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作文云南陆军讲武堂

初中作文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

在昆明的历史上,曾有两所神奇的学校,它们彰显了这

座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历史地位。一所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另

一所是闻名中外的西南联合大学。它们一“武”一“文”,

双璧璀璨,使昆明这座边地古城成为那个时代热血男儿最向

往的地方。

当我翻阅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的黄埔军校的历史时,

我就想起我的故乡,想起另一所著名军校,它就是云南陆军

讲武堂。一提起它,我便肃然起敬。事实上,当黄埔军校于

1924年成立的时候,云南陆军讲武堂已有15年的历史了。

那时,云南陆军讲武堂已招收了18期学员,它的优秀师生

在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的“重九起义”和

护国、护法战争中,功勋卓著,使得学校声名远扬,鼓舞了

决心从军的中国青年,一些外国学子也慕名而来。当广州黄

埔军校成立时,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应邀前往援助建校。据

记载,在黄埔军校成立时的7人领导小组中,就有讲武堂教

官王柏龄、何应钦、林振雄,他们分别担任了黄埔军校的教

务总长、总教官和管理部主任,成了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

长时的左膀右臂。当时,由讲武堂派出的教官,几乎占了黄

埔军校的“半壁江山”。讲武堂的这些教官和毕业生把云南

的成功教学经验带到了黄埔军校,甚至还把蔡锷为讲武堂编写的军事教材《曾胡治兵语录》带入黄埔军校,作为人手一

册的教科书。后来人们说,黄埔军校是培养将军的摇篮,而

云南陆军讲武堂则是黄埔军校的摇篮。

19世纪末,风雨中飘摇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曾

掀起“洋务运动”,推行“新政”。其中最重视的一项是仿照

西法编练“新军”。由于云南地处边陲,介于当时英、法两

国侵略势力之间,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清朝统治者就把第

一批“新军”建立在云南。为了培养大批新型军官,云贵总

督沈秉堃和锡良于1906年两次奏请清政府,获准创办一所

新型的陆军学堂,即云南陆军讲武堂。1907年,李根源从日

本士官学校第6期毕业后被电调回云南,投入了筹备云南陆

军讲武堂的工作。这是讲武堂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一个重要细

节:一大批留日士官学校的进步学生,如唐继尧、顾品珍、

李烈钧、罗佩金、庾恩旸、谢妆翼、李鸿祥、张子贞、孙永

安、叶成林、刘祖武、刘法坤、李万祥、吴广仁等等,在日

本曾跟随孙中山先生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加入过同

盟会,此时全被李根源吸纳进了讲武堂。

讲武堂开办之初,军事训练基本搬用日本军校“尚武”

的教育内容,以军事学科为主,普通学科为辅,学制3年。

学堂对学员进行刻苦训练,严格管理。学堂还要求学员对老

百姓一定要和善礼貌,严禁扰民害民。当时,有一个名叫常

绍群的学员,有一次在昆明晓东街“福顺居”吃饭,结账时与店主打了起来。店主哪是常绍群的对手,几下就被打得鼻

青脸肿。事后,店主将常绍群告到讲武堂,常绍群因此险些

被开除学籍,幸亏他成绩优良,颇得教官偏爱,几经道歉、

检讨,被痛打20军棍、关了一个月禁闭之后,才得以回队

训练。

事实上,讲武堂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预示着它是

封建王朝一手“培植”起来埋葬自己的掘墓人,是中国近代

史上唯一一所从校长、教官到学生都参与打倒封建统治的军

校。可以说,从开始筹办时,讲武堂的领导权就完全被同盟

会所掌握,讲武堂成了同盟会在彩云之南播撒革命种子的天

地。当时,讲武堂有47名教职员工,同盟会成员就占了17

人,还有革命分子11人。这样一来,这座军校实际上成了

“云南革命的主要据点”,成了“团结西南革命力量的核心”,

成了一座革命思想烈焰熊熊燃烧的大熔炉,成了旧民主主义

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对于这个巨大而危险的秘密,清政府派

来继任云贵总督的李经羲当然也有所察觉。他曾听人说,讲

武堂内革命党人多,留下这所军校是“养虎为患”。李经羲

为此采取紧急措施,借故于1911年将讲武堂总办李根源调

到滇西筹边,同时把自己最信任的湖南人蔡锷请来任协统

(相当于今天的旅长)。让李经羲没想到的是,蔡锷更是一

个“危险”人物。当时清廷正四处缉拿“康梁乱党”之一的

梁启超,而蔡锷正是梁启超的得意弟子。所以蔡锷一到云南就迅速与李根源、唐继尧秘密会合,一起策划和组织革命活

动。

1911年,讲武堂一期受过革命思想熏陶的数百名学员,

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各部队。为响应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发动

