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_读后感做有温度教育读后感(一)用爱心育良心葛溪乡小学吕媛媛深夜11点16分,我思维仍然很活跃,这份“跳蚤”似活跃源自于我刚刚阅读完方华老师《做有温度教育》一书。
6月26日也就是期末测试日,作为留校看家教师明天有一大堆事情等着我去做,按理我现在应该休息了,可是我却按捺不住心中这份激动来写下这篇读后感。
正式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我就想通过哪个人介绍、哪段视频或者说哪本书阅读来了解弋阳教育这几年发展以此来帮助自己确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一再耽搁。
半个月前在教育交流传播群里得知方华老师出版了《做有温度教育》一书,我当即在群里回复了一句“一定要拜读!”很庆幸,同在群里我校校长看到了我发这条信息,在他帮助下周五我拿到了这本书。
正逢周末,我用了两天时间一气呵成将这本书看了两遍,阅读第一遍时候,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很多,可是,你具体问我收获了些什么,我也说不清,于是,我开始了第二遍阅读。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
这些文章有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角度,有是从一个教师角度,还有是介于两者之间。
《做有温度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吸引了。
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问题。
韩愈说“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引路人”。
“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学生到底要是怎样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做有温度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不由为方华老师观点鼓掌。
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本书也提出了大量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
我从未见过方老师本人,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有大量实践、阅读、思考、写作经验。
一个人格局决定一个人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独特见解。
下面我来具体谈谈做为一个新教师阅读本书后感触:一、帮助我解决了许多问题和困惑。
上岗后,无论是做为一个班主任还是做为一个语文老师,我都遇到了许多问题,可以说大部分问题在校长和其他老师帮助下我都陆续解决了,但是还有些问题没有得到恰好答案,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好解答。
同时,本书也把我教育工作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想法更直接呈现在了我眼前,让我豁然开朗。
二、它是我现阶段教育事业指路明灯。
做为一个新教师,我在摸索中慢慢前行,《我教育观:三“风”一体》一文让我对弋阳教育反展形态有了更深了解,让我确立了做为一个新老师该努力方向,而《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一年教学工作,虽已而立之年由于业务不熟却多有浮躁,阅读本文让我明白我需要静下心来给学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让底线成为教育起点》让我深入明白了教育价值同时也让我懂得了教师该具有何种职业操守。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孩子会打洞”教师职业操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培养出什么类型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应给学生一个美丽期待》方老师用自己真实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育中错误,对于“成功”一词定位错误,犯错不可怕,可怕是犯过错一而再重复。
我们应该在不断改正错教育观念和行为中实现一个教师成长,教育者做为一定程度“公众人物”更应该注意自己一言一行,我们应该用最正确客观言行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三观”。
三、纠正了我一些错误观念。
原来我认为家校合作是做给社会看成分更多,葛溪乡小学多次成功组织了家校合作活动,如“冬日‘三送'进百村”“百名教师齐携手,共创家校一家亲”、“集体家访”等活动,由于自己认识不到位,这些活动大都积极却被动参与其中,从未对其主动参与和思考活动意义,现在通过《“独行侠”做不好教育》这篇文章我了解了它存在意义,更明白了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所应该扮演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方式减轻老师平时在工作中学生带来烦恼和心累,辛苦一阵子,轻松每一天。
四、看到了一个乡村教师事业希望。
做为乡村教师中一员《做有温度乡村教育》这章节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局局长对乡村教师关注,看到了一个教育局局长想尽各种办法来对乡村教育政策扶持。
《乡村教育薄弱是因为没有获得应有待遇》一文将乡村教育存在问题透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解决策略,()这些都让我这个乡村教师看到了事业希望。
做为一个新教师我对于书中一些词句还无法深刻理解,但我想通过今后工作,我定能从中领悟出它们意思。
因为我知道,没有学不会知识,只有不用心学人。
我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用一辈子时间用心做一件事情必能成功!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体现。
教育是培养生命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吗?作为教师,最可贵是能够保持高尚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教育中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做有温度教育读后感(二)入职近三年,这学期我与这本《做有温度教育》结缘,刚拿到这本书我被“温度”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教育”?于是携着疑惑翻开了这本书……实话说我对“教育”二字理解不那么深刻,但是读完此书让我领悟到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温度事业,教师有温度,学生才会有温度。
在王兮老师《做有温度教育》中,王老师注重了成长环境温度、管理温度、课堂温度、德育温度、活动温度等等,在所有教育互动中均注重了一种人文关怀。
在书中我学习到了:(一)要想建设好班级,首要任务就是赢得家长信赖。
班主任老师重要职责就是成为沟通学校、家庭纽带,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我们可以搭建好家长委员会班子,唯才是用。
还可以将老师教育理念传达给父母,培训好父母,告诉父母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
更要搭建沟通平台,用温馨语言让沟通常态化。
这使我感受到:所谓教育,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人服务。
(二)让晨读课程熠熠生辉王老师研发了低段晨诵课程:望着天空眼睛;低段读写绘课程:与故事同行;中段晨诵课程:我听见思想振翅声音。
王老师正是用这样课程,让一双双眼睛飞出了窗外,让每天清晨一首小诗与孩子们纯真心融合在一起,孩子们读小诗,画小诗,写小诗,在诗意中栖居,在诗意生活中感悟语文魅力。
在我语文课堂上我也进行了绘本读写绘课程实践,在一段时间内,我发现孩子们识字量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有了小幅度提升,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本学期晨读课,我再次进行课程小开发,让宋词走近孩子们生活,希望能学着用王老师那样创新眼睛,去发现宋词与孩子们学习、生活中契合点,让宋词在孩子们平日生活中熠熠生辉。
读完此书我觉得做教师就做有温度教师,做教育就做有温度教育。
正如李镇西所说,大多数老师将教师作为一个谋生饭碗,更高尚、层次更深就是把这种职业当成了一种虔诚宗教信仰。
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个最虔诚信仰者。
(版面审核:研培中心-郝伟岐)朝花夕拾读书笔记800字(一)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只是些散琐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10篇文章。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
前边写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他把“我”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景仰。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教诲及对学生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君子。
《朝花夕拾》用平实语言,鲜活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解放”愿望。
虽然在鲁迅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那份天真灿漫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自然画。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事情。
幼年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艳丽和芬芳,但夕阳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800字(二)本应该快乐美丽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
有人说柔软舌头是最伤人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吧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
前边写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他把“我”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景仰。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教诲及对学生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笔墨,那便是鲁迅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人。
因为社会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习俗,像在新年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隐鼠。
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
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妇女形象。
然而,鲁迅对她印象远不止这些。
她有可爱一面。
“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