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浅析21世纪初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现状、特点及启示翟雪松1,王光照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6)摘要:综观整个美国外交史,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贯穿于美国历史始终。
美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手法和核心架构体系均与其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特征密不可分。
21世纪初,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文化外交在实施主体、手段和目的等方面也产生了多元化的轨迹。
这种多元的文化外交模式对当今国际交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们研究美国的多元文化外交,不仅是站在其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美国21世纪初的外交政策和理念。
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探索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外交的前沿。
这无疑对于健全我国文化安全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文化外交;美国;多元文化;文化殖民中图分类号:D8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08)08-0087-05综观整个美国外交史,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贯穿于美国历史始终。
美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手法和核心架构体系均与其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特征密不可分。
考察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战后美国移民结构的变化到20世纪60-70年代民权运动的高涨再到20世纪末席卷全球的信息产业爆发,每一次的社会文化调整和对外活动都有可能形成多元文化中的新元素。
美国的多元文化外交机制就一直在这种不断兼容中调整、形成。
当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被提及时,很多学者称之为“文化革命”的开端,认为它既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
21世纪初,布什政府在延续上届政府文化外交政策的同时,加大了文化外交深度和广度的探究与实践。
特别是“9·11”和美伊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多元文化外交在这一时期异常活跃。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继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之后的新的外交形式。
一、文化外交的定义“文化外交”一词最早见诸于1934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即“英国议会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外交手段,就是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
”[1]这个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后来美国外交史学收稿日期:2008-05-25作者简介:翟雪松,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硕士生,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
王光照,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家拉尔夫·特纳(Larf Turner)在20世纪40年代对这一概念加以丰富,从文化服务于政治的目的上来解读,并由美国外交史学家弗兰克·宁科维奇(Frank Ninkovich)系统地阐述和发展,这标志着文化行为已经正式纳入美国整体外交活动中。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对于文化外交的定义则更为确切,她认为文化外交可以定义为围绕国家对外关系的工作割据和部署,达到特定目的,以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或手段,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国家或国际间公关活动。
她还指出衡量某项活动是否属于“文化外交”的四个标准:第一,是否具有明确的外交目的;第二,实施主体是否是官方或受其支持与鼓励;第三,是否在特殊的时间针对特殊的对象;第四,是否通过文化表现形式开展的公关活动。
[2]从以上定义并结合外交实践,笔者认为文化外交不是简单的文化与外交的交集。
文化与外交之间互为手段与目标,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以文化为中介的外交活动更容易促进国际合作,而在文化作为外交手段的同时也丰富了其内涵和多元特征,增进了全球的文化认同与国际合作,有利于推进国内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抵制文化霸权的侵蚀,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正如索维尔指出,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文化,或一套信仰和智力规则已经在无数民族和集团文化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其结果至少是“每个社会的一部分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二、新世纪初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特点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机制的基石在于美国的多元文化。
而它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不断兼容其他文化且不断本土化,并与国家政治目的紧密相连。
每一次的文化交融又会反作用于其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相关学术派别的兴起。
于是出现了“沸腾城市”芝加哥学派和倡导应用社会研究的哥伦比亚学派的承迭;共同服务美国国家利益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更有倡导文化差异性和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缘起。
21世纪初也正是两届政府交替之际,而美国文化外交也一波三折。
特别是“9·11”以后美国国内研究机构大力呼吁重视文化外交,对文化外交的组织机构重组、深化。
21世纪初的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深层模式和发展趋势是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和思考的外交特征。
笔者也就参与主体、实现手段、多元目的三个方面来探究21世纪初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第一,文化外交参与主体多元化,出现以官方、半官方和公众为主体的全方位外交模式。
