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重赔偿

双重赔偿

二、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赔偿竟合时获得“双重赔偿”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第二款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上述规定的第一款是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工伤保险关系,因此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工伤条例》的规定处理。

另外,该规定从另一个角度明确了发生工伤的职工不能向用人单位提出人身损害赔偿,只能按照《工伤条例》的规定向用人单位要求工伤保险待遇,不能再以人身损害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

第二款是规范用人单位以外的侵权第三人与被侵害职工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非常明确地规定劳动者向第三人提起人身损害赔偿应当支持。

所以,当工伤事故与第三人侵权发生竞合,受害职工可以分别依照不同的法律获得救济。

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三、《社会保险法》出台后,“双重赔偿”不再获得支持。

《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二条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

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基于对以上立法的讨论,大多数参与立法讨论的学者与律师认为,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在发生竞合时以后按照以下原则处理:(1)在不存在第三人加害的情形下,工伤职工只能依工伤保险制度请求工伤保险赔偿;特别法有特殊规定的,从特别法。

(2)对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且符合工伤构成要件的,工伤职工既可请求以工伤保险基金赔付,也可请求实施侵权的第三人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但两者只能择一行使。

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

(3)受害人向工伤保险基金请求赔偿后,工伤保险基金获得对第三人的追偿权,受害人向第三人请求赔偿的,工伤保险基金不承担赔付责任。

第三人侵权致工伤,劳动者可否获得双重赔偿?作者:黄卫发布时间: 2011-08-23 09:46:36【案情】陈某系奉新县精星玻璃有限公司职工,2009年11月29日18时10分许,被告龙某驾燃油助力车,从奉新县罗市镇精星玻璃厂往罗市镇家中方向行驶,18时25分许行驶至奉带线35KM+600M处,被告龙某将行走在其同方向公路右边的原告陈某撞到,造成原告陈某、被告龙某不同程度受伤和该车损坏的交通事故。

事故发生后,经奉新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现场勘察,被告龙某违章行驶,其违法行为是造成该事故的直接原因,应负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

2010年11月30日原告经奉新民意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为六级伤残,劳动能力丧失50%,需要大部分护理依赖。

原告陈某在下班途中的受伤经奉新县劳动仲裁委员会认定为工伤,并获得工伤赔偿款12万余元,之后,原告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为由诉至本院,请求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399784.52元。

【分歧】此案中双方争议的焦点主要是:原告获得了工伤保险赔偿是否可同时获得侵权损害赔偿?当事人的实际损失可否重复赔偿?第一种观点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参照合同法第第一百二十二条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要求受害人只能择一请求赔偿。

谭某以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起诉后,不能再以工伤待遇进行诉讼。

第二种观点认为,工伤待遇和人身损害赔偿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工伤待遇是基于劳动关系当事人而获得的一种补偿,人身损害赔偿是基于侵权关系当事人而获得的一种赔偿。

所以这两者并不冲突,可以同时获得。

第三种观点认为,第三人侵权致工伤,劳动者可以在请求工伤赔偿后再起诉侵权人,但对于原告的赔偿应以原告的实际损失为限,即实行“差额赔偿”。

【评析】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理由如下:1、关于第三人侵权致工伤后能否再行起诉第三人,这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没有争议,在第三人侵权引起工伤事故的情形下,会产生两种赔偿请求权,一是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二是工伤职工向第三人提起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两种请求权的权利基础和归责原则不同。

其法律依据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之规定,即:“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目前争议的焦点在于受害人起诉第三人之后是“全额赔偿”还是“差额赔偿”。

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差额赔偿”,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中相同并存重复的项目有很多,比如医药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等,如果重复赔偿这些项目,则违反了“损失填平”的损害赔偿原则和“受害人不应因遭受侵害获得意外收益”的民法原则,我国侵权损害赔偿的目的也是让受害者回复到受损害之前的状态,既然受害者的损失已经通过工伤赔偿得到了一定的弥补,第三人赔偿的数额当然就要降低。

于今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

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从中也可以看出,因第三人原因造成的工伤,受害人不能获得双重赔偿。

更何况,根据法的适用原则,有法律规定的时候适用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时候适用法律规则、法律原则。

本案的情况就属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尽管如此,法官也不能随意裁量,应该在法律规则、法律原则的框架范围内作出公平合理的裁判。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该类案件应该进行“差额赔偿”。

