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雾霾问题分析负面事件的舆论引导

以雾霾问题分析负面事件的舆论引导

附:有关雾霾问题、负面事件以及舆论引导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媒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负面事件备受群众关注,舆论引导的正确与否关乎社会能否稳定。

而雾霾作为一个负面事件,同时由于它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影响力,做好正确恰当的舆论引导就更为必要。

阅读了一些学者的文献之后,发现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的研究:一、雾霾研究的必要性二、负面事件的概念以及报道时会产生的影响三、报纸媒体在对负面事件进行舆论引导时存在的问题四、如何对负面事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关键字:雾霾负面事件舆论引导正文:一、从人文社科视角看雾霾问题雾霾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作为环境问题与政治、经济、社会具有交叉性。

通过对于雾霾问题的搜索,可以发现1.成因具有复杂性从雾霾的成分入手,学者陈曦、杜鹏、关清、冯旭、徐东群、林少彬在《ICP ‐MS 和ICP‐AES 用于北京雾霾天气PM2.5来源解析研究》中交代了雾霾有了6个主要污染源类型,分别为“工业粉尘与人为活动污染源”、“生物质燃烧和建筑尘污染源”、“土壤及风沙扬尘源”、“化石燃料污染源”、“电子废弃物污染源”和“区域性迁移污染源”。

从雾霾的形成机理入手,学者童玉芬、王莹莹在《中国城市人口与雾霾相互作用机制路径分析》指出“雾霾形成既有人为因素,又有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在人为因素中她们指出“城市人口变化对雾霾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影响具有多样性学者唐远清在《外媒对北京雾霾报道的负面基调引发的反思》一文中提到雾霾的影响力对于政府和百姓生活上是很大的。

学者宋烨、张恒艳、岳喜同、林立、马善晶在《雾霾天气对妊娠妇女心理健康影响》上指出雾霾天气期间有120例存有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56.9%。

学者陈曦、杜鹏、关清、冯旭、徐东群、林少彬在《ICP‐MS 和ICP‐AES 用于北京雾霾天气PM2.5来源解析研究》中说PM2.5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能够对人的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损害,危害人群健康。

3.舆论关注程度高学者姜丙毅,庞雨晴在《雾霾治理的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后,环境问题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

学者阴卫芝,唐远清在《外媒对北京雾霾报道的负面基调引发的反思》中指出外媒在报道北京雾霾时的讥讽态度、偏激言辞和“妖魔化”倾向,同时第三世界国家对于中国的雾霾也有报道。

二、负面事件的概念以及负面事件报道的社会影响当前随着媒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负面事件逐渐成为了报纸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对负面事件的报道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明确负面事件的概念和了解报道时会带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负面事件的概念学者丁柏栓在《负面新闻及相关概念辨析》中指出负面事件是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一般说来,犯罪、性、丑闻、性攻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一类事件。

(二)对负面事件报道会产生的影响首先,在正面影响方面,学者做出了一些论述。

1.满足知情权,扩大认知学者李云丽在《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探析负面新闻报道》中指出负面事件再现痛苦和灾难,暴露阴暗面,揭示社会生活的矛盾和问题,使人们扩大了视野、深化了认识,增强了使命感和危机感。

学者高翔在《“负面报道"如何走出困境寻求前景》文中指出媒体对负面事件的报道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和受众本位的需要。

学者刘兴华在《关于新闻负面报道探析》中指出负面报道是对受众了解社会的知情权的满足,客观上也使受众行使表达权、交流权等各项权利。

2.监督促进学者李云丽指出负面新闻事件通过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对丑恶现象的暴露和鞭挞,起到对权力组织、社会团体、各种社会成员的监督作用。

学者高翔在《“负面报道"如何走出困境寻求前景》文中指出负面报道在发挥舆论监督方面的“战斗性”无疑是最为显著的。

3.警惕告诫学者刘芳在《从受众心理解读负面新闻“集群效应"对女大学生的影响》文中指出此类负面事件经过透明化的报道,虽然对受众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学者李云丽指出负面新闻触目惊心的事实,往往能使人警惕,引人反思,同时给人以某种告诫。