的“辛亥革命”,云南陆军讲武堂爆发了“重九起义”,成立

了以蔡锷为都督,讲武堂主要军官李根源、唐继尧、顾品珍

任要职的临时军政府。之后,讲武堂师生又组成北伐军驰援

川、黔两省起义,促进了各省的相继反清独立,结束了几千

年的封建统治。1912年,以讲武堂师生为骨干构成的新式滇

军入藏平叛,在溜同江仅凭2000人的一支纵队,大败农奴

主与英殖民者勾结的叛军,创造了无一人伤亡、仅损失9支

枪的罕见战绩。1915年,新式滇军打响了反袁护国的第一枪,

兵分两路入川、粤作战,蔡锷与李根源、李烈钧在这场战争

中,成了赫赫有名的“护国三杰”。

云南陆军讲武堂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百年史,影响了黄

埔军校,甚至影响了世界。从辛亥革命到护国讨袁,从北伐

出师到抗日战争,从这里走出了两万多名学员,其中华侨学

生500多人,朝鲜籍学生30多人,越南籍学生60多人,缅

甸籍学生20多人。最激动人心的是,从讲武堂走出了新中

国的两位元帅:朱德和叶剑英。

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是讲武堂第3期特别班毕业生。

他与这所军校的故事,已成为美谈——1909年,23岁的朱建德与一个名叫敬镕的好友从成都出发,翻山越岭,艰难跋

涉了70多天,来到昆明报考这所刚刚开办的军事学校。经

过入学考试,成绩特别优秀的朱建德没被录取,而敬镕却金

榜题名。这让朱建德百思不得其解。经过仔细探询之后,朱

建德才明白,清政府在云南边陲创办这所军校的目的,是为

了防范法国和英国对云南的入侵,所以一开始只招收云南籍

的学生。敬镕成功的秘密就在于他偷偷把自己的籍贯改成了

云南昭通。第二年,朱建德再次参加入学考试,他吸取上次

失败的“教训”,把自己姓名中的“建”字去掉,把籍贯改

成了“云南蒙自县”。这样一来,他顺利地走进了这所让他

魂牵梦萦的军校。可是入学不久,一个敏感的教官发现了他

浓重的四川口音与他所填报的云南蒙自籍贯严重不符,一查,

朱德的秘密就暴露了。于是,按照学堂规定,他要被开除学

籍。校长李根源知道这件事后,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主张不

能把朱德这样一个千里跋涉来昆明求学的有志青年拒之门

外。朱德因此被留了下来。几年以后,朱德从这里走出去,

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上,百炼成钢,成了名震全国的红军

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成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叶剑英元帅毕业于讲武堂第12期。他原名叶伟宜,在

191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时才改名为叶剑英。1920年8

月从讲武堂毕业后,叶剑英一心追随孙中山先生,成了北伐名将。在“中山舰事件”中,他始终守卫在大总统孙中山先

生身边,舍生忘死地保护着孙中山先生的安全。1927年,他

与共产党人张太雷等领导了著名的“广州起义”。在二万五

千里长征、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中,他出生入死,屡建

战功,曾经先后担任过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总参谋长。1955

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这所百年军校走出了中国的三军总司令朱德元帅,还走

出了越南、朝鲜两国的三军总司令,他们是越南的武元甲大

将和朝鲜的次帅崔庸健大将。原缅甸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吴

奈温将军也毕业于这所军校。此外,从这里还走出了两位总

理,一位是讲武堂校长李根源,曾任“国民政府总理”,另

一位是韩国复国后的首任总理李范奭。

令人惊奇的是,讲武堂第4期有一个名叫马毓宝的学员,

他曾走出国门,于1912年参加法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以法军中尉的身份对德作战,并战死在法德疆场,最后安葬

于法军公墓。他的事迹曾让欧洲人感受到了中国云南陆军讲

武堂的军事价值,后来法国出版的不少书籍都给予这位中国

军人很高的评价。也因此,云南陆军讲武堂在人们的眼中,

曾一度与美国的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法国圣希尔等军

校齐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