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题目:江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证研究实践时间:12月6日——12月7日实践地点: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专业班级(组):13水利水电工程3班指导教师:王伟南昌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职务姓名学号分工组长林文晓 2013100235 组织策划、报告撰写组员王仲弢 2013100243 采访调查统计组员李春晖 2013100228 拍照及数据统计组员杨景翔 2013100247 采访调查组员李浪 2013100231 调查拍照组员赵占超 2013100251 采访调查组员王巨星 2013100241 采访调查组员李方圆 2013100229 数据编辑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们全班分为4组。
我们组大家一起分别对南昌工程学院、外语外贸、进行采访调查,以上便是分工情况,我们一起努力,我们组成员人人都有明确的任务,在短时间内以高效率完成任务,确保本次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
成员照片目录一、了解生态文明含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1、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2、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3、如何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二、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1、进行此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及意义2、本次实践调查的过程3、调查结果以及数据统计三、调查问卷以及问题分析..........................四、实践总结.......................................1、问题总结2、实践心得一、了解生态文明含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1、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的含义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我们先来看看二者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
它还包括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
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
我国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
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
当代大学生作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3、如何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从思想上逐步加强,从教育中认真培养,从实践中刻苦锻炼。
(一)高校要从生存的高度,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使大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使大学生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有充分的理解,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三)加强环境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环境建设实践,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得到提高(四)高校应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
二、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1、进行此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及意义本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江西省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使高校成为引领江西省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而为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提供政策建议,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身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2、本次实践调查的过程12月6日至12月7日,这周周末组做了有关生态文明的问卷调查。
12月6日,早上八点半,我们一行八个人,在学校做了问卷调查。
一共调查了30个人。
下午我们去外语外贸,也做了30个问卷调查。
第二天,12月7日,我们八个人一起去了江西师大,做了40份问卷调查。
12月7日下午,我们进行了资料整理,对这两天的调查进行总结。
3、调查结果以及数据统计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组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通过走访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师大、外语外贸学院调查我们对调查后的问卷进行了合理的数据统计,综合之后,总体方面如下:由此发现,在调查的数据中江西师范大学的结果令人较为满意,以上几个指标都占据了最优的方面,从此反应出江西师范大学的同学在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上有着较好的理解,并具有一定的能力投入其中。
南昌工程学院和外语外贸的同学由于学校未能及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导致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稍微薄弱,希望校方能够有足够的重视。
三、调查问卷以及问题分析江西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调研1、实践调查的学校江西师范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外语外贸学院 2. 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包括(可多选):A.生态环境建设B.生态法制建设C.生态经济建设D.生态文化建设E.生态科技建设F.其他___________师大 南工 外贸3. 在打印资料自己看时(单页价格相同),您会:A.打印成单面 B.打印成双面师大南工外贸4. 您对当前地球的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持何态度:A. 只要我不受害就没事B.没什么可担忧的C.和我无关D. 十分担忧5. 当您需要扔垃圾,但周围却没有垃圾桶时,您会:A. 没人看见,就扔掉B. 随手扔掉C.先自己拿着,再扔到垃圾桶中6. 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有何关系:A.没关系B.十分密切C.不知道7.您是否向身边的人宣传生态环保知识:A.经常B.偶尔C.从来没有8 、您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生态环保知识(可多选):师大南工外贸师大南工外贸A.网络电视媒体B. 书本杂志报刊C.课堂学习D.学术讲座报告E.学校宣传活动F.与同学或老师交流G.其他______9. 您校是否开设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A.开设了B.没有C.不知道 ;如果开设了此方面课程您是否愿意选修: A 一定选 B.没兴趣 C.看情况再定 D.为了轻松拿学分可选10. 您认为下列各项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应承担责任的顺序(责任最大为1,最小为6):_政府 _学校 _学生 _社团 __教师 _社会师大:学校——政府——教师——社会——社团——学生 (责任由小到大) 南工: 政府——学校——教师——社团——社会——学生(责任由小到大)外贸: 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社团——学生(责任由小到大)11. 您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最有效的举措是: A.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 B.通过参与生态环保社团组织感触C.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D.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E.通过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F.其他(请举例)______师大 南工外贸12.“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分别是:A.3月12日和6月5日B.3月22日和4月22日C.3月22日和6月5日D.4月22日和3月28日四、实践总结1、问题总结本次实践活动总体上做得非常不错,但仍有部分问题暴露了出来,具体如下(1)效率问题:组员的效率还应提高,尤其在统计数据这一方面部分队员有些拖拉,显得效率低下,这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必须要加以改正;(2)组织问题:关于人员的分配,我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大限度发挥团队作用,避免有的队员任务过重,有的却显得很清闲。
为此,进一步合理分工是有益的;(3)实践的原则:我们要礼貌待人,尊重接受采访的同学、感谢他们的支持,这次活动在这一方面略显不足。
2、实践心得我们很庆幸有这个机会去调查研究生态文明这一热门话题,当然这也是我们大家都密切关注着的一个事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上,老师交给我们这一实践任务。
上个周末,我和我的小组成员去做了问卷调查,从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好多有害于生态文明的现象,但很多人都视而不见。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严重缺乏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活当中没有以身作则,从我做起,尽管学校反复多次强调相关主题,但却很少真正有人去实行,大多还是形式主义,就像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如清除校园杂草活动,大家都只是走秀走过场的一样。
环保意识差,浪费现象数不胜数,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在生活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的,大家都以自我为中心,从不为他人为社着想。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大学生都存在这样一种想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也许我们应该说,这是一种严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大家都处在同一个社会,在同一个生活环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合作才能共创美好未来,一起为生态文明事业而奋斗。
我们国家一直在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当代先进思想文化的代表。
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更有助于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信念。
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科特点,创建和巩固生态教育基地,切实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绿色精神,启迪心灵智慧。
附:调查报告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