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有感
一、通读全册——实践下的经典新教育理论
刚到吴小就听校长介绍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第一次青年教师开会,详细记录的也是大家学习叶澜教授三篇文章后的体会;在此教学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从开始的懵懂、专家引领、到实践体验也一直围绕着“新基础教育”,但所有的理论学习在如今看来都是那么的零碎而肤浅,因为在我通读了整本书之后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遗憾。
一本书,要谈的方面真的很多,要表达的感受也异常的丰富,心中有似一泻千里的冲动。
但为了防止本人的一大毛病“漫无边际”,暂且结晶为一语——它是“实践下的经典新教育理论”。
之所以“经典”是作者就连提纲的形成过程也是一系列的选择、取舍、提炼、建构的过程,使作者要阐述的问题不断清晰化和系统化;之所以称“新教育理论”是通篇作者在阐明自己观点与立场的时候都列举对比了古今中外各大派系教育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性,并紧密结合当今中国学校教育实际;之所以讲“实践下的”是我深感这本书虽然是理论书,但我读来一点也没有想抛弃的感觉,没有如同嚼蜡的感觉,没有读政府文件一样或听新闻报道一样的感觉,因为它来源于五十多所初中、小学自1999年秋天开始持续五年的发展研究。
正如叶澜教授自己所言,“新基础教育”这个生命体由“儿童”成长为“少年”。
所以它是活的理论,怎么能不让我欣喜若狂呢
二、细读第九章——课堂教学改革
1、立足点与着手点——站在更高的山峰全面深入地分析教育转型性变革,从最
日常、最为基础性的日常教育实践着手研究。
叶澜教授在对于当代“非学校教育”思潮对课堂教学地位的多重否定中不但很理性揭示了,学校教育改革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已是现实的要求;同时,也客观地指出,对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构想,即使在当今发达国家都尚未成为趋势清晰的走向,更不是现实,对于今日的中国来说则更为遥远。
这样的务实精神实在让我钦佩,教育理论只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从当下的时代要求与实际需求出发才具有生命力,不是吗
另外,叶教授对于各种相关变革构想的思辩更显示了他具有唯物辩证的哲学精神。
书中有一段是,废除学校、削弱教学、强调个别化学习和非学科的与生产、生活相一致的内容,不仅在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的理解变革的简单化倾向,与现实生活和事物从不同方面存在着复杂关系的事实不相一致,而且并未对人在儿童时期的成长特殊性问题足够的研究,故难以且不宜成为当今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依据。
自然而然对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基础性地位进行了有力地再确认,它是建立在历史的教训、现实的需求、国际的比较和变革的可能等认识的基础上,是立足于教育变革的需要与可能统一意义上的在认识。
至此,真感谢教授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毫不迟疑地实践“新基础”教育理论,当我再次踏入课堂一定会站在更广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2、关注中心与目标——关注师生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积极改革课堂教学,实
现师生在校生存方式的变化,才能实现新人的培养。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是一切教育活动不可忽视的起点——突显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价值的实现;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构成——实现新的价值观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
有些话我甚至希望可以背诵,与您一起重温:
个体生命价值——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于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教师的生命价值——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本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起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激活书本知识,教书育人——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与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
“新基础教育”对教师准备教学的新要求是,实现书本与三个方面的沟通:即书本知
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
教师在寻找这三方面联系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认识领域,并把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由“教书”为本转换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十分关键的一步。
以上的三段经典论述犹如醍醐灌顶,让我明白了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在不为过——当然要做到做好实非易事!
三、让梦想插上坚实的翅膀,实现我教育的理想!
我喜爱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我惊喜地发现教育与经济实在是紧密联系的。
特别是有关“资源生成”、“教学时间配置”、“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等等,都让我想起大学时最得意的最喜欢的课程《西方经济学》,当时的老师是我们管院的何书俭教授。
他的一句话直到现在都是我实践的方向——管理就是研究人的行为。
其实经济、教育何尝不是呢虽然我没有象同专业的其他同学一样在管理或经营一个公司,赚年薪多少多少万,但我却在管理一个一个充满希望的班级,天天让我体会自身的价值、体验生命的意义。
做了三年的老师一点也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好混日子、简单的、大材小用的活,相反,它充满了挑战、机遇与生命活力。
之所以热爱是因为我是那么挚着地付出,之所以更加热爱是因为这本启人心智的书——《“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其实我仓促地写下心得是因为看了第九章就晓得会重翻好几遍的,生怕自己漫无边际的毛病又犯,所以有一点感受就记录下来,也好将来再有读后感记下来,可以前后比较,相信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与感动。
梦想插上坚实的翅膀,一定会离目标会越来越近,理想的实现也就不是梦了吧这本好书就好比是我打造坚实翅膀的好材料。
再次感谢推荐好材料的校长,我们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20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