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产业对沃尔玛的发展影响案例分析

信息产业对沃尔玛的发展影响案例分析

案例资料沃尔玛信息化的启示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沃尔玛,1970年销售额只有0.4亿美元,到1980年销售额虽增加到了17亿美元,但仍无法跻身于美国大零售商的行列。

整个80年代,沃尔玛的销售额年均增长速度在20%以上,到1990年达到330亿美元,终于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而自2002年以后,沃尔玛连续4年成为了财富500强之首。

在沃尔玛庞大的集团式购销网络中,以卫星通讯和电脑管理所代表的信息化高科技联络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世界零售业的同行都知道沃尔玛的信息系统是最先进的,其主要特点是:投入大、功能全、速度快、智能化和全球联网。

沃尔玛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不遗余力,公司专门负责软件设计的工程师就有2000多名。

沃尔玛的信息化之路在沃尔玛IT大厦墙上,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写道:没有不断的IT投资就不会有沃尔玛的成长。

山姆·沃尔顿先生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

早在1969年沃尔玛就使用计算机跟踪存货,1974年公司开始在其分销中心和各家商店运用计算机进行库存控制,70年代沃尔玛建立了物流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负责处理系统报表,加快了运作速度。

1983年,沃尔玛的整个连锁商店系统都用上条形码扫描系统,在各商场的信息采集使用POS机,全称Point Of Sale,就是销售始点数据系统。

1984年,沃尔玛开发了一套市场营销管理软件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使每家商店按照自身的市场环境和销售类型制订出相应的营销产品组合。

1985年建立了EDI,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无纸化作业,所有信息全部在电脑上运作。

在1985至1987年之间,沃尔玛安装了公司专用的卫星通信系统,该系统的应用使得总部、分销中心和各商店之间可以实现双向的声音和数据传输,全球4000家沃尔玛分店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终端与总部进行实时的联系。

1988年沃尔玛又在零售业中最早使用了无线扫描抢。

表1 沃尔玛的信息化之路资料来源:1998年之前的情况参照波士顿咨询公司2001年10月15日,1998年之后的情况根据沃尔玛的动作整理而来的。

信息驱动价值链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到90年代开始Walmart的信息化历程进入到了成熟期和更新期。

在此阶段Walmart越来越关注与如何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和知识,通过驱动高效的价值链运作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图1 信息驱动价值链沃尔玛是使用海量数据挖掘来转变供应商关系的先锋。

从沃尔玛几千家商场的POS机获取的交易信息不间断地传送到沃尔玛TB级的数据仓库。

沃尔玛允许3,500家以上的供应商访问数据仓库的相关产品并进行数据分析。

这些供应商使用数据来辨识顾客购买模式。

他们使用这些信息取管理当地商场库存以及辨别各种新的商业机会。

在1995年,沃尔玛的计算机系统就处理了100多万个复杂数据查询。

1997年1月WalMart,使用决策支持软件精简仓储季节性的仓储物品,并且建立更为精确的预测模型用于辅助补货系统。

同年7月将名为安全电子交易(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协议的新安全机制用于支付卡并在沃尔玛在线商店中使用。

4000千兆容量数据库的开发、全球5500多个微机工作站的建设,保证了沃尔玛能在一个小时之内对全球4000多家零售店内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

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使沃尔玛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新世纪开始,沃尔玛又投资90亿美元开始实施“互联网统一标准平台”的建设。

现在,沃尔玛又和科研机构联合在进行下一代自动识别技术——射频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的研发。

沃尔玛在信息化的投资,大大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了持续增长的基础。

以每小时实际增加值来衡量,1987年,沃尔玛的市场份额为9%,但它以人均实际销售额为衡量指标的生产率比竞争对手高出了40%。

沃尔玛的许多创新,不论大小,如今均已成为行业标准。

当然,沃尔玛并没有因此停止自己的发展脚步,而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拓展市场,提高全球市场的管理水平。

比如,2000年2月沃尔玛的电子商务网站排名只列第46位,但是,2000年1年网站的访问量增长了570%,感恩节获得了11亿美元的历史上最大单日销售量。

中国零售企业信息化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商场收款机算起,零售业信息化已经“20多岁了”。

20多年间,国内零售企业先后引进了POS机、条形码技术、基于PC的MIS、财务管理软件、OA系统、商业管理ERP、SCM系统、自动补货系统等。

与跨国公司相比,国内零售业仅有6.84%的企业基本实现了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投资占总资产平均不到2%,与国外大企业8%至10%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此外,中国零售企业IT投资所占零售总额的比例还不到0.2%,国际零售巨头都在2%以上。

