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讲座
3、缺乏吃苦的精神,贪图享受,贪玩厌学:
良好的经济基础,父母宠爱有加,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部分学生逐 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苦、生活上讲究吃穿、追求潮 流,手机,电脑,笔记本配置齐全。而且现在相当一部分是隔代照顾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长辈们“疼孙胜过 子”,百依百顺。无限制地追剧,追小说,网络游戏,晚上躲在被窝 里与手机为伍,贪玩厌学,结果白天精神萎靡,昏昏欲睡。
公民年满14周岁,在民事法律方面没有特别的法律意义, 但在行政法和刑法上具有特殊意义。行政法上如《行政处 罚法》第25条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 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 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在刑法 方面,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 为什么说相对呢?因为14—16周岁的自然人实施了犯罪行 为,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如果其实施了故意杀人、故 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 爆炸和投放危险物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 为中最常见的三类)这八种严重犯罪行为的,应当依法承 担刑事责任。
2、孩子,做一个敢于吃苦,坚持奋斗的人。
新时代的我们,饿不着,冻不了,有教室,有良师,我们享受着祖 辈们不敢想象的生活。一点点学习上的压力,一些些生活中的困难, 怕什么?正视现实,勇于解决问题。正视困难与挫折,勇于面对现 实,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企图逃避,推卸责任。时常对自己 说:把生活中的苦难,当做上天赐予的礼物。感谢磨难给了我们坚 强,欺骗给了我们智慧,藐视给了我们自尊。经历寒冷,才知道温 暖;体验艰辛,才知道甘甜。只要我们有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奋斗 就不会过时;只要坚持奋斗,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
D学生,原本是一个好苗子,不知何时,他变了。变成厌恶学习的人, 成绩非常差。令班主任疑惑的是,向周围同学了解他的情况,大家一脸 茫然,表示相处不多。接着发现他经常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请假,旷课, 却始终不得解。直到派出所找上门来,原来在校外结交了一伙小偷朋友, 与那些“大哥”们经常到外面盗窃电动车、摩托车,终于人赃并获,最 后被送入少管所。痛心的是,直到他进入少管所的那一刻,仍然抱着我 是未成年人,法律奈我不得的愚蠢思想,直到那一刻,他的那些“大哥” 们还不知所踪。
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网上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的毒害尤为严重,青少年处于青春 萌动期,上网容易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败坏,走上邪路,甚至引 发犯罪,更可怕的是,未成年人由于长期迷恋网络游戏,造成精 神恍惚,最后失去自己的宝贵生命!又如模仿影片中的黑社会老 大,拜把子、拉帮结伙,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有的模仿成人犯 罪手段,从中寻求,体会刺激;有的模仿成人的生活方式,满足 自己的不良需求。这些心理都是不可取的。是非常危险的,如果 不悬崖勒马,那么你就会走入违法甚至犯罪的深渊。
关注心理健康,奏响青春乐章
主讲:XX 组稿:XX 制作:XX
案例1:一个“考试焦虑症”的孩子
A学生说:“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 A同学小学 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中后,成绩一降再降,由正取生落为500名之后 的潜力生,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无论是老师的谈 话,还是家长的责备和自己的自尊,让她无所适从,现在她每次拿到 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现在的她,连眼神都不敢在老师,父母的 身上逗留。
案例2:一个“沉迷网络”的孩子。
B学生,初一时,是全年级前百名的优生,但是随着对网络的沉迷, 成绩一落千丈。父母断掉家里的网络,控制他的手机,结果,他利用 逢年过节的压岁钱,通过网络购买手机,被班主任发现后,做好保证。 但是又被发现,伙同几个志同道合的学生,以入股的形式,合买手机, 共同使用,轮流享受。为了上网,他发挥了不属于一个初中生的智慧。 而学习早已成为于己无关的事情。
5、蜜糖教育,令部分孩子漠视“生命可贵”。
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几乎都生活在家长、邻居和老师的赞美声中,特别 是学校实行‘学生评教、学生主体,以爱去感化……’等等以来,虽然说鼓 励教育是正确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学校以及 老师提出过高过于形式化的激励要求。很多老师几乎不愿也不敢批评学生, 只能以委婉的语言,劝说的形式去影响学生,而这种极端也就造就了“老 好人”老师,其恶果是:有些孩子容不下一丝宽容;甚至容不下一丝批评; 孩子们的心理是如此的脆弱;意志力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动不动,与父母 置气,离家出走,写诀别书,危及自己的生命。
案例5:一个“崇尚暴力,参与校园欺凌”,给家庭 带来阴影的孩子。
近期我市发生的一件校外欺凌案件:一学生,对影片中的黑社会性质团伙 很是向往,经常与社会上的一些闲散人员交往,周六周日混在一起,拉帮结 派,四月份受一社会女孩子唆使,为她出气,一群学生对着一个与自己无冤 无仇,素不相识的小学六年级的女孩子,挥手相向,嘲笑辱骂,给受害人造 成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灵的伤害。虽F学生,因为不满14周岁而免予刑事处罚, 但其监护人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赔偿对方身体和 精神方面损失。
法制知识小课堂
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未成年人不得实施的不 良行为主要有哪些?
