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线分析看苏州网师园景观规划从视线分析看苏州网师园景观规划高彬刘管平1,人眼视觉原理人眼视域为一不规则圆锥形.双眼形成的复合视域范围向上为70.,向下为80.,左右各为60..在保持放松,平视的情况下,能看清景物的垂直视角为26.~30.,水平视角约为45.~60.【11,以此视域形成的景观清晰而平和,最适静观.在此基础上,控制合适视距,即小型景物合适视距约为景高的3倍(D=3H),通过一定的行走路线,把不同的景观纳入到视野之中,组成连续的动态景观序列,构成优美动观效果.控制视角范围,再通过路线的引导,动静结合,创造"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是古今园林追求的高尚境界.2,苏州网师园视线运用网师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我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等规模的典范,东部为住宅区,西部为园林观景区.园林观景区以湖面为主,亭廊轩榭环水而建,其中主要有南部的集会活动厅"小山丛桂轩",此轩通过其北面的"云岗"(z)叠石假山与湖水相临,"云岗"叠石假山西侧设有小体量的"濯缨水阁",作为"小山丛桂轩"的延伸;临湖的西岸中部有突出于水面之上的六角"月到风来亭"(x)作为景观和观景中心.临湖北岸是园主读书,家居的集中区域,依次有"殿春移"园中园,"看书读画轩","集虚斋"楼阁,"五峰书屋"等,"集虚斋"南侧是低矮的"竹外一枝轩"(Y)与湖面相接;东岸是住宅区的主体建筑"撷秀楼","万卷堂",通过临水的"射鸭廊"与景观区形成贯通"[3].2.1静观形成系列最佳观赏点就景观区构成而言,"月到风来亭"(x)位置居中,在全园中具有重要位置;"竹外一枝轩"(Y)是全园制高点"集虚斋"向湖面的延伸处,位置特殊,是园主及其客人作停留观景的最佳处所;"云岗"(z)山顶位置较高,又处于"小山丛桂轩"与湖的过渡地带,是南面绝妙的观景点.分析三点的视线构成,不难发现最佳垂直视角,水平视角在其中的应用.自西部中心的"月到风来亭"(x)观景,水平视作者:高彬,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刘管平,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l6?角AXC=BXD=60.,垂直视角X=30.(图1,4).视野北起"看书读画轩"外挺拔的黑松,白皮松,"竹外一枝轩"及轩北部的"集虚斋"楼宇部分,东部以"射鸭廊"为前景的"万卷堂","撷秀楼"粉墙及南部的"云岗"假山和被其大部分遮掩的"小山丛桂轩"和近处的"濯缨水阁"等(图6,7).自北部的"竹外一枝轩"(Y)观赏各主要景点,水平视角FYG=ZYX=60.(图2).B点为"射鸭廊"观景点,因与"竹外一枝轩"同处于同一水平,两垂直视角相等均是30.(图4).视线以东部的"万卷堂","撷秀楼"粉墙及其前面的置石立峰为视线起点,经东南角的"小洪桥",观南端峭壁林立的"云岗"假山与图1网师园"月到风来亭"观景分析图2网师园"竹外一枝轩"观景分析"濯缨水阁"及半隐于假山后的"小山丛桂轩",以及西部的"月到风来亭".视线以"云岗"为中心,形成完整的景观序列.自南端的"云岗"(z)山顶观望,其中水平视角xzA=EZB=60.(图3).视野西起"濯缨水阁"侧面,中到"月到风来亭",东止射鸭廊,收西北角对角线上立于石矶之上的平石桥与北部的"殿春移","看书读画轩","集虚斋"入景,近观"看书读画轩"前斜升入水池上空的黑松,白皮松与"云岗"山前喻意小山丛桂的桂花,玉兰,梧桐等.