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联工艺技术课件
μm/s
Au 7 6 5 4 3 2 1
Cu Ag
Pb
Pt Ni
0
200
300
400
500
Sn-Pb焊料中各种金属的溶解速度
.
℃
11
2.3 IPC-J-STD-001D对镀金引线除金的规定
对于具有2.5μm或更厚金层的通孔元件引线,在焊接前,应去除至少95%被 焊表面的金层;
对于表面贴装元器件,不管金层厚度为多少,在焊接前,应去除至少95% 被焊表面的金层;
产品,不允许停歇,最终使用环境异常苛刻。需要时产品必须有效,例如生 命救治和其它关键的设备系统。
.
6
1.3 电子装联工艺的组成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元器件的不断出现,电子装联技术也在不断 变化和发展。
➢ 电子装联工艺的组成
➢ 电子装联工艺的质量控制
.
7
电子装联工艺的组成
.
8
电子装联质量控制
.
4
.
5
1.2 电子产品的分级
按IPC-STD-001“电子电气组装件焊接要求”标准规定,根据产品最终使用条 件进行分级。
➢ 1级(通用电子产品):指组装完整,以满足使用功能主要要求的产品。 ➢ 2级(专用服务类电子产品):该产品具有持续的性能和持久的寿命。需要不
间断的服务,但不是主要的。通常在最终使用环境下使用不会失效。 ➢ 3级(高性能电子产品):指具有持续的高性能或能严格按指令运行的设备和
.
10
2.2 元器件引线搪锡工艺
锡和锡铅合金为最佳的可焊性镀层,其厚度 为5~7μm。
镀金引线的搪锡(除金):
金镀层是抗氧化性很强的镀层,与SnPb焊料 有很好的润湿性,但直接焊接金镀层时, SnPb合金对金镀层产生强烈的溶解作用,金 与焊料中的Sn金属结合生成AuSn4合金,枝晶 状结构,其性能变脆,机械强度下降。为防 止金脆现象出现,镀金引线在焊接前必须经 过搪锡除金处理。
的引线直径或厚度,但不得小于0.75mm。
引线成形后的尺寸与PCB安装孔孔距相匹配;
引线直径大于1.3mm时,一般不可弯曲成形,小于1.3mm的硬引线(回火处
理),也不允许弯曲成形。
引线成型后,引线不允许有裂纹或超过直径10%的变形。
扁平封装器件(如QFP等)应先搪锡后成形。
成形不当或不符合要求时,原弯曲半径在1~2倍引线直径内,可以矫直后在原处再弯曲
针对镀金层厚度大于或等于有2.5μm的元器件,可采用二次搪锡工艺或波峰 焊接工艺去除焊接端头表面的金层。
针对采用化学浸镍金(ENIG)工艺的印制板,印制板表面镀金层可免除除 金要求。
.
12
2.4 元器件引线成型工艺要求
引线成形一般应有专用工具或设备完成。SMD引线成形必 须由专用工装完成;
保持一定的弯曲半径,以消除应力影响; 保持元器件本体或熔接点到弯曲点的最小距离至少为2倍
元器件安装应满足产品力学和气候环境条件的要求;
疏密均匀、排列整齐、不允许立体交叉和重叠;
轴向引线元器件必须平行于板面安装,非轴向引线的元器件原则上不得水平安装;
金属壳体元器件应能与相邻印制导线和导体元器件绝缘。
元器件之间要保持合理的安全间隙或套套管;
大质量元器件的加固;
大功率元器件的散热和悬空安装;
电子产品装联工艺技术
.
1
目录
1、概述 2、装联前的准备工艺 3、印制电路板组装工艺 4、焊接工艺 5、清洗工艺 6、压接工艺技术 7、电子产品防护与加固工艺 8、电子组装质量控制及检查 9、电缆组装件制作工艺 10、整机组装工艺 11、静电防护工艺 12、应用先进标准,指导先进制造技术
清洗; 屏蔽导线屏蔽层的处理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处理方法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
14
2.6 PCB组装前的预处理
PCB的复验
组装前要求
.
15
3 印制电路板组装工艺
3.1 元器件通孔插装(THT)
3.1.1 安装原则
元器件在PCB上安装的形式多样,但都必须符合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要求,遵守有关原则:
.
9
2 装联前的准备工艺
2.1 元器件引线的可焊性检查
可焊性是衡量元器件和PCB焊接部位是否可以顺利发生焊接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保证 焊点质量,防止焊点缺陷的重要条件。
可焊性检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焊槽法(垂直浸渍法) 焊球法(润湿时间法) 润湿称量法(GB/T2423.32-2008)
IEC60068-2-58试验Td:表面安装元器件的可焊性、金属化层耐熔蚀和耐焊接热 标准试验条件:可焊性试验温度235℃ 耐焊接热试验温度260℃
一次。
.
13
2.5 导线端头处理工艺要求
导线端头绝缘层剥除应使用热控型剥线工具,限制使用机械(冷)剥 线工具。
采用机械剥线工具,应采用不可调钳口的精密剥线钳,并做到钳口与导线规格 配合的唯一性。
热剥工艺造成的绝缘层变色是允许的,但不应烧焦发黑。 化学剥除绝缘层仅适用于单股实芯导线的端头处理,处理后应立即进行中和、
电子管时代 晶体管时代 集成电路时代 表面安装时代 微组装时代 装联工艺技术的三次革命
通孔插装 表面安装 微组装 器件封装技术的发展
电子产品的装联工艺是建立在器件封装形式变化的基础上,即一种新型器件的出现, 必 然会创新出一种新的装联技术和工艺,从而促进装联工艺技术的进步。 QFP BGA CSP(μBGA) DCA MCM …… 小型,超小型器件的出现和推广应用,促进了高密度组装技术的发展,也模糊了一 级封 装和二级组装之间的界限。同时对电子产品的设计、组装工艺、组装设备等提出了更新 更高的要求。
热敏元器件安装,应远离发热元件或隔热措施;
静电敏感元器件安装,采取防静电措施;
元器件安装后,不得挡住其它元器件引线,以便于拆装、清洗;
.
16
3.1 元器件通孔插装(THT)
3.1.2 安装次序 先低后高、先轻后重、先非敏感元器件后敏感元件、先
表面安装后通孔插装、先分立元器件后集成电路。
.
2
1 概述
电子产品装联工艺是指用规定的电子元器件和零、部(组)经过电子 及机械的装配和连接,使电子产品满足设计任务书要求的工艺技术。 因此,没有一整套较为先进成熟的、可操作性的电子装联工艺技术, 是不可能保证电子装联的高质量和电子产品装联工艺技术的发展概况
装联工艺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