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之品之想象之——古诗《乡村四月》课堂实录及反思下冶一小高杰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
所用班级:黄小四年级。
总课时:三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熟练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叙说诗歌的意象。
反思:《古诗词三首》我参考教参设置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乡村四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感悟、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以往诗歌学习的经验和本节课的再次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学习诗歌的经验。
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经验来学习第二首诗歌。
第三课时学习第三首诗歌并复习三首古诗词。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学习能力,但仍然需要加强培养和训练,所以本节课我从小处着笔,就围绕语文学习基本的“读、品、谈”三个教学目标来设置,“读”的终极目标是读出感情和背会,“品”的终极目标是学习作者精练的语言,能深切体会作者翁卷表达的思想感情,“谈”的终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和表达能力。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走进单元提示。
1、同学们,单元提示里有几句话非常优美,谁能读一下?2、学生1站起来朗读。
3、恭喜你,这位中学找的非常正确,但是读得有点欠缺,谁能站起来再读一下。
(让学生先自己试读,学生2站起来朗读,读得比第一个好许多)4、教师范读前半句让学生自然补读后半句,给学生示范引领的作用,然后教师让学生齐读,最后教师让学生背诵,挑学生起来背诵。
5、挑一位学生读单元的学习要求。
反思:因为这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学生需要了解单元的提示和要求。
而单元提示前三句话描写农村环境的实在美极了,所以三句话不惜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去积累,语文朗读的指导和积累我感觉应无处不在,又因为本节课学习一首诗歌,任务相对较轻,所以花费了一部分时间去学习单元提示,一方面积累了,另一方面也了解了单元提示,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时间耽误我认为是值得的。
二、导入本课,撷取题目信息。
1、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农村题材的诗歌《乡村四月》(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工整的写出课题,教师巡视查看同学们的书写并指导要工整。
)2、同学们从题目知道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学生1回答:我知道了本首诗歌讲述的是乡村四月的风景学生2回答:我知道了这首诗歌讲述的是季节是四月学生3回答:乡村四月是什么样的?3、同学们,我们从题目知道了很多信息,并产生了很多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乡村四月,看看乡村四月是怎么样的?反思:语文是教学细微的工作,让学生自己写题目一方面想培养学生工整书写的习惯,另一方面想让学生加深对题目的记忆。
接着我本着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来进行的,就课堂效果来看是比较良好的,但学习诗歌题目能不能这样进行值得商榷。
另外这首七言绝句应该给学生简单讲述一下,这方面当时考虑到了,但讲课的时候没有讲到。
三、同学们,你们从幼儿园学习到现在一定学习了很多诗歌,那么根据以往的经验,你是怎么学习诗歌?或者学习诗歌需要学习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谈谈。
学生1、2谈:应该知道诗句的意思就是会翻译。
学生3谈:会背,记住里面的好词语反思:这一过程是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去总结以往经验并发言,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应该再总结一下,比如应该学习诗歌的停顿,学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等,这一点教师补充不到位。
四、初读,解决生字词1、同学们我们学习语文、学习诗歌最先应该去读,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看那些生字词需要解决、记忆。
2、学生散读(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解决情况)3、同学们有哪些生字词需要解决和记忆?学生回答“了”和“少”是多音字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说出课本要求的两个“蚕”和“桑”,学生简单记忆反思:这一块处理不够好,备课不够深入,对学生说的两个多音字自己备课的时候就没有发现,讲述不够清晰,本首诗歌简单,生字词的解决是个容易的问题,花费的时间有点多。
五、再读,画好停顿。
1、同学们学习一首诗歌,一定要注意停顿,同学们能不能画出本首诗歌的停顿?2、学生自由读,然后根据自己的读画出停顿。
3、学生1站起来读4、学生2站起来读5、教师提示下一位学生站起来读后说出哪里画停顿。
6、学生3站起来读,读后指出停顿的位置。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7、同学们画的非常正确,能不能根据停顿自己再读读?8、学生自由读,然后师生一起读。
反思:诗歌朗读停顿的划分我感觉非常重要,但是本首诗歌非常简单,可以很快完成,当时让学生反复读的原因是让学生体会,可是上完课后感觉划分停顿的时间过长。
六、品读,理解诗歌含义,体会作者感情。
1、教师:同学们,这首诗我们读过了,下面我们应该干什么?2、学生1答理解意思3、学生2答背诵本诗4、教师:我们先来干什么?(学生大多数答理解意思)。
那下面我们来理解意思。
我先教还是大家先学呢?(学生答先学)。
教师让学生先学,对照课下注释翻译,不懂的问老师或者同学。
5、学生自主翻译,不懂的合作探究或者问老师。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的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发现共性的问题以便等一会精讲)反思: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是我教授时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引导学生自己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尊重学生的建议,原本我想先让学生背诵,谁知道学生回答先翻译于是我就给学生自主翻译的时间,临时调整了课堂的结构,把记忆的时间放到最后,这节课结束发现这种调整是正确的,学生在充分地读和理解之后到最后自然就会背了。