图5网师园"云岗"山顶观景分析图4网师园垂直视角分析2.2动观形成景观视廊与从三处最佳观赏点看对面景观形成的具有前景, 中景,背景的复层景观不同的是,沿湖布置的环形路线与建筑,湖面相结合,为观者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景观视廊:从"竹外一枝轩"沿北部池岸西行,路线以弯曲穿越为主,绕行"竹外一枝轩","看书读画轩","殿春移"等,视线以湖面为诱导,但却远离湖面,而随路线被引导向各建筑内部空间,相对郁闭于各建筑之中:而当行进到西部的"月到风来亭"及沿岸单廊时,路线沿单廊而行,单廊墙面采用实障手法,相对闭塞,视线被诱导入临东的宽阔的湖面:转至南面,穿越"濯缨水阁",路线弯曲攀沿而上"云岗"之顶,视线随之并引导至峰顶,眼前豁然开朗,由此形成完全开阔空间;行至东部的粉墙下,由于粉墙的阻挡及园路的弯曲,视线又迂迥于湖面,及至"射鸭廊",又回到被建筑主导的内部空间.亦即从"竹外一枝轩"开始,逆时针游览,即沿北一一西一一南一一东方向,视线依次形成郁闭一一渐次开阔一一完全开阔一一较开阔的循环视廊(图5).3,网师园景观规划解析3.1巧妙规划路线与视线,以有限视觉创造无限空间网师园空间虽小,但却成功塑造出深远而无穷的天地出来.园内利用路线的滞后性与视线的先行性,在有限的视觉范围内,通过路线与视线的交叉,阻隔把景观深远化,引导观者产生无限空间的遐想.路线引导着视线的行进,又出乎意料地控制着视线的速度与进程, 路线的阻隔往往是新的视觉空间的出现,而视线的延续又在暗示着不同的景观序列的展开.因而往往是路线未及,视线却先行一步,待真的走近了,却发现路线,视线又峰回路转,来不及回想,焕然一新的景观展现在眼前,如此这般,无限空间就逐步在咫尺之中创造出来.如由东进入"竹外一枝轩"往西前进,视线被一系列苍劲的古柏树相吸引,但走到近处,却发现脚步已进入到一个新天地;由北往南,西北角的小曲桥连缀的是"殿春移",但在视线上却与"月到风来亭"贯通.再如由"濯缨水阁"西部的走廊开始,路线往西,视线已先行一步,通过廊柱形成的景框,观赏到西部的"月到风来亭"了.不仅如此,即使是同一景观客体,采用路线引导视线,形成从不同路线,不同视角欣赏到处处不同的景象:如站在"云岗"山前的石体驳岸或竹外一枝轩看中心水体时,水体呈浩瀚的正方形,当在"月到风来亭"再观水体时,西北侧的古柏,石矶,曲桥将水体划分为两个部分,而当从"引静桥"与"小山丛桂轩"之间的狭窄地带观水体时,由于斜廊与探山水面的五角枫的遮挡,令观者感受到东南角的水尾所隐藏的不尽之意. 又如在云岗北侧的驳岸旁观"竹外一枝轩",看到的是一排凭栏出水的美人靠,而站在樵枫径上回望,则是一段粉墙黛瓦.又如"云岗"假山,当在"竹外一枝轩"隔湖远看时,远观绝壁,峰峦,主峰,次峰层次分明而显高远,而从"濯缨水阁"近观时,临阁的一面山势陡峭,弯曲的蹊径与迎风招展的桂花清晰地展现在眼前.3.2巧妙运用自然要素水:水在网师园的应用非常具有特色,水池面积约半亩,又略呈简单的方形,但由于布局上的匠心,故产生了奇妙的景观效果.首先临水的若干小体量建筑?l7?如"濯缨水阁","射鸭廊","竹外一枝轩"等均低临水面,或突出于水面石矾之上,反衬水面的开阔;沿岸的叠石驳岸高低错落,有多处洞穴,象征水广流远;水面聚而不分,在东南角视野则收拢于微微拱露的"引静桥",在西北角止于低矮的石板曲桥,水在这对角线的两端尽头也蜿蜒成两处浅浅的港湾,水的不尽之意得到了淋漓表达.同时,从不同视角观看湖面,建筑,山石,植物在水中形成高低错落,互相掩映的完美倒影. 蓝天,白云,清晰的倒影,平静的水面,优美的景观……狭小的水面非但不小,反而令人感觉到广阔而深远,水池形状也不再机械,反而是浩渺无边.