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首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首赏析
杜南《江畔独出寻花》七首赏析
口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高悦敏 许小丽
摘要:本文对杜甫的由七首绝句构成的《江畔独步 寻花》组诗逐一进行了分析,从中我们全方位领略了江畔 自然美景,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作者那种积极旷达 的思想更是值得后人学,--j的。 关键词: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是由七首绝句构成的组诗。于肃宗二 年春写予成都草堂.这几首诗虽然都是描绘锦江江畔诗人 独自散步所见繁华盛开的情景.但每首所表现的“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景”各异。这几首诗虽然都力求语言通俗易懂,但每首又 各具特色。这几首诗虽然都没有表现轰轰烈烈的重大主 题.只不过写了游春即景时的所见所感.但都颇能给人以 美的享受。 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江畔被似锦的繁花无休止地撩 拨.无处告诉情深意长的诗友来共同欣赏,只是自己兴奋 得如癫似狂。他想跑去找南邻的洒伴.共同在江畔对花饮 酒.经甸不变,致使屋星的床闲起来。 这首诗没有正面写景的诗句。侧重写作者即景所生之 情,但正是这种主观之情的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了江上花 竟的奇异可爱,可谓情中有景。作者写情,一方面用“狂”反 衬“喜”.一方面用富有浪漫色彩的“走觅”的行动来表现乐 不可抑的心境,具有耐人品味的艺术魅力。总之,此诗的特 点是以行动显示“情”,又以情来衬托景。不正面写景,留给 读者宽阔的想象天地。 应强调的是,诗中的“恼”字,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 说:“恼,犹撩也。”要防止用今天的“烦恼”、“恼恨”义解此 “恼”。 其二: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稠花”指盛开的花.“乱蕊”指初开的花。“欹危”是歪 歪斜斜的样子。“尚堪”。还能。“驱使”。差遣,指作者还能作 诗饮洒。“在”,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在,语助词,犹着 也,得也。~料理”:欺侮、作弄、撩拨。
无限爱惜.越老越觉得它宝贵。要只争朝夕地利用它。诗的 第三句借“繁枝容易纷纷落”,暗喻人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 规律。诗的第四句紧承第三句提出~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嫩叶”(花蕾)好好商量一下要慢慢开,以便充分占有太好
时光。这一句实含作者对年轻一代的殷切希望之情——要
珍惜春光.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正面直抒胸臆.后两旬是借花暗寄 “悲老惜少”之情.通篇表现了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这苜诗 虽是议论人诗.但并未使人觉得枯燥.而是感到饶有风趣。 这与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口语的运用时分不开的,不如“商 量”一词。把花人格化。似乎花也解人语,就增加了不少情 趣。这一首从内容到艺术手法都与前有别。 杜甫在饱经安史之乱及灾荒之苦以后.靠友人帮助在 成都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才找到安身之所。这嘬没有受战乱 之害.美好的自然环境又给诗人开辟了新的艺术天地。大自 然以它和平宁静的美抚慰着诗人的饱经丧乱的,tL,,当地人 民的语言和民歌情调又给诗人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杜 甫晚年又写出了不少与《兵车行》风格迥异的“田园诗”。上 述寻花七手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些诗篇的产生.体现了诗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精 神。 参考文献: 【1】《杜诗详注》册2,页817。 『2】《诗词曲语词汇释》 【3】《读杜诗说》108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4】《全唐诗》册4,卷227,页2451。 【5】《诚斋集》卷4。
这首诗的前两句说的是江滨繁花怒放.不是使诗人感 到喜。而是产生了“畏”、“怕”之情。因为他已是“欲危”的老 人.花繁春将去,春去岁初增,这样的联想怎能不使步腹维 艰的诗人望而生畏呢?后掰句,诗人自己找出了解脱的办 法:我虽然老了,但还能作诗、饮洒.不需别人照顾自能借诗 酒排解春愁。 这首诗除“稠花乱蕊”正面写景外.其它文字都是写主 观之情的。但这里的情与第一酋不同。它的重点不是“喜”, 而是“畏和自慰”.突出了诗人暮年的隐忧和放达、顽强的性 格。 其三: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多事”一种理解是把花人格化.另一种理解“事”应为 “是”。 诗的前两句交待了描绘的范围:江畔的局部景色。犹 如特写镜头之一个角落。其景色特点:红、白相映成辉,花 景色彩斑斓。写花景.除了给它安排“江深竹静”的背景作 为衬托外.主要是抓住春花色彩的辉映.以特写的手法显示 江畔局部的特征.不同于前一首江畔整体景色的粗线条描 绘。 在这样色彩斑斓、相映成辉的春景前。诗人想到“报答 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这种纵酒行乐.以报春光 的思想。显然是诗人暮年有志难酬的消沉思想的流露。 其四: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少城”即四川成都市旧城的两城。“百花高楼”指“佳 人”住地,这里代称“佳人”。“花满烟”,即花开得到处都是, 如同炯雾笼罩。“烟”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了。古人常 用“烟”形容春天景色,如“烟花”.即如同烟雾笼罩的繁花。 这一首又转写在江畔东望时所见“少城”的远景。这里 的景色特点是“花满烟”。很有点朦胧的色彩.与前边几首所 写景色义异。“百花高楼”指佳人住处,“百花”将随春去而 衰残.“佳人”也必定随年老色衰而哀伤。所以说他们“更可 怜”。杜甫是同情被蹂躏的孤苦妇女的。囚而他发出了“谁 能载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的慨叹。从前边的自愁自
