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建议(共42张PPT)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建议(共42张PPT)
情
4.请学生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5.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
6.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分析,得出诗歌的意境。
7.意象解读:
对比 沉缓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考纲》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 体察、阐发与评价;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 悟、探究与阐释。
一、欣赏教学 文本编写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
鉴赏探究
感受
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 想象力和审
美力 提高 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体会 文化魅力
单元主题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知识短文
过程方法
探究诗歌的意旨 (主旨和情感) 把握诗歌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 体会诗歌的声韵 (声韵和节奏)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调整文本教材顺序:
单元主题 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知识短文
过程方法
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入手: 把握诗歌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
器乐撩魂: 《李凭箜篌引》 李贺 《琵琶行》(已学) 白居易 《听颖师弹琴》(散文) 韩愈
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入手: 把握读懂诗歌的节奏、韵律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 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3.杜甫如何概括诸葛亮?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
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 样的?) 5.“自”“空”:该怎么理解?
教案示例 二: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唐)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一、读,自读、齐读、范读。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注解关键字词 四、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
诗意栖息: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怅望千秋: 《长恨歌》 白居易 《扬州慢》 姜夔
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入手: 把握诗歌的意境(意象和意境)
相思成歌: 《湘夫人》 屈原 《一剪梅》 李清照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苏幕遮》 周邦彦 《菩萨蛮》 韦庄 《菩萨蛮》 温庭筠 《今离别》(其一) 黄遵宪 《长相思》 纳兰性德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简介、教学建议、教案分析
研究两纲
《课程标准》 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 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培养鉴赏诗歌、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感 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李杜课堂 大漠边关 命运咏叹
以意逆志,知人论
诗意栖息 怅望千秋 相思成歌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器乐撩魂—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越中览古》 《将进酒》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增加(便于比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杜甫: 《蜀相》 《旅夜书怀》 《阁夜》 《登岳阳楼》 《兵车行》 增加 《客至》
增加(便于比较)
散文部分
单元主题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诗歌部分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 探究诗歌的旨意(主旨、情感 )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 把握诗歌的意境(意象、意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 体会诗歌的声韵(声韵、节奏)
诗歌:鉴赏和审美 (从高中生的学情考虑)
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热爱 祖国语言文字。
本册课本教学构想
一、欣赏教学(教师为主导) 二、自主阅读(学生为主导) 三、活动设计(学生为主体) 四、落实提高(学生自我检测) 五、审美陶冶(学生素养提升)
诗歌和散文(设置单元) 鉴赏角度 鉴赏方法
诗歌部分
单元主题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鉴赏 形象(人、物、景) 意象和意境 语言(风格、 炼字、炼句、诗眼) 手法技巧 情感主旨 比较型
审美 文化陶冶,志向把握,家国情怀
如何鉴赏
1、读:
注读、粗读、细读、精读、品读
注读:解决一些基本字词的音和义。 粗读:了解并掌握一首诗歌的基本意思。 细读:把握诗歌中的一些特定词和意象的基本含义。 精读:把握特定的艺术特色,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品读:把握诗歌蕴含的文化魅力和审美情趣。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8.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 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教案示例 三:
李凭箜篌引
李贺
1.读诗和悟诗 (1)题解 (2)朗读 2.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3.比较鉴赏: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
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入手: 探究诗歌的旨意(主旨和情感)
大漠边关:
屈原 《国殇》 高适 《燕歌行》 王昌龄 《出塞》增加
命运咏叹: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拟行路难》
鲍照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虞美人》
李煜
《书愤》
陆游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睢景臣
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入手: 探究诗歌的旨意(主旨和情感)
2、审
一审标题 二审作者 三审注释 四审意象 五审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形容词和动词) 六审首尾联或是词的开头句和结尾句
3、解
解决诗歌的六种题型
重组整合教材
教什么
怎么教
首先应该加强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组教学内容,不平均用力做、 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大的收 益。
第一步: 文本教材原顺序:
体会诗歌的声韵 (声韵和节奏) 把握诗歌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 探究诗歌的意旨 (主旨和情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依据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
读----- 赏 ---- 析 ----- 品
先“读”,解决音和义 其次“赏”,把握意象和意境 然后“析”,分析语言、技巧、主旨 最后“品”,文化魅力和人文情怀
第二步: 诗篇内容重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