山石:南部的"云岗"假山在整个景观构成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采用黄石建造,重峦叠嶂,怪石嶙峋,山势凝重,沿山辟有蹊径,山上以桂花为主题,高低错落配有玉兰,梧桐等,与其南的"小山丛桂轩"相呼应.一方面它与水相依,诠释了江南水乡园林之韵,体现了中国古典山水园的本质.另一方面它形成一自然障景,屏障住"小山丛桂轩"里观赏者的视线,非要等观赏者登上或绕过假山时,平静的湖面才会展现在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景观空间的突然变换就在瞬时间产生了.同时它极大地缓冲与减弱了园内以建筑为主的实体空间,加强了自然元素的作用. 它还形成了园内景观路线,景观视线的跌宕起伏,避免了景观在同一视角平面的展开.因而"云岗"假山与水面相连,成了西部"月到风来亭",北部"竹外一枝轩", 东部"射鸭廊"观望的主景,也是全园景观,观景的高潮.植物:与假山,水石相比较,网师园景观区的植物配置简洁自然,但却生动地表达了主题,在春夏秋冬四?18?图6,7"月到风来亭"景观效果季景观的组织中,植物景观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分别是春(竹,迎春花,紫藤)一一夏(桂花,玉兰,梧桐)一一秋(秋枫,荷花)一一冬(黑松,白皮松,罗汉松等).竹的青秀挺拔,迎春花的峭然凌立,紫藤的浅绿与粉紫,构成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而"云岗"山上林立的桂花,宽阔的玉兰,茂盛的梧桐,则展示着夏的灿烂;坐在"月到风来亭"上,抬首望皓月当空,低头看月沉水中,正是"一轮秋影转金波",满池荷花与迎风而展的秋枫红叶,宣示着秋的意境;而"看书读画轩"前的各类古松,则暗含冬日不畏严寒的高亮气节.而与"看松读画轩"有一墙之隔的"殿春移"植物景观则别有洞天,园内的芍药解析着"籍"的由来,而在建筑与高墙之间狭长的院落中则错落布置有翠竹,芭蕉,腊梅,蓝天竹等,几块松皮石笋顽皮地立于叶片丛中,正是"微阳淡抹,浅画成图".3.3建筑与自然要素景观的巧妙结合网师园建园面积狭小,又以建筑为主,各类型建筑纷繁复杂,但在园中却布置得秩序井然,过渡自然而合理.从三个视点观看各建筑空间,错落有致,均无紧张局促之感,这与建筑同自然要素景观的巧妙结合不无关系.如对制高点建筑"集虚斋"与大体量建筑"小山丛桂轩"的处理上可见端倪.从"云岗"山顶观对岸北部,由于"集虚斋属全园制高点,为了与狭小的湖面相衬,对湖面不致产生压迫感,故而在其前建较低矮的"竹外一枝轩"作为视线由高处落到低处的过渡,而在其间则以竹来释意,既以竹将两个实体建筑虚化,又以竹表达了园主内心的境界与人生追求.视线往"看书读画轩"偏移,高大威武的黑松,白松屹立于轩前,挡住了轩的左侧部分,同时将轩与右侧的"集虚斋","竹外一枝轩"形成景观组织的过渡,从而使大体量的建筑通过植物的掩映更显含蓄深远.又如"小山丛桂轩"是待客之地较吵闹,体量又偏大,如果直接与湖面相连,既会造成与湖面体量上的不均衡,又会破坏了水面的"宁静"之美,还会影响"看书读画轩","集虚斋","五峰书屋"里人的冥思苦读,故采取将"小山丛桂轩"退后,而将"云岗"石山置前的手法,山上以桂花为主体,配植具有"丛桂"之意的多种植物景观来体现轩的寓意,高耸的山体与水相连, 极大地软化了周围的建筑实体之形【.再如从"月到风来亭"观对岸的"射鸭廊"及"万卷堂","撷秀楼"粉墙,因"射鸭廊"体型较小,粉墙比例过大而显单调, (上接32页)羊猪犬,谓之麻栏."干栏也好,麻栏也罢,都是由树居或巢居方式演变而来的.吊脚木楼,屡见不鲜,此乃地势使然.而修建干栏建筑则不同了.水族民居是修在平地上的,但依然"人居楼,梯而上", "上以自处,下居鸡豚".水族同胞在平地建房的工艺是:先用粗大的木柱和厚实的木板,构筑一个一人多高的平台,然后再于其上修建木结构的一层平房或二层楼房.