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在20世纪初年的一些著名中国学者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古代当然是没有科学的。
例如,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创刊号上发表《说中国无科学的原因》,1922年冯友兰在《国际伦理学杂志》上用英文发表《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直到1944年竺可桢发表《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一文,意见都是相同的。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定义问题。
在20世纪初那些最先提出中国为什么无科学这一问题的人士心目中,“科学”的定义是相当明确而一致的:“科学”是指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却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了——因为许多学者极力主张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
比如,先改变科学的定义,把科学定义成一种中国古代存在着的东西(至少是他们认为存在着的),然后断言中国古代有科学。
我认为这种方法更加接近于一种拼凑结论,实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在我看来,若是以上述的严格定义来诠释科学与的话,则需要考察公元前600年~公元1450年问的欧洲科学传统。
也就是说,现代科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而如果把科学二字拓展一下,而变成科学思想或是科学精神的话,那推翻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论证就不止一个两个了。
但转念一想,就算论证出中国古代已经有了这样的“科学精神”,又能给我们增加多少荣光呢?所以采用这类宽泛无边的定义,只能使
得“科学”概念庸俗化,却很难引导出有意义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这种争论?事实上,这个问题是一个有着明显现实意义的问题。
站在一些“有”派人士的立场上来看,一方面,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他们中有不少人总是有意无意地要将学术研究和“爱国主义”之类的非学术因素联系起来,试图使自己在
论战中处于有利地位。
另一方面,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还可以拓展他们的研究领域,或者使他们的某些活动更具学术色彩。
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于阴阳、五行、八卦、星占、炼丹、风水之类的方术怀有长盛不衰的热情,他们热切地希望为这些“东方的智慧”正名,要让这些东西进入科学殿堂。
他们相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类的“风水轮流转”——相信欧美在科学技术方面引领风骚的年代就要过去了,“轮也该轮到中国了”。
而“轮到”中国后中国靠什么去引领风骚呢?他们认为就是要靠阴阳、五行、八卦、、星占、炼丹、风水之类的方术。
所以他们指望的是,论证了中国古代有科学,就会比较容易为这些方术“正名”。
而“无”派人士的忧虑则更为深远。
他们之所以坚持使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定义,一再拒绝各种各样的宽泛定义,从而不
让“有”的结论在理论上成立,至少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1)担心接受宽泛的“科学”定义会给当代的伪科学活动开启方便之门。
如果古代种种性质暧昧的学说和活动都可以纳入“科学”的范畴,那么今天许多类似的学说和活动——往往和伪科学很难划清界限甚至结着不解之缘——也就可以据此为自己争取某种合法地位了,而这恰恰是坚持科学立场的学者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2)担心助长公众在科学问题上的虚骄心理——中国在科学方面还非常落后,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实在是太缺乏科学了。
如果宣称我们古代早就有了科学,这就好比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孩子,父母正在为他的学习问题忧心如焚,这时却来了一个阿姨——也许她是好心的——说道:啊呀!咱们小宝这样的学习成绩已经是很好很好了呀,他在小学里早就是三好学生了呀⋯⋯那父母会怎么想?“无”派的学者,很担心“有”的论证会在客观上成为这样好心办坏事的阿姨。
这个争论还直接影响到了另一个学术分支的存在价值——科学史的研究。
据说,有前辈曾质问一个正在攻读科学史博士学位而又主张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年轻人说:你既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还来这里读科学史学位干什么?看似荒唐的逻辑却一针见血。
确实,科学发展有没
有“规律”,如果有的话能不能被“发现”,迄今都没有任何明确证据。
因此研究科学史不会解决现代科学中的难题。
负责任的科学史研究者也不会向社会作出虚幻的承诺,说自己可以预见甚至“指导”未来科学的发展。
至于科学史研究究竟可以提供什么,林德伯格指出:倘若我们希望理解科学事业的本质、……、人类对科学所涉内容的认知程度,那么历史研究,包括对早期科学的研究,就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史还……揭示了科学思想与其他知识或信仰体系——哲学、宗教、政治、文学等等——的关系。
历史研究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科学事业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
这段论述,对于我们来说堪称切中时弊。
因为曾经有、现在也还有许多人士在公开表达或下意识中认为,中国科学史的研究,目的就是为自己的祖先编写一本功劳簿或者光荣册,而除此以外都是不足道的。
这样的见解并非中国学者所独有。
如果说在科学史研究的发轫时期这样的见解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到了今天就难免要阻碍中国科学史研究走向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