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将“高血压”分为两种证型:
一种证型是:肝阳上亢。
表现为:脸色发红,脾气暴躁,血压波动大。
另一种证型是:肝肾阴虚。
经常口渴,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血压波动不大。
持续、控制不良的高血压,对心、脑、肾血管的危害、以及由此产生的这些重要脏器的器质性损害是致命性的。
因此平缓地控制血压,其实就是间接地保护了这些脏器的健康。
我们人体有3个天然的降压穴位,就是太冲、太溪和曲池。
无论哪种证型的高血压都可以用这3个穴位。
太冲穴是肝经上最重要的一个穴位,起到梳理肝气,平肝降逆的作用。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滋补肾阴的穴位,相当于给肾浇水灌溉。
曲池穴是大肠经上是穴位,用来扑灭火气,也是降压效果最好的穴位。
每天坚持按揉这三个穴位,200次以上,2个月后可以看到显著的效果。
注:
太冲穴:在脚背上,大脚趾的间隙后方的凹陷处。
太溪穴:手指从脚的内踝最高的地方向后,跟腱前的凹陷处就是太溪穴。
曲池穴:屈肘,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用中医艾灸防止高血压(附穴位图)
高血压是引起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可导致脑循环功能失调,因此,控制高血压便能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艾灸降压用之得当降压很迅速,有时比药物降压见效更快,且不致使血压降至过低。
因艾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使高血压下降,使低血压升高。
艾灸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艾条悬灸足三里、绝骨,每次取一穴双侧灸20分钟,两穴交替。
每日一次,待血压稳定于正常水平后,改为每周2~3次。
或灸涌泉穴,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血压稳定后改为每周2~3次,巩固疗效。
取穴:足三里位于屈膝时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缘一横指处,或屈膝,手掌按膝,中指尽头处;绝骨穴位于外踝上三寸,腓骨后缘;涌泉穴位于足底中,足趾屈时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