作者单位:江西省奉新县人民法院来源:中国法院网责任编辑:侯裕盛现在已回到河南农村老家做小生意的张运(化名)去年4月份在北京上班路上被车撞了,手腕受伤,以后再也不能干重活了。

经过民事诉讼,他从撞他的人那里获得了3万多元的赔偿,工伤这边按原来的算法应该给4万多元,但单位说如果民事诉讼那边已经给了钱,按法律规定不该再给这么多钱了。

最后经律师调解单位又给了他2万多元。

“但我听说有很多像我这种情况的两边都要回了全部的钱。

那我工伤这个钱到底该不该全要?要多少有没有什么杠杠呢?”电话那头,张运显得有些困惑。

记者了解到,对于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的关系问题,各界长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也造成了司法界和当事人的困扰。

在不久前公布的社会保险法草案第二阶段征求的意见中,就有不少人提出了这一问题。

而在社会保险法草案二审后记者参加的社会保险法专家研讨会上,也有不少专家希望社会保险法能对这一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问题应当在社会保险法中得到解决。

”处理过大量农民工工伤案件的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主任佟丽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社会保险和民事侵权不同法律类别的衔接,应当通过国家立法解决,而由社会保险法解决是合适的。

现实同类案件赔偿结果不同相比张运,同样是交通事故造成工伤的朱玉燕(化名)似乎要幸运一些,老家在山西的她在北京物美公司上班。

2007年7月的一天早晨,她在去公司上班的路上被一辆自卸货车碾伤,左膝骨关节骨折畸形。

经过与第三人协商解决,她得到了356000元的赔偿。

由于单位为她办了工伤保险,被定为三级伤残的她在单位也享受了工伤待遇,按月领取伤残津贴。

她等于是享受到了“双赔”。

据佟丽华介绍,实践中,当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时,像张运和朱玉燕这样的例子都不少见。

由于法律对此没有统一规定,所以无论是采取“双赔”还是差额赔偿(补差)的方式,都是有法律依据的,而这两种赔偿方式也代表了司法界长期存在的两种观点。

主张“双赔”的理由是,因第三人侵权发生工伤的,民事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待遇性质不同,并不冲突,工伤职工可以同时享受。

这一观点“有法可依”,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主张“差额赔偿”的观点则认为,如果工伤是由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职工同时享受侵权赔偿和工伤待遇,重复享受赔偿显然超过了工伤职工的损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允许工伤职工获得差额赔偿。

佟丽华为记者列举了部分持这种观点的人的法律依据:有的是根据当地的明确规定,如《西安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规定:“工伤事故兼有民事赔偿(包括交通事故)的,先按民事赔偿处理,赔偿金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其差额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规定:“因机动车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赔偿问题。

机动车事故赔偿已给付医疗费、护理费、残疾用具费、误工工资、丧葬费等费用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相应待遇。

”而有的地方虽然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仍然采取差额补偿的做法,其依据是劳动部1996年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28条规定: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交通事故赔偿已经给付的,工伤保险不再支付相应待遇;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费用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由于交通肇事者逃逸或其他原因,受伤害职工不能获得交通事故赔偿的,工伤保险机构给与工伤保险待遇。

“尽管这一试行办法在《工伤保险条例》生效后已经废止,但由于《工伤保险条例》没有对"双赔"问题作出规定,因而有些地方仍然沿用试行办法的规定来处理。

”佟丽华说。

专家指出,正是由于法律对这类问题没有明确规定,才导致长期以来劳动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对解决此类问题没有统一的做法。

困境双赔还是补差观点不一“我们当然是希望两边都给钱,这样受伤的农民工不就更有保障了嘛。

”张运对记者说。

“双赔”还是“补差”,受伤害劳动者所得到的补偿究竟要到什么程度,这“一碗水”才能端得平?据了解,国际上关于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存在的竞合关系,一般有四种类型:一是由工伤侵权取代民事侵权责任,工伤者只能请求工伤补偿,而不能向侵权人请求民事赔偿;二是工伤者在两者中选择一种请求;三是两者兼得;四是两者互补,两种请求所得数额,不超过实际损失。

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第四种,即“补差”。

但针对这种“补差”方式,也不乏反对的声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