底层立柱与上层立柱互不连通,断然两个建筑体,这是与吊脚楼的最大区别,亦是真正干栏建筑与干栏式建筑的本质区别.贵州古代干栏建筑没有保存下来,但在出土文物中可窥见其身影.省博物馆收藏有赫章出土东汉干栏建筑陶质模型,将其与水族干栏建筑相比对,可看出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两者都不失为建筑文化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对于贵州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流传这样一句谚语:"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地处黔东北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年间即建立了务川县.龙潭村位于务川县东北,其他民居,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建于石头丛中.一般一正两厢,中铺石院坝,外砌石垣墙,形成封闭式四合院.四合院的石垣墙,大多以片毛石垒砌,间或以方整石砌筑.前者有平砌,斜砌及随意垒砌等多种工艺.斜故而在墙前立置石与小株植物,置石与植株的自然形态与廊,墙的有机形态形成了有益的补充.4,结语在狭小的空间内,利用建筑的隐退,水流的延伸,植物的掩映等来巧妙处理建筑与各自然要素的关系. 合理规划路线与视线,动静结合,通过静观形成系列最佳观赏点,动观形成各种形式的景观视廊,达到空间的无限深远.网师园造园的匠心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王晓俊编着,风景园林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韦克威,林家奕.留园,拙政园景观规划中的视觉控制浅析[J】,中国园林,2002(5):.59-61[3】陈丛周.说园[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3[5】杨鸿勋着.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290.29l砌中,又有上下两层反向垒砌者,形成条条"麦穗纹",当地又称"鱼骨头".麦穗和鱼骨,皆为吉祥物,一向受青睐.建有石垣墙的民居,必建朝门.朝门由木质垂花门和石质八字墙组成.垂花门的垂柱雕刻莲蒂,南瓜,寓意清廉,多子.门簪或刻南瓜,或刻福寿,寓意多子多福.连楹雕刻水波纹,意在于镇火.正房多为四榀三间.房子较多,吞口较深,出檐较远.最引人注目的是门窗雕刻丰富多彩.明间门窗,均为六扇,称"六合门"意为"完整","圆满".次间门窗,也是六扇,但窗子只雕刻四扇.不少人家,于次间辟门,上部饰以圆形挂落,人称"月亮门".在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质门窗上,遍饰造型各异的吉祥图案,诸如福禄寿禧,耕读渔樵,二龙抢宝,双凤朝阳,野鹿含芝,喜鹊闹梅,吉祥牡丹,麒麟望日,岁寒三友,连年有余等等.众多图案,雕刻动物,或者植物,取其谐音,以为吉利.特别有趣的是,许多吉祥图案,采用组合手法,造成特别效果.如单看似游鱼,组合为蝙蝠;单看是南瓜,组合成莲花;单看似两只桃,组合为两尾鱼;单看是个喜字,组合为二龙抢宝,等等.总之,龙潭村仡佬族民居, 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堪称具有悠久历史的仡佬族建筑的典型代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