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道德经名言评析

老子道德经名言评析

老子《道德经》名言精选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章——《道德经》第:“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翻译讲解】老子经常”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

这样就有了不善。

么样算是善,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

智惠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

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

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

章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道德经》第2【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器小易满,海纳百川。

浅陋的人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道德经》第七章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翻译讲解】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看起来像是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

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人,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

么能持续很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4 章8【翻译讲解】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

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

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

这是老子的道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5 11章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翻译讲解】“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所以‘有'给人才有房屋的作用。

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三个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

但如“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

“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 1“有”形的思路上。

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

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道德经》第615:“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翻译讲解】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

当局唯有镇定沉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

着。

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

章7、“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第16:“‘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

万物蓬勃【翻译讲解】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

问题的时候,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

章《道德经》第19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

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

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9 22章——《道德经》第:“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翻译讲解】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

”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自伐者无功;自是者不彰;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章)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24自矜者不长。

”(《道德经》第我的问题。

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值得思考。

章《道德经》第23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 11章——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24者不长。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

自以为有见识的人自高自大的人不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反而不明白,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章《道德经》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25 2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翻译讲解】:”。

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为法则。

此句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29章13、“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第【翻译讲解】:“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

“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

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发展,计划往往做得很有野心。

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

所以计划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道德经》第31章【翻译讲解】:“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

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

”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

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

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

是要谨慎对待的。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第33章【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

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16、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道德经》第36章【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辩证法思想。

归结为“柔弱胜刚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1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德经》第41章【翻译讲解】:“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

”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要等到一定时候才悟到。

相信这一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1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道德经》第44章【翻译讲解】: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 3储存丰富必定招致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惨重的损失。

”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19、45章辩若讷。

——《道德经》第【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

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

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道德经》第2047【翻译讲解】:“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

”这种解释似乎有点违反我们的常识,但若不拘泥于习惯的话,我们似乎感到其中也透着鲜活的气息。

一个人不断地去追寻某个东西,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但他的兴趣和知识也就越来越集中,那么他所关注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狭窄了。

若我们承认知识是无限的,那么那有限的精力该如何分配?或者问一声,我们当前追求什么最合适?专业就是最好吗?专业就能代表我们前进的方向吗?21、“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道德经》第56章【翻译讲解】:“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

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

”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

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

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2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道德经》第57章【翻译讲解】:“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

”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

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2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58章【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

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

2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第63章【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

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

小事不做,大事不成!2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章——《道德经》第64荀子就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翻译讲解】河海不择细流,”他的学生李斯也说,以成江海。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但同样的重视程度正了表明这句话内故能就其深。

”虽然学问的家数不尽相同,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

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

——2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章《道德经》第68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翻译讲解】:“处下”与“不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

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