前后期都有较大差异。南唐后主李煜,精于写词却荒于治 国.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其《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地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 时拈香花嗅.别殿遥闻箫鼓奏。”真实的记录了这位才子帝 王与宫女们通宵达旦的享乐生活。这种生活也通过词中的 “梦”意象记录了下来.因而。后主写相思怀人之“梦”多绮 靡。如:“绿窗冷静芳香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 入梦来。”(《采桑子》)“双鬓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 相思苦.绮窗碎梦中。”(《谢新恩》)在“男子作闺音”的表达 相思怀人的词中.比较典型的表现了李煜多作“绮梦”特点 的是这首《菩萨蛮》:“铜黄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指。 眼色暗桐钩,秋波横欲流。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宴罢 又成空.魂迷春梦中。”词写一对青年男女大胆的恋情,他 们在一次演奏会上相遇.相互“秋波暗送”。但终未能结合。 只能把“雨云深绣户”寄希望于“魂迷舂梦中”。 而李清照则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前期词作中无论是 表达少女时的青春梦想。还是少妇时独守空房的幽怨,其相 思怀人之“梦”皆多清丽。如《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e夕)ep是其中的一首。诗云:“鸾扇斜分风幄开.星桥横过 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又是七夕之 夜。天上仙侣渡河而会,虽然一年一度,却是地久天长,如果 妻子能够生命永驻.自己与妻子一年相聚一次也令人欣慰 啊!张采田评日:“此亦感逝作。无期之别,年年相触,情何
忘。而织女作为这个过程的中介——也是这个过程的参与
从高唐神女到人间思妇再到悼亡.原始的性爱女神一 步步从民族遗存的潜隐心理中走出,渐渐走向现实,与诗人 的个体心灵融为一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她也被逐渐遗
万方数据
季煜~誊清照i司“彗"意象浅i仑
口暨南大学文学院 陈 军
摘要:李煜、李清照词作都出现了较多的“梦”意象, 本文以细致的对比.揭示出这些“梦”意象所体现的二李词 风格、情感、意蕴的差异。并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作了浅 析。 关键词:“梦”意象;比较;差异 清人沈谦《填词杂说》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极是当行本色。”川确实.“词中之帝”李煜与“婉约之宗”李 清照二人词作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艺术风格上都有不 少共同点.如感情真挚、语言明白、都呈现出悲愁美。本文 则对二人词“梦”意象所体现的风格、情感、意蕴的不同进 行比较探索。二李词“梦”意象出现频繁。在李煜38酋词 中,“梦”意象出现14次,占全词的I/3强;李清照比较可 靠的48首词作中“梦”意象出现15次.儿占全词的1/3。二 李词“梦”意象所体现的风格、情感、意蕴上有什么不同呢? 一、风格的绮靡与清丽 文学史习惯以李煜入宋将其词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室 南渡将李清照之词分为前后两期。二人词作风格、情感等
万方数据
这首诗写江畔另一局部——“黄四娘家”。这里花的特
点是:“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满”着眼于花在院中路 旁分布情况,“千“、“万”着力夸说花开之盛,“压”字又力状 花开之多.真是各显其态.各尽其妙。以上属正面描写。“留 连”、“自在”二句.又以蝶舞、莺啼侧面烘托花开之多、花开 之盛。“留连”显不舍之意,“自在”状舒适之态。“恰恰啼”与 “时时舞”相对应,共抒欢快之情。一写“莺歌”。一写蝶舞,一 是“时时”不断。一是“恰恰”连声。这些描写有力地烘托了春 花的娇艳妩媚.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欢快心情。 其七: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这首诗通篇是议论抒情.议论由花开花落而发。抒情由 赏花游春而来。首句意思是:不是我一看起花来就连命也不 顾。如此看花原因何在?诗的第二句作了回答,意思是:只恐 花尽催人老。使我无法再来赏花。这里表现了诗人对春光的
者.因其合理的形式而取得了高唐神女之后性爱女神的原 型地位.长久地融隐于华夏民族的历史生活之中。
7
参考文献: 【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三联书店,1987。 【2】姚二龙.民俗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3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中华书局.
1988。
以堪!读之使人增伉俪之晕。”13眦n
解.刘这时希粤与人共解舂愁,外华了诗思,别有一番情趣。 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这首诗写江畔黄师塔前局部所见桃花。首句交待所写 处所.次句写和暖的春光令人懒倦,作者在塔前临风小憩; 三四句转写桃花。作者描写此地桃花,一用“簇”,逼真地再 现其茂盛丛生的特点,二用“深”、“浅”表现其色彩纷呈。无 论是形态上还是色彩上,都不同于前边所写的春花。此外, 作者还注重在客观描绘的同时.表现主观感情色彩。比如 “开无主”。就含有任人观赏的主观感受:“可爱深红爱浅 红”.又以疑问句式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这真是“淡妆浓抹 总相宜”。实难分高下.丛丛惹人喜爱。 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