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关史期末名词解释

国关史期末名词解释

1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339(1)性质: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东方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

(2)导火线: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3)战争过程:在英法的纵勇下,1853年9月2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全歼;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

1俄国在军事上失败,外交上孤立,处于战略守势。

标志着俄在欧洲大陆上主宰地位的终结。

2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

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

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

3神圣同盟与五国同盟瓦解,大国协调体制不复存在。

4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

许多新战法登上历史舞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2开罗宣言28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

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的岛屿。

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予以归同时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意义: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1肯定了中国收复失地的权利,并使中国获得了相应的国际地位。

但大国之间的利益交换中国的主权受到新的侵害。

2是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具有人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它在法律上明确了日本占领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3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Woods)180(1)背景: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2)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

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促成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影响:(1)该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定了基础。

4《洛加诺公约》361一战后,在国际社会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欧美各大国通过会议和条约等形式调整了彼此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其中以1925年10月在法德谈判的洛迦诺会议上的《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为高潮。

该公约是与会各国草签的最后议定书和其他七个条约的总称。

内容:1主要文件《莱茵公约》规定了德法,德比边界维持现状;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2德与波兰,捷克签协议规定有争端时提交仲裁法院解决。

3同意德加入国联。

评价:被称为“绥靖主义的先驱1德是最大受益者,是得在一战后首次以完全平等的地位参加欧洲大国会议是德和平外交的胜利此条约还削弱了凡尔赛条约。

2英国外交的胜利,压制法国,对德宽容。

3英法默许德国可以变更东部边界,为德日后扩张埋下隐患。

其本身就孕育着不稳定,并没有解决和消除矛盾,反而使矛盾尖锐化。

20年代的国际社会成为和平喧嚣下的充满动荡与危机的“洛迦诺时代”。

5《贝尔福宣言》252(1)背景:英国早在19世纪中叶就觊觎巴勒斯坦,打算利用犹太复国主义作为它侵占巴勒斯坦的工具。

(2)时间:1971年11月英国政府正式发表《贝尔福宣言》(3)内容: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并愿尽最大努力促使其实现。

美国也对《贝尔福宣言》表示赞同。

(4)《贝尔福宣言》把英国强权政治的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英国把不属于自己的领土许诺给犹太人,人为地制造了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矛盾,使中东地区的形势变得更为复杂起来,并给巴勒斯坦埋下了长期动乱的祸根,由这些矛盾导致的一些冲突一直延续至今。

6新东方政策257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

1969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

内容:一、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

二、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

评价:是70年代东西方缓和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在国际形势缓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倾向,打破了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僵持关系,提高了联邦德国自身政治地位,开创了外交关系的新时期,为德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

7古巴导弹危机 305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赫鲁晓夫为了改变冷战局势下的不利局面以捍卫古巴革命成果为由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侦察机发现了古巴导弹基地,肯尼迪总统对古巴实行封锁,双方的强硬态度最终以赫鲁晓夫宣布从古巴撤走导弹结束。

影响:古巴导弹危机将冷战被推到了核大战的边缘,美苏双方间的最严重的一次核危机但也成为美苏关系的转折点,美苏深刻认识到双方在避免核对抗方面有着相同利益,古巴导弹危机成为国际力量分化的催化剂: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古巴与苏联发生了矛盾;西方阵营内部矛盾也由此加深,核均势的现状不允许单方面改变,成为了西德调整东方政策的基础。

8慕尼黑阴谋 3711原因:“五月危机”后,希特勒继续推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计划,捷政府把命运压在英法身上,但英法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换取希特勒的谅解。

2过程:1938年张伯伦与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谈,炮制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区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

3评价:1《慕尼黑协定》实际上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

它大大增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提高和巩固了希特勒个人独裁的权力和威望;2英法本身受到沉重打击,加剧了那些本来依附于英法的欧洲小国对英法的离心倾向;3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战略以致命一击,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和分歧,不得不修正30年代长期谋求的集体安全战略,制定新的外交政策。

4《慕尼黑协定》是希特勒“不流血的征服”方针和张伯伦对德绥靖政策结合的产物,是英德双方一种特殊的妥协。

然而,德国是表面的暂时性让步,英国则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让步。

9尼克松主义199背景: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

第二,第三力量崛起。

美陷入越战,内战危机爆发。

战略收缩,调整外交政策。

内容:1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已承担的条约义务。

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

评价:在这以后尼克松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美处理盟友的战略关系。

美国战后的重大决策。

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以后这种遏制政策的结束。

10艾森豪威尔主义 280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项对外政策。

50年代在中东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响,艾森豪威尔于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

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近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

决议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

1958年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便是艾森豪威尔主义在中东的具体实施,其后,艾森豪威尔主义亦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

11中美上海联合公报286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在上海共同发表的联合公报。

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具体安排,1972年尼克松首行中国,与中国签订了《上海公报》。

中美双方承认,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美方对只有一个中国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中美《上海公报》是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之间所签署的第一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始了正常化进程,为两国建交奠定了基础,《上海公报》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中美关系实现“破冰”后,中国很快迎来建交高峰。

12集体安全(collectsecurity)338目的:30年代苏联为制止法西斯国家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而提出的重要外交政策。

原因: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德、日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不但威胁着苏联和广大中小国家的安全,而且危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根本利益。

时间:1933年12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关于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计划。

(l)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际联盟;(2)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3)苏联同意比利时、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或其中某些国家参加上述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4)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应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

评价:这项政策是对孤立主义,独立主义的突破时一战后和平主义的产物。

13三十年战争354(1)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2)战争的过程:战争绵延30年,历经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FaGuo阶段(1635-1648)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4)评价: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4 拿破仑195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多次击败保王党的反扑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他颁布的《民法典》更是成为了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蓝本。

拿破仑宣传并促进了法国“民族”思想的崛起,并促进了整个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

他执政期间发动拿破仑战争多次对外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

1812年兵败俄国,元气大伤;1814年被反法联军赶下台。

1815年复辟,随后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15七年战争 283原因:奥地利战争后的《亚琛条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的旧有矛盾,而且英法争夺政治优势、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矛盾和普奥争夺中欧霸权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外交革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