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投资环境分析概述(doc 57页)

日本投资环境分析概述(doc 57页)

日本投资环境分析概述(doc 57页)日本投資環境簡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目錄第壹章自然人文環境-------------------------------------------------------------------- 1 第貳章經濟環境 ------------------------------------------------------------------------- 3 第參章外商在當地經營現況及投資機會 ------------------------------------------- 15 第肆章投資法規及程序---------------------------------------------------------------- 22 第伍章租稅及金融制度---------------------------------------------------------------- 30 第陸章基礎建設及成本---------------------------------------------------------------- 33 第柒章勞工 ------------------------------------------------------------------------------ 37 第捌章居留及移民 --------------------------------------------------------------------- 40 第玖章結論 ------------------------------------------------------------------------------ 42 附錄一、重要機構聯絡資料------------------------------------------------------------- 43 附錄二、其他重要資料------------------------------------------------------------------- 46日本投資環境簡介國家基本資料表第壹章自然人文環境一、自然環境日本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等四個大島及其他3,000多個小島所組成;總面積為37萬8,000平方公里,占世界陸地之0.25%,約為台灣面積之10.5倍。

其中67%是山地與森林,14%用作農業耕地,住宅及工業用地僅4%。

日本國土綿延分布在北緯24度~46度,東經129度~146度之間;由於島嶼眾多,海岸線長達3萬餘公里;首都東京與主要城市多集中於太平洋沿岸。

因列島屬南北縱向分布,故氣候涵括亞熱帶、溫帶與亞寒帶等類型,雨量豐沛,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405公釐。

另經常發生地震,夏季颱風多。

二、人文及社會環境2005年5月,日本人口約為1億2,758萬人,排名世界第7位。

其中65歲以上高齡者2,535萬人,占總人口之19.9%,預期2015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達1/4,已步入高齡化社會。

日本每平方公里之人口密度,為335人,約為我國之6成。

日本有1/3人口居住在東京都會區,另有1/4人口居住在京阪神都會區(京都、大阪、神戶)內。

日本之民族結構,頗為單純,除少數「蝦夷族」與「民」外,均為「大和民族」。

蝦夷族人是日本原住民,現大都住於北海道,人數僅數萬人;部落民多居於偏遠山區;大和民族則指歷史上先後移入日本之居民,包括通古斯族、馬來族、印度支那族、漢族、朝鮮族、蒙古族之混血種族。

語言方面,日語係公用語言,各地亦有方言,但多能相通;中央省廳及跨國企業內可用英文溝通,地方政府及中小企業則以日語為主。

三、政治環境日本政治制度,係採君主立憲之議會內閣制,立法權屬於國會,行政權屬內閣,司法權則在各級法院。

憲法規定,天皇為國家元首,代表日本,但行使國事行為須經國會承認。

內閣總理大臣選自國會議員,閣員絕大多數為國會議員,內閣向國會負責。

日本國會有參、眾兩院。

眾議院議員480席,任期4年,惟隨時有被解散之可能;參議院議員計252席,任期6年,每3年改選半數席次。

在議案及預算案審查上,眾院決議優於參院。

日本國會勢力,1955年以來,只有自民黨一黨獨大,惟1993年自民黨內部分裂,失去執政權,改由他黨組成聯合內閣。

94年自民黨復與社會黨、先驅新黨聯合,共推社會黨委員長村山富市為首相,重回執政黨;96年1月,村山首相辭職,由自民黨總裁橋本龍太郎接任首相,其後分別由小淵惠三、森喜郎及小泉純一郎擔任首相迄今,2001年4月26日自民黨總裁小泉純一郎繼任後,標榜「改革內閣」。

在2005年9月8日為貫徹渠郵政民營化施政理念,斷然解散國會,於同年10月11日重新改選。

獲得壓倒性勝利,繼續領導執政。

日本政局雖有所更迭,惟擁有完整官僚體制,並無社會及經濟動盪不安之慮。

第貳章經濟環境一、經濟概況2005年日本經濟,繼續從泡沫經濟困境,向上爬昇,雖然力道略有不足,但整年情況,企業部門持續堅穩成長,收益大幅好轉,雇用環境益趨改善,景氣持續復甦,產業結構調整效益,已日益明顯。

至國內物價,由於原油等原料價格急速上漲,躉售物價上揚,但消費者物價,與上年相較,仍持續小幅滑落,有徐行通貨緊縮現象。

國際經濟方面,以中國為中心之亞洲經濟,與日本之關係,轉變快速,在定位上,已不只是日本企業之輸出市場、海外生產據點與低附加價值品之供給源,正邁向構建有關財貨、服務、資本、勞力之密切關係。

2005年度日本經濟實質成長率為3.2%(歷年度為2.7%),名目成長率為1.9%,失業為4.3%。

二、天然資源日本為能源消費大國,但自產能源,極為有限,絕大多數仰賴進口。

各項能源進口依存度,分別為原油99.6%、天然氣96.1%、煤炭93.9%;日本之蘊藏金屬礦物種類非常多,但產量極少,致鐵、鋁、鎳、鈷、鈦等金屬,完全依賴輸入,銅、鉛等之進口依存度,亦高達九成以上。

