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旧址大院——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坐落在河北省平山县境内,此处曾是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
建国前中共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在此召开,包括三大战役在内的一系列战役在此运筹和指挥,毛泽东的几十篇光辉著作在此诞生,它是当年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1977年建立的西柏坡纪念馆由中共中央旧址、陈列馆、书法石刻园和传统教育系列工程4个教育参观区域组成。
中共中央旧址大院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书记)等的旧居及解放军总部旧址,中共中央旧址大院的前后院之间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旧址;大院的最西部是1948年中共中央九月会议旧址。
陈列馆现有12个展厅,内藏革命文物2000余件,书法石刻园内镶嵌有赞颂西柏坡的300余幅书法题词。
传统教育系列工程有五大中央书记铜像、领袖风范雕塑园、西柏坡纪念碑等。
西柏坡纪念馆——位于西柏坡纪念馆西侧一公里处的凤凰山脚下,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
设七个展室,展览内容包括文化艺术、生产工具、纺织衣着、民族服装、饮食器具、日常用品、古车、古船等,共计1488件展品。
是一个了解中国历史、民俗内容的好窗口。
九月会议会址——座西朝东,建筑面积68平方米,时为中央机关自己修建的中灶食堂。
1948年秋,在全国各个战场上,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的重大变化。
大决战前夕,为进一步总结经验,统一步调,明确战略决战方针,彻底打倒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
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自撤离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
会议由刘少奇主持,毛泽东作报告。
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及重要工作人员共31人。
是自日本投降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
会议以“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为中心议题,提出了建设五百万人民解放军,消灭敌人五百个旅,从1946年7月算起,用五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伟大战略任务。
要求全党全军同志努力克服无纪律、无组织状态和地方主义、游击主义倾向。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
此外,会议讨论了为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干部准备工作问题,还决定建立中华全国妇联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九月会议”对统一全党的认识,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的准备。
就是在这所房子里,中央曾组织有关人员设计、研究、讨论了国旗、国徽的图案,为以后定制国旗、国徽打下了基础。
西柏坡陈列馆——始建于1976年10月,1978年5月26日为纪念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30周年正式对外开放。
馆名是1984年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
至今先后对陈列展览进行过三次修改和完善。
2002年12月5日至6日,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们在西柏坡纪念馆学习考察时,提出西柏坡的陈列展览要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完善,力求在内容上更加丰富、科学、合理,以达到更好的资政育人的效果。
为此,西柏坡纪念馆在原来展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扩建了第三层院,总建筑面积达到了6200平方米,共分为12个展室(含序厅),以解放战争为主线,围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展览主题,采用编年纪实的编写体制,运用了大量的文物、照片和资料,辅之于绘画、雕塑、景观等来展现中央工委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
重点介绍全国土地会议、部署指挥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对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西柏坡参观学习的情况进行了展示。
序厅序厅中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中央委员会上选出的77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的大型群雕。
其背景是雄伟绵延的太行山和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半圆形雕塑台上镌刻“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八个大字。
序厅两侧是由革命纪念地上海一大会址、井冈山、遵义、延安组成的浅浮雕群。
第一展室走进西柏坡重点介绍党中央选择西柏坡作为全国革命领导中心的主要原因、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及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的有关情况。
西柏坡地处太行山东麓,是华北平原通往山西高原的重要通道,是太行山和华北大平原交汇处,“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位置重要;平山建党较早,抗日战争时期是晋察冀边区著名的“抗日模范县”,群众基础好;西柏坡一带村庄稠密,滹沱河两岸滩地肥美,麦稻两熟,物产丰富。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西柏坡成为“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第二展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重点介绍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以及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后,于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组织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着重讨论土改和整党两大问题。
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在陕北神泉堡正式向全国公布。
同时开展了以“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思想、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
第三展室指导晋察冀军事斗争重点介绍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时期指导晋察冀军事斗争,攻打清风店及解放石家庄的有关内容。
晋察冀解放区是连接华北、东北两大战场的枢纽,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指示,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后,朱德、刘少奇同志同晋察冀军区领导人聂荣臻等共同研究了晋察冀军事工作,确定了打“大歼灭战”战略指导思想。