美国学者更倾向于把文化外交称为公共外交。
因为从行为主体角度来看美国文化外交实施主体除了政府以外还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半官方群体以及民间组织和公众。
由此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国际组织影响力和民间交流渗透力的整体外交主体。
无独有偶,美国国家文化外交顾问委员会在2005年9月发表了一份题为“文化外交是公众外交不可掉链的一环”(“Cultural Diplomacy The Linchpin of Public Diplomacy”)报告。
无论从文章标题还是内容上,都不难看出美国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的交集越来越大,其中行为主体的多元化是其对外交实践的重要论调。
首先,就文化外交的整体发展模式和趋向而言,白宫一直占据文化外交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是源于冷战期间现实主义对文化外交的重要影响。
“9·11”事件的发生及随后美伊战争对新成立的布什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一些联邦文化外交活动的政府组织进行重组,无论是阿肯色州民主党议员J.威廉·富布莱特以其名字命名的富布莱特基金项目,还是美国国务院设立的国际和志愿访问者项目都全力推动青年政治领袖、文化名人到美国考察交流。
2006年3月16日,布什总统公布了任内的第二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支持国务卿赖斯提出的“转型外交(transforma-tional diplomacy)”。
将文化因素作为对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外交调整机制。
浅析21世纪初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现状、特点及启示其次,值得关注,国际组织(包括国际会议)和跨国公司也是美国惯以霸权的工具,并出现从军事侵略和经济霸权向文化殖民扩散的趋向。
早在1936年美国就策划“泛美维持和平会议”及后来的美洲间文化合作会议。
并于1936年12月23日签定美国代表团推出的《推进美洲国家间文化关系条约》,条约的前言就申明道:“进一步鼓励非政府组织建立密切关系,因为这些组织对公众意见的形成具有影响力。
”[4](P167)目前很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都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宰下建立起来,带有明显的美国和欧洲文化的特性,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控制。
[5](P11)奈在《我们不容忽视的力量》一文当中,对文化软权利的资源作论证时说道:“软权利也通过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北约或美洲人权委员会等)发挥作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其他国家确认和形成同美国利益相兼容的多样化选择,这些国际组织巩固了美国的软权利。
”[6]更为可怕的是,美国时常借助联合国和重要经济组织作为其文化殖民的工具,对联合国秘书长、WTO总干事等人选的态度就极其强硬。
最后,以公众为主体的文化外交活动更具有温和性。
美国早期的文化外交机制经历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纷争与较量。
一方面,美国官方以及众多学者越发清醒认识到文化外交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双剑合璧的基础上,因为从文化外交对象角度看,其主要目标对象是他国的大众阶层。
另外,理想主义思想催生文化外交机制独立性的一面。
大部分美国民众不愿意成为官方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因此大众对于文化外交呈现出明显的去政府色彩。
可以说美国特殊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特征决定了理想主义在现代文化外交中的地位。
文化作为沟通情感、增进理解的最佳手段无疑只有在公众为主、客体的交流中才会具有最丰富的内容和最潜移默化的效果。
在2008年2月28日,纽约爱乐乐团在朝鲜平壤举行了一次民间音乐会,很多媒体包括朝鲜媒体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进行报道。
主办方表示以此来将一个真实的美国民众和美国文化展现在朝鲜人民面前,一改朝鲜政府长久以来对美国及人民宣传的固化概念。
[7]第二,文化外交实现手段多元化。
从表现形式上看由单一的文化制裁向文化制裁与文化渗透并存转型。
前者主要是通过和某些经济、政治手段相结合如禁止教育技术转让、撤销教科文卫合作项目等方面。
后者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化产业、信息技术、宗教等手段,将美国民主和自由市场的吸引力渗透到硬实力所难以到达的地方,为美国整体外交开辟了“第二战场”。
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世纪初美国文化外交就是在一种渗透力中得以穿透、感染、感化他国民众,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产业、信息技术、宗教四大手段上。
—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霸权地位。
无论是早期的“福布莱美国政府历来重视文化的载体——特法案基金”还是后来的“美国中心”,美国政府都无一例外地将美国英语烙印在众多文化交流项目之上。
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为推广美语大力资助英语教学包括为外国的教育和研究人员在美国提供文化交流项目,举办机构,提供英语教学所需要的背景资料、教学材料等。
与此同时,美国国际信息项目局近几年也频繁启动演讲者项目,从而每年有大批的学者、官员被大使馆安排到国外发表关于美国的演讲。
无论是在广播、网络、电视还是软件上,英语都为绝对优势的“语言霸权”,在国内众多商品、快餐、媒体甚至是楼盘都以英语命名为时尚;在求学、就业、晋升等方面更存在着重英语轻汉语的政策和心理倾向。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民族的凝聚力,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将美国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传到其他国家。
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人在世界各地教授英语,传播美国文化的同时,异国工作的经验也成为美国一笔巨大的财富,其中不乏成为外贸商人、语言学博士,还有一部分人晋升为美国外交部的官员,这些人乃是美国文化外交军械库里最有威慑的武器。
而另外一股蓬勃的势头是来自美国文化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文化产业有了新的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8期整和计划,集中表现在政府参与程度增加、信息手段应用增大。
20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雷电华公司(Radio Keith rpheum,简称RKO)、环球公司(Universal)、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哥伦比亚公司(Columbia Pictures)等文化产业巨头几乎席卷全球任何一个文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