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一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一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一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1【题型:单选】 [1] 包含全部“时、地、人、事、因”五要素的导语,一般被认为是()答案: AA 第一代导语B 第二代导语C 复合导语D 延缓式导语【题型:论述】 [2] 试述《“老报童”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答案:这是一篇人物特写,“老报童”人物形象典型鲜明,人物外貌、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此文将叙事、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

【题型:简答】 [3] 简述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方法与要求。

答案: 1、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采用多种防范,在多个层次上展开 2、或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某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研究,或对某一个外国记者新闻作品进行研究,而具体分析、研究单篇新闻作品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研究均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3、结合作品撰写的历史背景分析。

4、各个国家的新闻报道,记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场、世界观和表达方式。

因此要注意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倾向在作品中的反映,以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题型:多选】 [4] 新闻作品研究者除认真按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还需特别加以注意的有()答案: BCA 高度的社会正义感B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C 正确的研究动机D 认真求实的研究态度E 爱国主义情操【题型:论述】 [5] 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请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论述。

答案: (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

(2)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

(3)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题型:简答】 [6] 什么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答案: 1、敬业的作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献身党的新闻事业2、实事求是的作风,报实情,讲真话3、艰苦奋斗的作风4、清正廉洁的作风5、严谨细致的作风6、用于创新的作风【题型:单选】 [7] “新闻是易碎品”这句话突出强调的是新闻价值诸要素中的()答案: CA 接近性B 可读性C 时效性D 重要性【题型:多选】 [8] 有的新闻作品为了叙述节奏的需要,常常运用双线式布局方法来安排结构。

下列属于双线式结构的新闻作品是( ) 答案: BEA .《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B .《世界最佳急诊室》C .《断电使纽约陷入一片黑暗》D .《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E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题型:简答】 [9] 简述分析新闻作品结构应注意的问题答案: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需注意:要注意其是如何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的,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

还要注意消息有消息的结构形式,通讯有通讯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新闻体裁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还要注意准确把握作品所运用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题型:多选】 [10] 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答案: BDA 采访形式B 内容C 篇幅长度D 表现形式E 导语结构【题型:单选】 [11] 新闻作品《华美窗帷的背后》的体裁是()答案: DA 人物通讯B 事件通讯C 问题通讯D 风貌通讯【题型:分析】[12]比昂尼克是当年法新社驻华记者,适逢“文革”期间,“局外人”可以有沉静之心去体会中国人当时的精神风貌。

以下两篇有关中国两位伟大人物去世的报道,成了特殊年代特殊事件背景中中华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一篇是非常短小生动的即景新闻,一篇是非常细腻深沉的情状特写。

两篇报道除了道出明确的新闻信息(总理逝世、送别主席)之外,更多的是反映中国人民乃至中国的某种状态。

仔细阅读文章,并请分析:(1)作者为何采用不同手法和篇幅来采写这两篇不同的稿件;(2)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手法有什么区别,对读者的阅读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5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法新社北京1976年1月9日电(记者:比昂尼克)] 北京电台于今日清晨当地时间5时宣布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但是,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

当新华社的电传打字机于当地时间4时过一点儿发出这条消息时,中国几乎所有的街道都没有行人。

在法新社所在的那所大楼里,当记者把消息告诉开电梯的姑娘时,她顿时放声痛哭。

在对一位中国口译人员表示慰问时,他眼中含着泪,嘴唇颤抖地说:“我们没有料到。

我们非常爱戴他。

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

”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极其爱戴,这样说并不夸张,他们感到与周恩来非常接近。

预计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伤,就象今天清晨听到这个悲伤消息的那位中国少女所表现出的那样。

中国向毛泽东告别的仪式非常感人[法新社1976年9月18日 (记者:比昂尼克)]中国向毛泽东告别的仪式是庄严的、朴素的,非常感人。

当北京站的大钟敲响3点的时候,我是在火车站广场上同成千上万中国群众在一起的唯一的外国人。

人群默哀了3分钟,他们把行李放在地上,双手下垂,两眼注视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已经围上了黑黄两色的丧纱。

一点声息都听不到,一切活动完全停止,全市一动不动。

钟敲到第三下的时候,火车头上凄厉的汽笛声打破了沉寂。

就在这同时,车站广场周围的扩音器里传来了中国哀乐的悲伤的旋律。

所有在场的人一下子低下了头。

人人眼睛都朝地上看。

他们中间有:背着婴儿的农村妇女,人民解放军的老战士,穿着老式黑衣服的农民,臂上戴着黑纱和白菊花、胸口上别着毛像章的青年,还有孩子们。

我周围的人都哭了起来,没有任何过分的动作和哀嚎,保持了完全的尊严。

这是感情极其强烈的时刻,我再也不觉得我是外人了。

我同人们一样感到悲伤,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到火车上和工厂里的汽笛停下来以后,许多人还低着头。

有人擦干了眼泪,其他人若有所失地仰望着他们的“伟大导师”的遗像。

啊,毛真的逝世了。

答案:第一篇|时效性强|短新闻形式|客观|第二篇|时效性弱|主观性强|论点明确【题型:多选】 [13] 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人物专访的有( ) 答案: BCA .《经济学家赶集》B .《访“葡萄常”》C .《写在绢帕上的诗》D .《“飞天”凌空》E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题型:多选】 [14] 新闻作品研究坚持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应防止哪些错误倾向()答案: BDA 唯形论B 唯心论C 唯理论D 经验论E 任意论【题型:单选】 [15] “38×365=”这一算式,反映了张先生对家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它出自( ) 答案:BA 《祁连山北的旅行》B 《相思正是吐黄时》C 《夜宿车马店》D 《华阳礁上补给忙》【题型:单选】 [16]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通讯的是()答案: AA 《春夜》B 《水城威尼斯》C 《祁连山北的旅行》D 《华美窗帷的后面》【题型:单选】 [17] 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较为深入、系统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在西方称之为( ) 答案: BA 特稿B 调查性报道C 解释性报道D 述评性报道【题型:单选】 [18] “报纸的主体”通常是指()答案: AA 消息B 社论C 通讯D 述评【题型:单选】 [19] 《中国的西北角》中的通讯文章,最初发表在()答案: DA .《申报》B .《新闻报》C .《文汇报》D .《大公报》【题型:单选】 [20] 通讯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所运用的结构形式是()答案: BA 倒金字塔结构B 纵横式结合的结构C 时间顺序结构D 悬念式结构【题型:单选】 [21] 一般而言,西方新闻记者注重使用新闻背景来说明()答案: CA 新闻事实的重要性B 新闻事实变化的过程C 新闻事实产生的具体条件和原因D 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向【题型:单选】 [22] 《“飞天”凌空》中的主人公是( ) 答案: CA .空军飞行员B 民航飞机驾驶员C 跳水运动员D 工艺美术工作者【题型:单选】 [23] 《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中通篇叙述的一件事是( ) 答案: BA 韩国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法门寺听钟声B 日本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寒山寺听钟声C 日本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少林寺听钟声D .韩国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金山寺听钟声【题型:单选】 [24] 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主题的消息是( ) 答案: BA 《醒来,铜陵!》B 《从邮局看变化》C 《大老齐成了“香饽饽”》D 《菜价追踪》【题型:单选】 [25] 下列不属于新闻报道体裁的是()答案: DA 消息B 特写C 通讯D 社论【题型:单选】 [26] 普利策新闻奖是以着名报人普利策的名字命名的新闻奖项。

这位着名报人是( ) 答案: DA 英国人B 法国人C 意大利人D 美国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