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浙江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浙江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浙江卷)选择题部分(共140分)选择题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浙江文综,1~2)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

古代越瓷贸易船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晴夜观星定向,一般出航半年内到达非洲。

下图为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

完成1、2题。

第1、2题图1.与陆路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①缩短路程②增加运量③减少货物破损④增强贸易灵活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船上的人可能会在()A.甲处夜观北极星定向B.乙处借船右后方来风作动力C.丙处见到河水的暴涨D.丁处眺望到大片茂盛的草地答案:1.C 2.B解析:第1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与陆路运输相比,海运运量更大;陆路运输需翻山越岭,而海面相对平稳,可减少货物破损,故②③正确;与陆路运输相比,海运运距较长且海运只能到达海港,灵活性相对陆路运输较差,故①④错误。

第2题,考查自然地理(北极星定向、洋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

北半球某地纬度等于该地观看北极星的高度(南半球看不到)。

甲处位于赤道附近即北极星在地平线附近,不易观测定向,故A错误;根据材料“贸易船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可知,冬半年时,乙处盛行东北风,贸易船可借船右后方来风(东北风)作动力向西行驶,故B正确;丙处冬季降水偏少,河流水量较小,故C错误;丁处看到的索马里半岛以热带荒漠为主,并不能看到大片茂盛的草地,故D错误。

(2015浙江文综,3~4)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

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

完成3、4题。

第3、4题图3.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

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A.甲—①,乙—②B.甲—②,乙—④C.甲—③,乙—①D.甲—④,乙—③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距海远近C.洋流性质D.海拔高度答案:3.D 4.D解析:第3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

根据图示景观判断,甲地以沙漠为主且有绿洲分布,说明该地降水稀少,与其对应的气候资料为④;乙地远处高山上有冰雪,说明该地海拔较高,气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偏低,与其对应的气候资料为③。

故D项正确。

第4题,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主导因素。

根据图示信息,甲地以沙漠为主且有绿洲分布,说明位于山麓地区,海拔较低;乙地远处高山上有冰雪表明该地海拔较高,故D项正确。

(2015浙江文综,5~6)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5、6题。

第5、6题图5.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6.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答案:5.C 6.A解析:第5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甲地为山顶,排除B选项;甲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排除A选项;乙地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排除D选项;乙地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故C项正确。

第6题,考查三大类岩石的特点。

根据图示可知,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石灰岩、砂岩为沉积岩,故A项正确;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为岩浆岩,大理岩、石英岩为变质岩,故B、C、D 三项错误。

(2015浙江文综,7~8)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完成7、8题。

第7、8题图7.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8.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7.B8.B解析:第7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根据图示土地利用变化,甲地由林地变为湿地(水分充足),表明其海拔偏低,A项错误;丁地一直为林地,表明其海拔较高,耕地开发条件较甲地差,C、D两项错误;乙地、丙地在20世纪50年代为湿地,说明两地地势均较低平,要想开发为耕地必须排除水分,丙地地处河流上游,故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第8题,考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提高人均耕地面积,有利于大规模经营,①正确;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已从湿地转为耕地,增加耕地面积必然导致三江平原湿地、林地的进一步减少,不利于环境保护,②错误;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③正确;农业的耕作制度主要受地形、热量、光照等多种因素影响,是难以改变的,④错误。

故B项正确。

(2015浙江文综,9~10)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9、10题。

第9、10题图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9.A10.C解析:第9题,考查逆温的特征。

根据图示可知,18时至次日6时,地面至50米高度为强逆温层,向上则为逆温层(强度较弱),故A项正确;逆温强度在不同高度出现的时间不一,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B项错误;逆温现象在16时前出现,次日10时结束,而我国南方10月下旬日出时间早于7时,日落时间晚于17时,故C项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故D项错误。

第10题,考查逆温的成因。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降温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这种热量传递的时间差异造成了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选C项。

第11题图11.(2015浙江文综,11)右图为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

若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A.47°B.43°C.23.5°D.2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根据图示地方时12时太阳周年位置轨迹可知,甲、乙分别表示当地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因其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和为90°,所以该地一定不存在太阳直射现象即不可能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故该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差值(甲、乙的差值)应为47°。

设乙位置太阳高度为H,则甲为(H+47°),列式可得H+(H+47°)=90°,经计算 H=21.5°,故D项正确。

非选择题部分(共160分)36.(2015浙江文综,36)(30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图2为图1中甲地气候统计图和河流水位年变化图。

图3为图1中乙地的气候统计图。

图1中丙地广泛栽植可作为优良造纸原料的辐射松,生产纸浆出口。

第36题图1第36题图2第36题图3材料二我国新疆吐鲁番出产的甜瓜深受市场欢迎。

某企业欲在乙地开辟海外甜瓜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

(1)简述甲地河流水位特征,并分析成因。

(12分)(2)简析乙地种植甜瓜有利的自然条件。

(8分)(3)简述丙地栽植辐射松和发展纸浆出口的自然优势。

(10分)答案:(1)全年水位高(全年水位在3 m以上);高水位在冬季(6月至7月),低水位在夏季(12月至次年1月);水位年内变化较为和缓。

降水量丰富;河流的上游有大面积沼泽,滞留径流使高水位比多雨季节推迟数月;调节径流使水位变化和缓。

(2)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冬季温度低,农作物病虫害少;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光照充足;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水源稳定。

(3)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辐射松生长;宜林山地广;人口较少,土地资源充裕。

水资源丰富;距海较近,出口便利。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

第(1)题,考查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读图可知,甲地河流全年水位及水位的季节变化特征,而水位的变化受降水、湿地等的影响。

第(2)题,考查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

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土壤等角度分析。

第(3)题,考查植物的生长条件及工业的区位条件。

植物的生长条件可从地形、气候、土地资源等方面回答;工业区位条件要结合不同工业的特点分析,纸浆生产需消耗大量水源,出口需水陆交通便利。

37.(2015浙江文综,37)(26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图1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

图2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

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第37题图1第37题图2材料二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1)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

(8分)(2)长江江苏段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

(8分)(3)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

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10分)答案:(1)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2)北。

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环境容量较大。

(3)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

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特征、工业区位和产业转移等知识。

第(1)题,考查区域特征。

引排工程主要是引水和排涝,与当地的气候、地形、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第(2)题,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读图可知,北岸的一级岸线资源优于南岸,二级相差较小,故北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