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设计

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设计

高一导言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

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及高考的考试模式。

2.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中所体现出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现象,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阶段的自我调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怎样学习历史难点:学习历史的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我介绍二、历史是什么?“历”字的上古形体很有意思。

甲骨文的上部是两棵“禾”,表示一行一行的庄稼,下部是一只脚(止),脚趾朝上,脚后根朝下,表示脚步从一行一行的庄稼中走过。

金文的左上边增加了个“厂”字,表明在山崖之前种有一行行整整齐齐的庄稼。

小篆把甲骨文和金文合并,虽然字形复杂了。

但是表意更为全面,表示人的脚步从山崖前的庄稼田中一步一步地走过。

楷书的形体是直接从小篆变来的。

简化字,这就变成了一个外形(厂)内声(力)的新形声字了。

“历”字的本义是“经过”,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足历王庭。

”也就是说:从匈奴君主的住处走过。

由这个本义又可以引申为“逐个地”、“一件一件地”,如《汉书·艺文志》:“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大意是:一件一件地记载古今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

从这个意义出发,后世就产生了新叠音词“历历”了,如杜甫还曾以“历历”为题写了一首《历历》诗,诗中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这就是说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事情,一件件清晰分明地出现在眼前。

成语“历历在目”,也正是由此而来。

时间的推移是一月月一年年地前进的,所以表示历法、历书的“历”字,古人想得很周到,把“历”改为“曆”,以“日”代“止”,很有道理,如《日唐书·曆志一》:“玄宗召见,令造新曆。

”这个“曆”字就是“曆法”的“曆”。

由此可见,“曆”和“歷”的关系,是古今字的关系,“歷”是古字,“曆”是今字。

现在都简化为“历”了。

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

中,正也。

凡史之属皆从史。

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写字。

但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中”在甲骨文中原始意义是盛放简策之器,后引申为伯书之意,史的字形,即手持薄书之人,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

材料一: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

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材料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简单地说,它可以分成自然史与人类史两大块。

自然史的内容小到一草一木、微观世界,大到太空、宇宙,而宇宙是无边无际、无时不在的。

可以说,宇宙有多少年,历史也就有多长!与自然史相比较,人类史仅仅是历史长河里的沧海一粟,地球生存了46亿年,从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从微生物进而演变到人。

人类也才是区区几百万年的历史。

而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文明史只有区区几千年历史,这在人类史中又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多可怜的文明史!而我们中学阶段学习的历史,说到底,实际上仅仅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属于文明史里的一部分。

请同学们举例:家乡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采访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者;“文革”有关的红本本、像章、教材、照片、邮票、口号、回忆录等,语文中的诗、句、联、谜,口头流传的故事、民间的风俗、服饰,家里的家具、装潢、摆设。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兵部尚书,抗后金统帅,字飞白,号芝冈,谥襄愍,史称“明末三雄”、“江夏四贤”之一,江夏人,十九岁进秀才,二十九岁夺解元,三十岁中进士,三十一岁出任保定推官,以断案清明著称。

万历三十六年(1608)首次巡按辽东,弹劾巡抚、总兵弃地驱民之一罪,对后金崛起,颇有警觉,兴办屯田,修堰建堡,主张以守为战,使辽东转乱为治。

万历三十九年(1611),督学南京,为严明学风,不徇私情,而结怨权贵,被罢职听勘回籍。

回乡后,目睹累遭水患,逐联络仕绅筹资,又求官府拨款,督修成武、嘉、咸、蒲三百里四邑公堤和武金堤、荞麦湾子堤,又加固了石湖、后湖、大城垸、五丰垸等处堤、桥,经向盐、木商募款,并献家产数千金建成武泰闸、长虹桥、纸坊桥等桥闸,自此水患减除,又改东湖驿于纸坊,路便三十里,诸多造福桑梓,便民利民之珍闻轶事,称颂芝冈公恩德传闻,至今流传于世。

万历四十四年(1616)萨尔浒之役,明军丧师十七万,朝廷为拘回局势,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起用熊公,封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再次经略辽东,造战车、造火器,亲探虎皮驿,招抚流亡,辽东转危为安。

公积劳成疾,仍扶病理事,数次自马背跌落,曾请病告辞,尉留不准。

因遭权臣诬陷排挤,又去职归籍。

天启元年(1621)后金攻陷巡、沈,边关告急,朝廷又起用离辽半的熊公,晋封为兵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再任辽东经略。

公倡三方布置,以守为攻之策,惟兵权操于阉党参议、广宁巡抚王化贞之手,王抢功妄战,轻信叛将,导致广宁失败。

朝廷以经抚不和,将化贞逮问,以迁弼听勘,而公冀图澄清是非,自诣诏狱,身陷囹圄四年后,张因阉党诬陷委罪,于天启五年(1625)九月六日,被冤杀于西市,传首于九边,享年五十有五。

