号:QZ=ZH+35=K2+235.150圆缓点桩号:YH=HZ-70=K2+384.836缓直点桩号:HZ=ZH+705265=K2+454.8363.具体结果见设计图纸《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3.2逐桩坐标计算图3-4 中桩坐标计算示意图具体结果见设计图纸《逐桩坐标表》。

3.3计算竖曲线要素图3-5 纵断面竖曲线示意图竖曲线是设在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起缓和作用的一段曲线。

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在使用范围二者几乎没有差别。

如图3-6所示,i 1和i 2分别为两相邻两纵坡坡度,ω= i 2- i 1,ω为“+”时,表示凹形竖曲线;ω为“-”时,表示凸形竖曲线。

图3-6 边坡点2竖曲线要素示意图竖曲线长度L 或竖曲线半径R :ωR L = 或ωL R =(1-11) 竖曲线切线长T :22ωR L T == (1-12) 竖曲线任意一点竖距h :Rx h 22= (1-13) 竖曲线外距E :=E RT 22或 82ωR E =48ωωT L == (1-14) 3.3.1.变坡点2计算如下:K1+040.924,高程为1089.583m ,i 1= -1.834%,i 2= 0.407%,ω=i 2-i 1=0.407%-(-1.834%)=2.241%,为凹形(如图3-2)。

取竖曲线半径R=12700.000m 。

曲线长ωR L == 12700.000×2.241%=284.607m切线长22ωR L T ===142.304m 外距82ωR E =8ωL ==0.797m (2)计算设计高程竖曲线起点桩号= K1+040.924-T=K0+898.62竖曲线起点高程=1089.583+T ×1.834%=1092.193m竖曲线终点桩号= K1+040.924+T=K1+183.228竖曲线终点高程=1089.583+T ×0.407%=1090.162m3.3.2变坡点3按照同样方法计算,图3-7 边坡点3竖曲线要素示意图K2+084.520,高程为1093.827m ,i 1= 0.407%,i 2= -0.773%,ω=i 2-i 1=-0.773%-0.407%=-1.180%,为凸形(如图3-3)。

取竖曲线半径R=16300.000m 。

曲线长ωR L == 16300.000×1.180%=192.34m 切线长22ωR L T ===96.17m 外距82ωR E =8ωL ==0.284m(2)计算设计高程竖曲线起点桩号= K2+084.520-T=K1+988.03竖曲线起点高程=1093.827-T×0.407%=1093.436m竖曲线终点桩号= K2+084.520+T=K2+180.690竖曲线终点高程=1093.827-T×0.773%=1093.084m具体结果见《纵坡、竖曲线表》。

除以上参数的设置外还需考虑以下实际因素:(1)充分考虑行车的舒适性及安全性;(2)保证道路线型充分结合自然地形,使之达到顺畅,协调,尽可能地融入城市景观,美化城市环境;(3)方便施工,节约投资,使工程经济合理;(4)依照城市规划对道路的要求,紧密结合规划,使规划意图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5)合理安排道路附属设施,使道路的功能得以充分的体现;(6)满足城市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

四、编制内容及范围本设计内容包括道路的平、纵、横设计;雨污排水设计等,不包括给水、电信、燃气等设施的预埋分布,只在横断面图上预留位置。

行道树按5米一棵的间距布局。

五、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参照《公路设计规范》与《公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的规定,该路段按二级公路设计,计算行车速度80km/h技术标准建设。

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为:1、计算行车速度:80km/h2、道路红线宽为:20米3、交通等级为:中等4、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5、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KN6、最大设计纵坡:≤5.0%7、最小设计纵坡:≥0.30%8、设计排水重现期:1年9、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为20年六、路线平面设计平面设计主要参照总规道路和周边地块修建性详规的道路线形,充分结合地形地貌,道路线形较为平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