但是即使这样,问题仍然不少。

目前,国内零售企业每年投入超过10亿美元购买IT 设备,但设备功能利用率只有不到10%。

即使是现在零售企业广泛应用的POS机上面,POS 机及相关设备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零售企业真正应用的却还不到30%。

据IDC的分析:在零售业信息化的众多解决方案中,POS系统、SOS系统(门店管理系统)以及BMS系统(业务管理系统)仍然是解决方案市场的三大支柱,占据了整体解决方案56%的份额。

但是,国外的企业已经进入了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以及用商业智能技术来分析企业数据的阶段。

例如,沃尔玛的管理费仅占营业额的2%,而国内一些零售企业的管理费高达零售额的7%,差距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管理方面。

目前国内零售业信息化的重点还是进销存管理、门店管理等,只有少数零售企业把信息化重点从企业内部IT系统转向了供应链管理。

案例讨论题1.参照沃尔玛的信息化历程,分析信息化对流通企业的作用和意义。

2.比较我国及国外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分析我国流通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方向。

3.以学习小组为主,上网收集沃尔玛公司的最新资料,增补沃尔玛的相关动态,并上传。

一、从沃尔玛的发展过程来看,信息化对沃尔玛起了关键的作用,由此得出信息化对流通企业的作用和意义在于:1、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库存数量,做到库存快速响应,每卖出一件商品系统都会立刻进行记录,当该商品的数量降低到安全库存线的时候系统就会立刻通知供应商发货,所以沃尔玛虽然规模很大店面很大,但是库存量控制的非常好。

2、物流过程最终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对供应商的发货及物流情况进行跟踪,实时掌握货物的物流情况,发现异常快速响应。

3、通过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地统计出货物的销售情况,方便市场部门对消费者变化的研究,第一时间发现消费趋势的变化,制定出适应市场的改变。

4、帮助沃尔玛加强了对整条供应链的把控,使整条供应链的效益得到提升。

5、通过信息系统对客户及会员的信息反馈的整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6、通过信息系统对库存货物的状态进行把控,对于即将过期商品、退货商品、残次商品等“问题品”进行处理,并记录下处理结果,方便日后查看。

7、流通扩张、零售时代与沃尔玛增长分工与交换之间的两难冲突以及相关组织制度的演进构成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线:交易成本越低,分工就发展得越快,专业化利益也就越大;但分工越发展,交易成本就越高,从而分工受到限制。

因此,随着分工细化、交易增加和经济增长,交易部门或流通产业必然呈历史扩张趋势,专业化于交易活动的流通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正在于其解除分工经济“交易成本约束”的作用。

所以,综上所述在信息化对流通企业的帮助绝不仅仅是提速,更是让整个行业处于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一个侧面反映。

二、比较我国及国外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分析我国流通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方向: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公认的现代发展途径。

随着我国近年来信息通信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目前在整体的基础建设实施程度和应用层次方面都较发达国家要低。

另外,在企业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投入方面,我国企业同国外发达企业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发展至今日,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可说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无论是从宏观经济、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大链条上的各方,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足以制胜的必要手段。

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经营模式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过网上采购,使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下降了30%,通用电气公司借助供应链管理手段,2000年节省成本16亿美元;美国的飞利浦·莫利斯公司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了拥有2.6亿烟民的个人档案,卡夫通用食品公司建立了3000万顾客的个人档案,布洛克巴斯特公司建立了3600万个家庭的娱乐消费档案。

随后开展了以互联网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息化时代,90年代后期,ERP(企业资源计划)的网络功能增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80%的企业采用了ERP管理软件。

相比之下,我国内地近一半中小企业还没有配备计算机,仅一成拥有网站,与发达国家差距之大、企业“数字鸿沟”之深都令人忧心。

根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的介绍,截至2004年全国企业网站数约40万个,而我国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就超过360万家,由此可见,企业平均拥有网站数量相当少。

事实上,之所以说发达国家的企业信息化要远远领先于我国企业,一方面是上面所部分列举的业已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一点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于信息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多数企业早已经启动了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在这些企业眼中,信息化无疑是自身决胜未来的必备法宝。

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传统企业已全力进入网络,加快信息化进程,从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信息化对于国外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上升到一级战略的高度。

最为明显的就是一个全新管理职位首席信息官(CIO)的诞生。

在信息化支出方面,国外企业也投入重金用于相关发展。

据有关数据,中国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仅占总资产比例的0.3%,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了10%。

由于新技术发展迅猛,隐私、数据保护以及相关的法律都使得普通公司在应对ICT(信息通信技术)问题时面临较大困难。

国外的跨国企业如今更加注重增加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他们比以往更倾向于把网络管理需求外包给第三方。

另外,国外的跨国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自身的经营网络延伸到尽量广的地方,并愿意在防火墙、入侵监测、内容安全、安全VPN等安全类技术方面投入巨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