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会宁县第一中学柴世昌
【学科】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版本】人教新课标版
【设计理念】
(1)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新课改基本精神。

教学过程设置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课堂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理解联系的含义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等特点,深入体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哲学道理和方法论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教材文字、图片材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阅读与分析的能力;通过对身边小事的辩证思考,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分析社会生活现象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多地思考自己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关键。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解读学情】哲学道理深奥难懂,高二学生接触哲学这一门新的学问时间不长,特别是运用哲学道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课的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生活常识为基础,通过现实生活例子来激发兴趣,提高运用哲学道理的能力,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方法】课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一边走进教室,一边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我为什么会在这里给他们上课呢?
前排同学听到后有人疑惑,有人发笑。

待同学们坐好后,老师发问:你们笑什么?
老师鼓励前排同学把刚才听到的老师的问题说出来。

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刚才自言自语:我为什么会在这里给他们上课呢?”
教师:哦,是啊,我刚才在想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在这里给你们上课呢?
学生七嘴八舌笑答:你是老师,我是学生,你当然给我们上课啦。

老师想的问题好奇怪啊!
教师:呵呵,是啊,如果是平常想这样的问题当然奇怪了,但是我们现在不是学哲学吗?哲学不是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不少问题吗?能不能用哲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我想的这个问题呢?要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新课内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板书)
一、自主学习: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观察自学情况。

二、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谁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我刚才的问题?
学生:因为老师和我们有着普遍的联系,所以老师会给我们上课。

……
三、课堂探究:
探究问题一:(多媒体展示)
大家觉得我今天在这里上课与我自身的那些因素有关系? 还有那些因素?
学生讨论并作出回答:
1、与老师的学历有关系,
2、与老师在我们学校当老师有关系
3、与我们班这节课正好是政治课有关
……
教师小结:同学们思维敏捷,回答的都不错,根据联系的普遍性。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所以老师也是不例外的。

老师是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故现在教思想政治,这是内部各要素的联系;老师在这个学校,你们也在,你们便是我周围的事物了,故有联系;老师是教书的,学生是读书的,这是普天下的理儿,所以我今天在这里给你们上课了。

同学们觉得是这样吗?
学生:是!
有的同学有疑问:如果老师不来,或者不当老师,不就没有今天的这节课了吗?
教师:太聪明了,问得好!同学们鼓掌。

下面我们研究第二个问题,来解决这位同学的疑惑。

探究问题二:(多媒体展示)
课本上说:“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即是客观的,那么照上面这位同学的问题,我们今天的这种联系岂不是人造的?请同学们讨论并说明理由。

学生:1、这应该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但它好像是人造的呀?
2、这不是联系。

3、应该是有着“人化”的特点的,但好像不好解释。

……
难点突破:
教师:对于自在事物的联系,我们都理解:如,宇宙是运动的、地球是有重力的、草是长在地上的、猫是要吃老鼠的。

但是有了人的参与好像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下面我要接着问同学们一些问题,希望积极回答。

学生:异口同声:好!
教师: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今天面对着小树苗问了很多问题会怎么样呢?
学生:笑并回答:没反应啊!
教师:但是今天我问了你们很多问题,你们却回答得很好啊,这是为什么?
学生:因为树没有思维,不会想问题,而我们会想问题。

教师:如果我要给树教书这就比对牛弹琴还要傻,这种联系明显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它是我主观臆造出来的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并不存在。

而我给你们教书这种联系是存在的,你们和树的区别就在于属性不同,你们会思考,而它不会。

这个事物的属性应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吧!
学生:事物的属性是客观的
教师:也就是说,我要教书,就只能给人教,不能给树教了?
学生:那当然
教师:那就是说我们今天的这个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客观的联系了?
学生:嗯,若有所思
教师:当然,至于是谁教什么学生那就得研究下一个问题了。

探究问题三:(多媒体展示,当堂生成问题更好)
现在我们来讨论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如果我不来不就没这么个事了吗?谁来解释一下?
学生:1、今天这个联系应该属于偶然联系
2、因为这个联系是有条件的,既有客观条件,又有主观条件。

3、因为一切联系都应该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得很好,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因此,我今天在这里上课看样子既有客观条件,又有主观条件;既有内部条件,又有外部条件;既有时间条件,又有地点条件。

也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条件下我们在这里上课。

呵呵,缘分呐![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主要知识还需要大家看着这个知识体系来自己梳
[巩固训练]
下面有几道题我们巩固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这里有两个知识易错点:
【辨一辨:两句话正确与否】
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
2.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相互联系着。

()
下列观点、做法中没有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对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吨废报纸=850公斤再生纸=少砍17棵树。

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
A.复杂多样的
B.不可捉摸的
C.因人而异的
D.固定不变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