⑴旷课、夜不归宿; ⑵携带管制刀具; ⑶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⑷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⑸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⑹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⑺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⑻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⑼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三、未成年人真的不用怕触犯法律吗?
理清三 个概念
(1)未成年人: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未成年人是相对于成年人 而言的,以生理年龄作为界定未成年人的标准,通常以户口簿记载 的出生日期为准,按公历计算。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10岁、14岁、 16岁、18岁分别具有的法律意义。(法律概念: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对违法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年龄范围。)
案例
长汀三名未成年人聚众斗殴 致人死亡案
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保持健康心理呢?
1、给自己一颗容纳百川的心,安放自己的好心情。 2、做一个敢于吃苦,坚持奋斗的人。 3、我们要激流勇进,越挫越勇。 4、相信自己,尊重他人! 5、做一个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但懂得转移和发泄的人。 6、请将心比心,设身处地。 7、不要触犯法律的界限!
(2)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也就是不满14周岁的自 然人,对其实施的任何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不满 10周岁的公民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 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 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 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3)不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6、三观不正,交友不慎,盲目模仿。
初中生的思想、行为还处于不定型期,没有正确而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不能正确的判断是非曲直,那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如 交友不慎。如案例4,5都是因为与社会一些三观不正的人为伍,最终“近朱 者赤近墨者黑”,犯下难以收回的错误。另一种是盲目模仿。如过早模仿 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容易养成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赌博、玩电 子游戏机,特别是迷恋网吧,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等。同学们,一旦被 网络或游戏所控制,重度成瘾者就如同吸鸦片一样,会对你的身体、精神 造成严重损害。
二、自然人犯罪与年龄的关系是怎样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 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 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创造环境。
3、能正视 现实
4、有乐观、 积极、进取
的精神
对现状感到满意, 对前景也觉得光明
美好。
学会用正确方法和 态度去对待错误, 对强弱不同的刺激 能做到适度的反应 ,有忍受挫折、从 失败中学习和总结 经验教训的能力。
5.能冷静、理 智地去对待生 活中的挫折的
打击
知道自己的优点和
缺点,不患得患失
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
控制和支配。
以上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同时,不 同的年龄,不同环境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不同的。可能 大家一时很难界定。那么,我们直接以中学生一些不健康心 理表现来感受:
1、学习压力大,抗挫力差。
进入中学后,所学的课程像阶梯式一样,越爬越难,课程亦如此,有些学 生就感到不适应,从而导致成绩下降、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随即学生出现 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即心理压力变大。经询问,部分学生抱怨:“反正 我是倒数的,再学还有什么意思”,“如果考不上,不仅自己丢脸,更加 给父母丢人”等。于是自信心严重受到打击,挫败感“油然而生”,表现 为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2、自私任性,叛逆成性。
在家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严重,在学校里吃不得一点亏,不礼 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犯了错,对家长、 老师的批评教育根本不听,甚至进行顶撞,家长、老师要求做的他不做, 家长、老师不允许的,反倒产生强烈的好奇,非去体验不可。尤其是对老 师的帮助教育也不愿意接受,抱怀疑的态度,认为老师的批评帮助是老师 看不上自己,所以就和老师对着干,在班级、在学校称王称霸,比谁厉害, 能气倒老师,搬倒家长,就是赢家。最后,严重扰乱学校秩序,甚至导致 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案例3:一个“牙尖嘴利”的孩子。
C学生很酷,牙尖嘴利。课堂上,扰乱课堂纪律,令科任老 师一脸尴尬,面对老师的质问,与老师大声顶撞,甚至辱骂 班主任。在父母面前,更是天霸地霸,为我最大,顶撞是常 事,甚至和父母动手。科任老师和班主任已经伤透了脑筋, 父母对他也已无计可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案例4:一个交友不慎,自毁前程,把自己“偷”进 少管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