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
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
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
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
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
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的博大精深值得广大有知识,有抱负,有热情的在校大学生去发掘与体验。
除此之外,京剧与大学其实在某些方面具有互补性,大学作为莘莘学子求学探索与攀登的殿堂,需要具有更高内涵和素养的文化来丰富和完善,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
京剧艺术作为一种高雅文化和艺术,需要更多的高技术人才和精英去诠释与传承它。
因此,让在校大学生在高雅的殿堂欣赏高雅的艺术具有深沉的意义。
就文化而言,京剧本身具有相当的教授作用。
京剧在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当中也在相应的完善,从古至今,蕴涵了我国古代一些具有育人功能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礼,仪,仁,信,无不给于广大学生深刻的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
京剧的创作及发展,传承富有一个时代特有的思想,无论来自自然,社会,还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方法技巧,还有做人的原则和所应具备的美德都深蕴其中。
它富有的文化精粹,哲理,原则都需要我门去汲取与升华。
尤为重要的是,京剧作为一种纯文化,对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有很大影响.(二)洋节流行,忽略传统节日从2004年开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连续三年在两会中提出将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到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正式列入法定节假日。
虽然国家在大力推动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扬,但是许多人只是为了那个假期可以得到休息与放松,而忽略了其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参与传统节日的热情程度与方式还不及一些国外的节日,比如说情人节、圣诞节等等。
洋节日为什么越来越火爆?洋节的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我校大学生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文化价值呢?这些问题值得学校和同学的关注与研究。
我们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忘本。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特定的文化、民俗、伦理道德、情感等内涵,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每个人必须加以重视并挖掘其内涵,继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
在港澳台等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也多被规定为法定假日,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并且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都非常重视这些节日。
海外的华人华侨亦然,是不是令我们这些大学生汗颜呢?我们希望大学生们都能行动起来,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爱上我们的传统节日。
(三)鲜为人知的瓷器文化在调查的过程中,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许多同学都不会在第一时间想起“瓷器”这一名词来。
但是,在中国,陶瓷的产生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经历了由陶到瓷,再陶、瓷齐驱的发展历程。
这种采用手工绘画、手工制作的高温瓷,是在逐渐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改变并影响世界时被喻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新平治陶,始于汉世。
”中国的瓷器这一“土与火”的艺术是中国人大智、大悟、大巧、大美的智慧结晶。
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陶瓷之路》一书中写道:“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方世界的一条友谊的纽带,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座往来桥梁。
”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要局限与本专业的课程,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陶冶自身的情操,这时你也会感受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使命感。
这也是一种人生美的享受。
(四)传统美德的缺失我国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也如一颗璀璨的珍珠。
《礼记》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中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无不昭示着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
教义和礼仪是盛开在我们这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上的道德之花。
现在社会上各种思想复杂,最朴素正确的道德观念往往容易被自私、冷漠、拜金的灰尘覆盖。
而为何一次又一次因排队秩序而大打出手?为何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寝室电脑被盗案件?为何一次又一次传出虐猫虐狗事件?大学生必须用正确的道德观念要求自己,作为行为的准则。
用勇敢奉献的行为履行正确的道德观。
践行正确的道德观,必须让行为落到实处,掷地有声,要有勇敢的品质,奉献的精神,敢于行动,不怕事,不怵事,用行动扬起道德的旗帜。
用坚定的信念和有效的行动来践行我们正确的传统道德观念,让道德之花绚丽我们的生活的美好。
三、总结和思考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一)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
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2.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
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3.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二)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1.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我们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学校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
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们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