三年后,忠臣为公诉冤,崇祯二年(1628)崇祉帝诏许其子持头归葬,始得昭雪。

遗著有《熊襄愍公文集》共直卷。

清乾隆帝仰公英德,下诏起用公五世孙,在江夏修贤乡建享堂,于纸坊广坊岭修祠墓。

民国在武昌定“熊廷弼路”。

今全区人民感公之遗惠,仰公之英风,立碑塑像,以垂永念。

位于江夏区纸坊镇城南一公里处,为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园中园。

以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之名命名。

全园面积73万平方米,其中水面33万平方米。

园内林木葱茏,碧水涟漪,曲径通幽,风景优美,人文景观风格别致,独具特色。

龙泉山东南北三面环水,东边是以盛产武昌鱼名噪海内的梁子湖,南北有两条山脉东西延绵9公里,与处于盆地中的景区形成二龙戏珠之势。

龙泉山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当时这一地区为舞阳侯樊哙孙樊建的封地,名为江夏,所以其山称为江夏山。

唐朝初年改称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

唐朝天宝末年,宰相李蹊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因此又称灵泉山。

汉高祖刘邦以武昌为樊哙封地,樊哙死后,就葬于天马峰下。

从汉代起,就有许多隐逸之士迁到灵泉山来隐居,遂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

清同治《江夏县志》有载:“灵泉古市始于汉,迄唐宋而兴盛。

”在环山7平方公里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为亭阁,或随水为轩榭,建有灵泉寺、听松阁、远眺亭、大观桥、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园、龙龟戏鱼池、蓼莪堂、含山楼、万卷书楼、拜寿台等蔚然十二大景观。

这些金碧辉煌的楼台亭阁,都是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家官府隐逸之士在此修建的,如“万卷书楼”是唐代宰相李奚修建的;“含山楼”是宋代诗人张芸臾修建的;“万寿台”是元代宰相沈如筠修建的。

三、为什么学习历史?1.学史可以明得失。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懂得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个人而言,可以加速成长、成熟,对国家、社会而言,可以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学历史的人往往对事物的认识有一种穿透力,具有一种历史的敏锐。

这种智慧的基础是源于事件及事物过去的了解,即源于历史知识的丰富。

现在中国许多人主张修造航空母舰,我们该不该修造呢?苏联的“基辅”号航空母舰壮观和庞大而震惊之余,得之它完工于七十年代,感受苏工业实力的强大军事力量的上升为与美国相匹敌,令七十年代的美国退避三舍。

但苏也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一时的野心,于国民的生活苦乐而不顾,全力投资于军事,结果是顾此失彼,得不尝失,落得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感叹二战后的德国日本有了美国的核保护伞,减少巨额国防投资,经济腾飞,百姓安乐,岂不是因祸得福!道出的道理是:学历史之人与不谙历史的人相比,能感悟出不同层面的东西来。

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

2.学史可以启迪智慧。

有人说,这智慧是理科的专利,怎么与文科有关呢?更怎么会与历史有关呢?历史只能培养老古董。

错。

理科固然能培育智慧,但充其量只能培养小智慧,小聪明。

历史是培育大智慧的。

马克思、恩格斯怎么样?一个通晓6国语言,一个通晓十一国语言,比我们厉害多了吧!说他们是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等毫不为过,恩格斯更是能说是军事预言家(举例:普法战争),但他们首先是历史学家;毛泽东又怎么样?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假若给他送文化头衔,则诗人、文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书法家、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等可以给他几十个,但实际上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历史学家,他研究得最为透彻的就是一本书之一就是《资治通鉴》,没有对中国历史的精心研究,没有对中国社会特殊性的了解,他不可能在中国历史上成就这么伟大的事业。

3.历史可以陶冶情操。

我们不管欣赏任何中外文学艺术作品,都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杜甫的诗,李清照的词。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言律诗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公然撕毁政协会议决议,挑起全面内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粉碎了蒋介石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8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全国胜利在望。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统治中国人民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了。

4.历史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意识。

大凡一个具有进取心的国家,都是十分重视历史教育功能的。

试想日本这什么要三番五次地篡改教科书?不就是为了掩盖其侵略亚洲各国人民的不光彩的历史,而对广岛、长崎遭美国原子弹轰炸一事却每年都要进行隆重纪念,好像它小日本才是二战真正的受害国,以说明我们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吗?我们学习中国史,学习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你就会强烈地感觉到做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自汉朝开始到明朝中期,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它给世界带来了文明,也给世界带来了和平与希望。

但是,当我们中国家道中落的时候,外国人是怎么对待中国的?他们用枪炮对准了中国人的胸膛,喝着中国人的鲜血,肆意凌辱,视中国为玩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