1947年10月19日发起清风店战役并取得了胜利,被中共中央嘉奖称为“创晋察冀歼灭战新纪录”。
随后,于同年11月6日乘胜解放华北重镇石家庄,开创了我军解放大城市的创例,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战后,朱总司令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
第四展室统一解放区财经工作重点介绍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及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和军工生产情况。
“将华北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是中共中央委托中央工委的主要任务之一。
1947年3月25日,华北财经会议在河北邯郸武安县冶陶镇召开。
经讨论研究决定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作为统一财经领导机关。
1947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及董必武为主任的决定》。
华北财经办事处对解放区军工、交通工作统一,解放区货币统一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央工委还领导了华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军工生产。
第五展室决战前夕重点介绍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到达西柏坡以及大决战前的全国政治形势、军事形势。
1947年3月枣林沟会议以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1948年3月,党中央、毛泽东一行在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境内。
4月13日到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阜平县城南庄。
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率前委部分工作人员抵达西柏坡。
5月26日,毛泽东主席来到西柏坡,中共中央五位书记胜利会合,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第六展室大决战(一)重点介绍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三大战役战场情况。
1948年秋,经过两年多的艰苦作战,敌强我弱的形势有了很大变化。
党中央、毛主席全面正确地分析战争形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历时4个月零19天,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人,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第七展室大决战(二)重点介绍了人民群众大力支前、英烈及决战后的一些情况。
三大战役期间,解放区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号召下,从各方面支援我军作战。
翻身农民积极发展生产,筹集粮食,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据统计,三大战役的支前民工达880余万人次,手推车140多万辆。
第八展室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重点介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情况。
三大战役胜利后,制定建立新中国的各项方针政策已迫在眉睫。
经过充分准备,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召开。
全会描绘了新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对迎接新中国胜利和新中国建设事业都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第九展室描绘新中国的蓝图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为筹建新中国,在政权组织形式、经济建设方针、外交政策、文化教育、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以及中共中央赴京建国的情况。
第十展室难忘的岁月重点介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生活情况。
第十一展继往开来重点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西柏坡考察并倡导全党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情况。
半个多世纪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但身体力行“两个务必”,而且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鲜明地体现了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成为我们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
西柏坡石刻园——座落在三面环水的柏坡岭上,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
1997年竣工并对外开放,园名系薄一波和舒同的墨宝。
园内碑廊迂回,亭台楼榭错落有致。
整个建筑红瓦盖顶,白墙合围,绿树掩映,芳草萋萋,与蓝天白云碧水相映成辉。
墙壁上镶刻着中国一号黑大理石,石面上镌刻着老一辈革命家、社会各界名人、全国著名书法家及1955年授少将军衔以上的老将军的题词书法作品320幅。
中心碑系三棱体汉白玉砌成,高8.7米,镌刻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人的真迹。
西二楼是毛泽东诗词书法园,荟萃了毛泽东诗词书法20余幅。
这些题词或回忆当年,或抒发对西柏坡眷恋,或赞誉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笔锋或遵劲有力,或隽永秀美,或洒脱飘逸。
漫步碑林,既可欣赏不同流派的书法,又可欣赏垂柳轻扬之美景。
西柏坡纪念碑——巍巍耸立于景区入口处停车场南侧山顶上。
掩映于松柏之间,光华闪耀,为西柏坡革命纪念地迎宾建筑及标志性建筑之一。
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由河北省国防科工委和西柏坡纪念馆共同兴建,1998年重建。
纪念碑为六面体浅红色花岗岩贴面,取六合之意,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丰功伟绩。
纪念碑总高度为20.5米。
碑名“西柏坡”三字系邓小平同志手迹;碑文是1991年9月21日江泽民同志视察西柏坡时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碑座周围的大理石浮雕再现了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碑体顶部是三面党徽托起的由人字形组成的三杆枪,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经过28年浴血奋战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伟绩。
领袖风范雕塑园——座落在中共中央旧址对面。
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
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而建。
园内松柏交翠,鲜花盛开,映衬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风范雕塑。
每一组雕塑代表着一个故事,生动再现了领袖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