6、教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翻译一下。
学生1翻译第一句话:山里全是草和树木教师补充:草和树木怎么样呢?哪一个字写出来了?(学生答“绿”字),学生2翻译:满山遍野都是绿色的。
“绿”的怎么样呢?(学生答“遍”)。
教师讲述:“绿”看出了山野的一片绿色,“遍”字看出了到处都是。
还有“白满川”呢?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齐答:“白满川”是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很白。
教师:翻译第一句话“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满目苍白。
反思:第一句的翻译有一定难度,可是学生回答的欠缺超出了我的想象,第一个学生只解释出了“山原”,后面的几个补充都没有完整,这时候我及时的引导了学生分析了“绿”和“遍”字,讲述了“白满川”,学生在分析中理解了诗句的含义。
不够的是引导分析的仍然不到位,比如“绿”和“白”是颜色,作者是从颜色上写乡村四月的风景,这句话还是从远景和整体的角度写出了江南水乡的晴天美景。
“白满川”是梯田,就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特征,这些是备课的欠缺。
7、学生翻译第二句话:杜鹃在雨里歌唱教师:注意文中杜鹃在什么样的雨里歌唱呢?学生答:细雨蒙蒙里。
教师:哪里看出细雨蒙蒙呢?学生答:雨如烟。
教师:这里把雨打了一个?(学生答打比方),像烟雾一样,非常轻盈。
反思:第二句引导学生翻译,虽然讲述出了“雨如烟”,但是感觉讲述的不到位,这一句是讲述雨天江南乡村的景色,“烟”字写出了雨的轻盈,稀薄,充满诗意和浪漫。
如果讲完让学生就读这三个字,在反复读几遍,效果一定会更好。
8、学生翻译第三句:农村的四月很少人不干活。
教师:这里的“闲人少”什么意思?学生答:没事干的人少。
教师:这说明乡村四月人们都在忙着干什么呀?(学生答干农活)反思:无效提问是我平时教学的一大问题,比如教师提问学生:这说明乡村四月的人们都在干什么呀?这就是无效的提问,答案显而易见,极其容易还提问干什么。
9、学生翻译第四句:刚完成蚕桑的事情,又忙着插秧。
教师:哪个字看出“刚”和“忙”?(学生答“才了”和“又”)教师:蚕桑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蚕桑”指采桑养蚕,指农活)反思:对“才”和“又”的分析比较好,如果能让学生用“才。
又。
”学写一句话会更精彩,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
后两句应该给学生讲述这是作者镜头的转移,逐渐由整体景色转向局部农民的劳动场面,写出了农民的辛勤的辛苦。
10、教师:刚才我们把四句理解了,下面同学们根据理解把这四句再读一遍。
学生自由读。
教师范读学生的错误读法,指导学生再读。
学生再自由散读,理解着诗句的意思读。
教师挑学生1读(学生读得不太好)教师引导学生再体会诗句的意思。
教师挑学生2读。
(教师评价“读得很有韵味”)教师挑学生3读。
(教师评价读的有进步,但是还是不太到位)学生再自由读。
分四组比赛读:第一组和第二组比赛读,第三组和第四组比赛读。
(读完让学生评价哪一组好?为什么?)学生1评价:第一组可有韵味了。
学生2评价:第三组有感情。
学生3评价:停顿的非常到位。
教师让学生再齐读。
教师:老师这时候也忍不住想读一遍。
(教师读)反思:这种反复训练学生朗读的做法是我语文教学一直的习惯,我始终认为语文离不开读,没有读就没有语文,诗歌教学更是离不开读,读胜过许多不休的讲解,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自发的去品味、理解、感受,在教师不断地引导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赏析能力。
这一环节通过自由读、挑学生读、比赛读真正把读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学生评价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由肤浅了解逐步转向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这一环节的时间花费虽然很多,但是很值得。
七、想象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反复地对诗歌进行了朗读,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简单思考学生1回答:我仿佛看到了四月的人非常的忙学生2回答:我仿佛看到了满山遍野都是绿色的。
学生3回答:我仿佛看到了杜鹃在蒙蒙细雨中啼叫。
学生4回答:我仿佛看到了前两句农村优美的景色,后面农民们辛勤的劳作。
(教师讲述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写人)反思:让学生在充分的读后自己联想和想象,用“我仿佛看到了。
”回答,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一环节设计很好,效果也很明显。
问题的追问是课堂提问的重要方面,学生在回答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时,教师没有追问下去,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说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学生1回答后,教师可以追问:你仿佛看到了农民们怎么忙碌呢?请你形容一下。
学生2回答后,教师可以追问:你能描写一下漫山遍野绿的景色么?等等。
八、品味欣赏语言教师:你欣赏诗歌中的哪些地方?字、词、短语都可以。
学生1欣赏“雨如烟”写出了朦胧的感觉。
学生2欣赏并说出理由反思:本环节的设计原本想让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的魅力、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但是上完课后感觉此环节完成较差,究其原因一是引导讲述不到位,二是在翻译的时候很多字词已经讲述理解,学生回答的时候还是围绕原来讲述的来回答。
这里教师可以补充诗歌的对仗用法,景中含情的写法等等。
九、背诵诗歌教师:同学们学完了本诗能把诗歌背诵下来么?学生1背诵(不太熟练)教师给学生不到一分钟背诵。
挑学生2背诵挑学生3背诵反思:学生背诵诗歌是在反复的朗读、体会之后进行的,大多数学生在背诵之前已经基本会背诵,这一点说明前面的朗读品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诗歌的背诵积累是必需的,所以又放了一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