日本降雨量多,惟因降雨地區及降雨季節差異大,且地形陡峭,河床坡度大,水流湍急,快速流入大海。

可利用之水資源不足,政府積極建設水庫與地下水儲存槽,但部分地區仍然偶有缺水情形。

日本森林廣達2,506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之66.7%,與芬蘭、瑞典並稱為森林大國,惟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疏於植林及濫伐,森林資源大為減少。

戰後進口木材比例,高達五成,戰後栽植林木,歷經40餘年成長,近年內可望採伐,預估林木進口比例,將逐漸減少。

三、產業概況2004年底日本製造業家數合計約270,837家,其中中小企業(員工人數在299人以下)有267,672家,大型企業(員工人數達300人以上)3,165家,幾乎99%(98.84%)為中小型企業。

據OECD2003年統計,日本製造業產值(約102兆日圓)佔國內總生產值(約490兆日圓)之22.7%,比台(27%)韓(29.1%)德(24.5%)等國低,但高於美(17.4%)英(19.2%)法(15.9%)等國。

日本企業為維持國際競爭力,相當重視研究發展投資,全產業之研究發展費用佔營業額比率,2004年為3.11%,依序為醫藥業8.64%,精密機械工業7.44%,電機工業為4.97%,車輛工業為4.56%,化學工業與一般機械業同為4.08%,顯示在液晶半導體等IT關連產業之製程設備、關鍵化學材料與車輛工業等關連產業著力甚多。

此種有魄力之研發投資造就了汽車工業連續25年穩居出口值龍頭,汽車零組件、科學光學機器、影像器材、發動機等高附加價值產品亦連續15年列登前10名。

四、政府之重要經濟措施及經濟展望(一)因應國際化趨勢,為能強化地區經濟發展與持續國際競爭優勢,乃積極建構日本成為全球創新中心、營運管理總部與物流中心。

經產省在2006年提出之新經濟成長戰略報告中,特別強調下述經濟措施。

1、充實教育研究開發體制培育國際化人才。

2、建構產業聚落與配套基礎建設。

3、開發提供研究發展專業園區。

4、放寬外國人入國與居留權申請規定。

5、制定適合國際購併之法規與環境。

6、參考競爭對手國租稅水準研修法人稅。

7、透過貿易振興機構展開招商與相關投資服務。

(二)其他重要施政1、地球溫室效應對策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生效,規定日歐等工業先進國於2008年-2012年間削減CO2、CH4、N2O、HFC、DFC、SF6等六種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日本之削減目標值係較基準年(1990)減少6%。

儘管日本政府本年起推動Cool Business及Warm Business等各項省能源措施,惟景氣好轉下能源使用量增加,排放量有增無減,政府民間一致指出,未來欲達成削減6%之有效手段係充分運用議定書之清潔開發機制(CDM)、共同實施(JI)及國際排放權交易等三項措施。

由於日本之省能源技術屬全球最高水準,政府已決定鎖定在東亞地區積極實施前揭三項措施,一面累積本身之排放量積點(Credit),同時以技術移轉為根基,擴大日本在該地區之影響力,配合推動以日本為主體之東亞經濟體構想。

2、智慧財產戰略大綱日本於2002年11月策訂智慧財產戰略大綱,2003年3月成立智慧財產戰略本部,小泉總理親任本部長,每年5月提出新年度之行動計畫,推動各項國內外措施。

本年之重要措施包括:10月日本聯合美國及瑞士政府,依據WTO∕TRIPS規定共同要求中國說明境內智財權保護現況及法令制度等;11月日本中國二國專利局局長會議,日方同意定期派遣液晶顯示器、汽電共生及奈米等技術之審查官赴中國指導,另接受中方一年派員60名來日研修,提高中方專利審查水準,間接有助保護日商合法權益;12月經產省新設「專利審查迅速化.效率化推進本部」,二階經產大臣擔任本部長,改善目前專利審查等待期間長達26個月之現象。

3、電子政府實施策略日本IT戰略本部(總理擔任本部長)於2001年公布E-Japan策略,以「5年內成為世界最先進之IT國家」目標,實施建構世界最高水準之資訊通信網、培育人才及振興教育與學習、促進電子交易、行政資訊化及活用資訊通信技術、確保資訊通信安全等各項措施。

本年之最重要課題係「建置國民可24小時.365天享受行政服務之電子政府」,目前中央行政機關受理之申請.登記手續中已有96%(約13,000種),民眾可利用個人電腦上網完成。

又,財務省國稅廳之國稅電子申報.繳納系統(E-Tax)於2005年內全國同步啟用後,納稅人不必再親赴稅捐機關即能報稅,E-Japan策略向前跨越一大步。

4、解決東海資源爭議日本主張「以兩國海岸線間之中間線為專屬經濟海域(EEZ)分界」,中國則援引「大陸礁層係陸地之自然延伸,EEZ及於沖繩列島邊緣」,雙方論點不見交集。

由於中國等新興國家急速成長,影響全球資源供應緊繃,為此,日中兩國政府自2004年10月起展開事務階層諮商,仍未獲具體結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