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看中国教育及中国式伦理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沉淀的结晶,它与中华民族一起成长至今。
充分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也能让我们在纷繁各异的文化中体会到文化的博大与悠久。
中国的文化在这片华夏土地上产生和演化,又养育着华夏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炎黄子孙。
当然,对于中国文化的讲述要综合西方文化作以对比,老师在课堂上对于西方神话传说的讲解也是相当精彩,但我在此处只想简单讨论一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社会的几个问题,还有它们对于当今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具体到对我们大学生本身的影响。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想我们在看到一些现象之后应该主动去发掘、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当我看到很多中国式过马路、看到很多学生期末复习“碌碌却无为”之后,就想去寻找更深一层的原因。
在此,我想要谈论的两个问题很简单,第一是中国文化传统导致的中国不同于西方法律社会的伦理社会,第二是在中国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中国教育模式。
但是,由于自身知识储存不足,讨论过程难免会偏移重心,有所疏漏,还希望老师在看完此文后给予一个小小的点拨,学生自当感激不尽。
接下来进入正文,在古代中国,一个农业国家,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
在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家里,商人不免收到轻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把民众按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
任何人出身于“耕读世家”,往往就引以为傲。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对此就做出了简要而精辟的分析。
而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也说到“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这就是他在《乡土中国》中要讨论的乡土社会,所谓叶落归根,这样就造成了农民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在一些阶段中,各家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
与此同时,农民的扎根导致了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与忠诚,除非有了大的战争不会离开自家土地,于是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中,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吃
苦耐劳的精神。
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梁启超也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
”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于是中国人的刻苦坚忍的意志力得到广泛认可,埋藏在这样的意志之下,萌生出了中国一种悠久的、落后的意识,何兆武老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上学记》中分析到,过去我们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总想着怎么起早贪黑,天不亮就去干,干到夜里不收工。
现在往往还是这样,我们总有一种传承下来的落后的农民意识,老想着拼命,强调“吃大苦,耐大劳”。
于是中国现代教育之中也增加了类似的战略,如“题海战术“,当孤身一人陷入茫茫题海之中,正如一位起早贪黑的农民耕种在无边无垠的广阔土地上,当时的农民没有机器,只能靠人力,但是现在的学生有更加理智快捷的方法,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即可,为何非要起早贪黑,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呢?我想这就是扎根于历史之中的农民意识。
当然,”every coin has two sides“,这种意识也有其好的一面,不过因人而异,对于那些精力充沛的人完全可以通过晚睡早起来获取更多有效的时间。
简而言之,以农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一种起早摸黑、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不过同时也留下了一种落后的民族意识,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因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谁也无法阻挡,我们应该借鉴西方文化,在吃苦耐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效率的提高,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做出一些必要的改进与完善。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逐渐暴漏出伦理式社会的一些漏洞:公民道德的滑坡。
想起高三那个时候,写作文的素材经常是小悦悦、老人跌倒无人扶等事件,公民道德的滑坡已然成为一个现实。
我想这种现象应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文化与习俗。
终于又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找到了我道不出却让我深有感触的精辟见解,费先生将中西方古代社会做了简要对比,他将西方社会称为一种“团体格局“,即西方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在这样的团体格局中,”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赏罚分明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独立宣言》有言,”全人类生来
就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团体对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为了防止个人滥用权利,于是发生了宪法,在这样人人平等的社会中,个人的行为当然要靠法律来约束。
那么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呢?从现代社会来看,西方社会争的是权,而在我们除了权还需要攀关系,讲交情。
我们的乡土社会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于是这便是一个具有伸缩性的社会,相比于”团体格局“,这样的社会称之为”差序格局“,这样的格局中有一个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心的纲纪,就是所谓的差序,我想这也就是伦理。
再看黄宗羲所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加之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以及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的观点:”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些无不说明了古代文化中人们心中有一个叫做”己“的中心,自己的社会关系与交际网络都是从这个中心向外推出的波纹,有了明显的自我主义的色彩,于是造成了一种局势:每个人自食其力,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而次要的。
这样的社会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原则已经不再具有权威性,人们做事之前需要先商讨一下如何才算合适,就像办一些事的时候需要问清大家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适当做
出处理的标准和方法。
这就显然是一种伦理式的社会,并不在法律的严格笼罩之下,做人做事有很多的标准,而更多的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于是在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人们看到红灯时会考虑一下自身利益而做出使自身更加收益的处理方法:闯。
那么其他的道德滑坡哪一个又没有暴漏出这样伦理式社会的漏洞呢?
在以上两段中简要讨论了中国教育及中国式伦理社会的源头,限于篇幅、时间与知识的欠缺不能够讨论得更为彻底。
最后,以一个小结作为结束。
正如上文所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同时,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真正地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
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北科学子。
最后,感谢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整理思想与知识的机会,收益颇深。
土环学院资源1201班41211007刘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