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辨析

高中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辨析

高中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辨析特殊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

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6)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3.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子顺序而言的,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译为:“等到不相信他的时候”。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它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③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④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宾语放在介词前:如: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2)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3)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①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1:“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例2:“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1:“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例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例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例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渺渺兮予怀。

4.被动句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即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例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例2:(《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例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借助某些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用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的句子有以下几种:①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例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例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例3:“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②用“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与张仪。

”(《史记•楚世家》)例3:“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例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前一个“于”表示被动)(《师说》)例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例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④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例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例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2.表示反问(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3.表设问(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