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路基路面基础
概述
1.5 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一.土的生成
地球表面30~80km厚的范围是地壳,地壳中原来 整体坚硬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形成 固体矿物、水和气体的集合体称为土。 不同的风化作用,形成不同性质的土 风化作用有三种: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概述
1.物理风化 岩石受风、霜、雨、雪的侵蚀,温度、湿度变化,不 均匀膨胀与收缩,使岩石产生裂缝,崩解为碎块,这 种风化作用,只改变颗粒大小与形状,不改变矿物成 分,称为物理风化。由物理风化生成的为粗颗粒土, 如碎石、卵石、砾石、砂土等,呈松散状态,总称无 粘性土。
概述
(二)土的构造 同一土层中,土颗粒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称为土的 构造。 1. 层状构造:土层由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粒径的土 组成层理,平原区的层理常为水平方向。 2. 分散构造:土层中土粒分布均匀,性质相近,如 砂、卵石层为分散构造。
概述
二.路面等级的划分
(一)高级路面:包括由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碎 石混合料、整齐块石、条石,预制水泥混凝土联锁块 等面层所组成的路面。 特点:结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适应较大的交通量、 平整无尘,能保证高速行车。 适用: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及城市快速路,主干 路和次干路。
概述
(二)次高级路面:沥青贯入式,热拌沥青碎石混合 料、乳化沥青碎(砾)石混合料、沥青碎(砾)石表 面处治和半整齐块石等面层所组成的路面。 特点:强度稍差,使用寿命略短,适应交通量小些, 行车速度较低。 适用:二、三级公路及城市次干路,支路和街坊道路。
概述
组成面层的面料: (1)水泥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 较繁重的车辆荷载作用。 (2)沥青混合料:以碎石为集料,沥青作结合料, 分上下两层铺筑,上层采用较细的集料,沥青量较多, 混合料密实而透水性小,下层则采用较粗集料,空隙 含量较多,沥青贯入碎石,用作面层时,应加封层, 这种面层属次高级路面。
概述
(二)路堑:全部由地面开挖出的路基 分全路堑、半路堑(台口式)、半山洞
概述
(三)半填半挖 横断面上部分为挖方,下部分为填方的路基。 通常出现在地面横坡较陡处。
概述
二.路面结构:面层、基层、垫层
(一)面层 直接承受自然影响和行车作用的层次。也可分面层上、 下层或面层上、中、下层。 承受行车荷载较大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冲击力作用, 受到降水的侵蚀和温度变化的影响,应具有较高的结 构强度、抗变形能力,耐磨、透水性好,表面良好的 平整度和粗糙度以抗滑。
概述
(二)按路面力学特性分类
♣ 柔性路面:主要包括用各种基层(水泥混凝土除外) 和各类沥青面层,碎(砾)石面层、块料面层所组成 的路面结构。 在荷载作用下所产生弯沉变形较大,路面结构本身抗 弯拉强度较低,车轮荷载通过各种结构层向下传递到 土基,使土基受到较大的单位压力。土基的强度,刚 度和稳定性对路面结构整体强度有较大影响。
概述
★ 各种碎砾石混合料或天然砾石。 ★ 片石、块石或圆石。
概述
(三)垫层:介于基层和土基之间的层次
作用:改善土基的温度和湿度状况,保证面层和
基层的强度稳定性和抗冻胀能力。扩散由基层传来 的荷载应力,减少土基所产生的变形,季节性冰冻 地区和土基水温状况不良时设置。
概述
材料:强度要求不一定高,其水稳性要好。
概述
一级区划:全国范围,地理气候条件 北部多年冻土区 东部湿润季冻区 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 东南湿热区 西南潮暖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概述
概述
二级区划: 在一级区划内,根据地貌类型,水湿状态及道路自 然病害等因素,划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 三级区划: 在二级区划内进一步区划而得,结合当地具体条件 划分。
路面直接承受行车荷载的作用
作用:能够担负汽车的荷载而不破坏;其次保证道路 全天候安全通车,保证车辆有一定的行驶速度。
基本要求:
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平整度
抗滑性
少尘
耐久性
噪声低
概述
1.2 路基和路面结构的组成和层次划分
一.路基:路堤、路堑、半填半挖
路基主要由土、石材料在原地面上修筑(堆填或开挖) 而成,结构简单。 典型的路基横断面:路堤、路堑、半填半挖。它们由 路基的边坡,路肩(人行道),车行道,分隔带以及 支档和排水构造物等组成。
松散颗粒材料(透水性垫层):如砂、砾石、炉渣、 片石、锥形块石等。 整体性材料(稳定类垫层):水泥、石灰稳定土。
概述
(四)土基:路基顶部的土层,路面的基础 承受由路面传递下来的车轮荷载及路面的自重,原状 土的路堑(挖方)或拢动土填筑的路堤(填方)。 路堤材料应水稳性好,压缩性小,便于施工压实。可 用运距较短的土、石材料,或将路基顶面下一定深度 内的土层压实至规定的要求。
概述
磨耗层、保护层、联结层为附属层次,养护措施。 下面层次比上一层次每侧至少宽出0.25cm,路面外侧 至路基边缘之间应用土培填形成路肩,从横向支承路 面,供临时停车、堆放养路材料、行人行走。在路肩 靠近车行道的某一宽度范围内,加铺一定强度的路面 结构层形成硬路肩,以承受偶然的车轮荷载。
概述
概述
概述
(二)路堑:全部由地面开挖出的路基 分全路堑、半路堑(台口式)、半山洞 挖方边坡可视高度和岩土层情况设置成直线或折线。挖方 边坡的坡脚处设置边沟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的地表径 流。路堑的上方应设置成截水沟以拦截和排除流向路基的 地表径流。挖方弃土可堆在路堑下方。边坡坡面易风化或 有碎落物时,在坡脚处设置0.5~1.0m的碎落平台,坡面 可采用防护措施。
概述
1.4 道路的自然区划
一.道路自然区划的缘由
各种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差别很 大,对道路构筑物产生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危害也 是各不相同的。 例如:季节性冰冻的地区的道路病害主要是冻胀与 翻浆。
概述
二.公路自然区划
按地理地貌及气候的差异性,道路工程特征的相似性, 地表气候区域分异性及自然气候要素的基本原则进行 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位于面层之下,路面结构中的承重部分,承受由面层传来 的车轮荷载垂直压力,并把它向下面层次扩散分布的层次。 应具有足够的抗压强度和扩散应力的能力,应有平整的路 面,保证面层的厚度均匀,与面层结合良好,以提高路面 结构整体强度,避免面层沿基层滑移推挤,以及具有足够 的水稳性。
概述
修筑基层用的材料有:
★ 各种结合料(如石灰,水泥或沥青等)稳定性碎(砾) 石混合料。 ★ 各种工业废渣混合物:如化铁炉溶渣(水淬渣),煤 渣或粉煤灰等石灰(石灰类渣)组成的混合料(二渣) 或外掺碎石或土的混合料(三渣或二灰土)
一.对路基的基本要求 路基是道路的基本结构物,一方面要保证汽车行驶 的通畅与安全,另一方面要支持路面承受行车荷载 的作用。 提出两项基本要求: ♣ 路基结构物的整体必须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 直接位于路面下的那部分路基(有时称作土基), 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抗变形能力(刚度)和水温 稳定性
概述
二.对路面的基本要求
概述
(三)中级路面:水结、泥结和级配碎(砾)石,礓石 (一种不透水的矿石,块状或颗粒状)、碎砖和不整齐 块石等面层组成的路面。 特点:强度低,使用期限短,平整度差,易扬尘,仅适 应较小的交通量,行车速度低,需要经常维修或补充材 料,造价低,养护工作量大,运输成本较高。 适用:三、四级公路。
概述
(四)低级路面:各种粒料或当地材料改善的土所 筑成的路面:炉渣土,砾石土,砂砾土等。 特点:强度低,水稳性和平整度都差,易扬尘,低 速行车,适应交通量小,雨季不能通车,造价低, 要求经常养护修理,运输成本很高。 适用:四级公路。
概述
(五)磨耗层:耐磨性差的砂石路面设置砂砾石, 石屑等坚硬的细粒料与粘土拌和后铺成(2-3cm) 作用:改善行车条件,延长使用寿命 (六)保护层:粗砂或砂土混合料铺成(≤1cm)
概述
(七)防滑磨耗层: 沥青路面铺设沥青砂,沥青石屑(2-3cm) (八)联结层: 高等级路面,在基层或面层之间铺设沥青混合料 作用:防止面层沿基层表面滑移,或防止基层裂缝直接 影响面层开裂等结构性能的要求。
概述
♣ 刚性路面:水泥混凝土作面层或基层的路面结构 水泥混凝土的强度,特别是抗弯拉(抗折)强度,比 其他各种路面材料高得多。弹性模量也较其他各种路 面材料大得多,呈现较大的刚性。
注:用水泥、石灰等无机结合料处治的碎(砾)石及含有水硬性结合料 的工业废渣修筑的基层,在前期具有柔性路面的力学性质,后期:刚性 结构层,板体性增强,最终抗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较刚性结构层低称为 半刚性路面。
概述
(3)碎(砾)石混合料:以土作为结合料的各种 碎石或(砾石)混合料,如泥结碎石和级配砾石等, 其顶面宜设置成为沙土磨耗层和松散保护层,这类面 层只能承受中等和轻交通,属于中级和低级路面。 (4)水泥混凝土嵌锁式块料:整齐或半整齐块石, 这类面层能承受较重的荷载,但平整度较差。
概述
(二)基层
1.3 路面分类与分级 一.路面分类
根据前面所述,路面是用各种材料按不同配置方 法和施工方法修筑而成,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可 作不同的分类。
概述
(一)按材料和施工方法分类(五大类)
★ 碎(砾)石类:用碎(砾石)按嵌挤原理或最佳 级配原理配料铺压而成的路面,一般用作面层、基 层。 ★ 结合料稳定类:掺加各种结合料,使各种土、碎 (砾)石混合料或工业废渣的工程性质改善,成为 具有较高强度和稳定性的材料,经铺压而成的路面, 用作基层、垫层。
概述
★ 沥青类:在矿质材料中,以各种方式掺入沥青材料 修筑而成的路面,可作面层、基层。 ★ 水泥混凝土类:以水泥与水合成水泥浆为结合料, 碎(砾)石为骨料,砂为填充料,经拌和,摊铺,震 捣和养生而成的路面,可作面层、基层。 ★ 块料类:用整齐、半整齐块石或预制水泥混凝土块 铺砌,并用砂嵌缝后碾压而成的路面,用作面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