学者高翔指出将正确的立场、观点、倾向.寓于负面事件之中,使受众受到启发和教育。

其次,在负面影响方面,学者们也有一些论述。

1.造成心理恐慌学者李云丽在《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探析负面新闻报道》中指出负面事件会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定的恐惧、慌乱和不安。

学者刘芳在《从受众心理解读负面新闻“集群效应"对女大学生的影响》文中指出负面事件的破坏功能致使女大学生产生恐惧社会的心理。

2.影响社会稳定学者李云丽指出惊人的“坏消息”所引起的关注度和起到的坏作用,往往大大超过了正面消息的报道,造成某些动荡和不安,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学者廖怎域在《论负面新闻的适度传播》文中指出负面事件的报道易引发不满情绪,激化社会矛盾。

受众通过负面新闻报道,看到社会的不安全因素,容易对周遭环境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3.使道德错位学者金阳在《“微”时代下负面新闻引发的“危”机研究》文中指出负面事件的发生容易导致其价值观的迷茫、悲观,甚至陷入颓废堕落的人生状态。

学者李云丽在《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探析负面新闻报道》中指出负面事件中所传播的是非颠倒、权钱交易、色胆包天、横行霸道等人物和现象,对一些人的道德观念可能起到腐蚀、损害等作用,改变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

学者廖怎域还指出负面事件的错误报道易导致道德主义泛化,消解社会理性。

三、负面事件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都分析过目前中国对负面新闻舆论引导时所出现的问题,主要从政府的舆论引导机制建设不完善,传统媒体的引导误区,新闻工作者思维的缺陷和社会大环境的阻碍等方面探讨了目前舆论应道所存在的问题1.舆论引导机制建设不完善学者吕美琛在《建立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探析》中就政府内部机制进行分析指出在新媒体时代许多地方政府观念落后,仍是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尽量“少报道”或“不报道”。

学者胡凯在《地方政府负面新闻管理中的困境及路径探析》中补充政府在处理负面问题时还存在“关键时刻失声,应对缓慢”、“媒介素养不高,应对能力不足,舆论驾驭能力欠缺”等问题。

2.传统媒体的引导误区①媒体忽视把体基调的把握。

阴卫芝,唐远清在《外媒对北京雾霾报道的负面基调引发的反思》中提及外媒对雾霾的报道特点与原因探究,指出“国内媒体报道过度给外媒‘受之以柄’”。

大规模,长时间的报道以及报道内容忧多于喜给外媒不好的印象,同时也造成民众的恐慌。

②刻板印象引导学者张艳秋和丁颖(2011)在《社会道德负面新闻谨防造成刻板印象》一文中指出社会道德负面事件的报道中往往衍生出“失职的‘在场’”现象,产生道德宣判,丧失客观性的问题。

3.思维缺陷学者绥棱在《关于负面报道探索》中分析了负面报道中存在的思维缺陷,从新闻工作者的思维层面探讨了目前负面新闻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绥棱指出负面报道存在绝对化倾向,否定性倾向,感官化倾向,在这些倾向的引导下,新闻工作者往往会迷失原则误入歧途。

4.时代背景下的困境新媒体时代,在舆论传播革命的背景下负面新闻传播的更广更快,对负面新闻的把握就更加困难。

舆论传播的变革影响范围极广,学者冯宏良在《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革命与舆论引导的困境》中指出在变革背景下西方价值观输出,文化渗透严重;利益分化与思想多元化的舆论影响变强;非理性思维萌生,舆论情绪化;政治信任弱化和网络谣言传播使舆论引导效果弱化;媒体的功利趋向是舆论引导效果降低。

这些对中国媒体的正向舆论引导有极大的杀伤力。

四、如何对负面事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当前学术界对于如何做好负面事件舆论引导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政府1.注重事实,鼓励公开信息陈霄雪在《负面新闻舆论引导思考》一文中指出当突发负面事件发生时,政府应采取主动积极的方式引导舆论、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鼓励媒体真实全面地对负面信息进行报道。

2.适度下放新闻发布审批权吕美琛在《建立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探析》一文中指出在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媒体机构的职责和义务的同时,对群体性事件新闻发布审批权适度下放。

形成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对话机制,有效引导舆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二)媒体媒体作为负面报道的传者和把关人,更应做好负面事件的舆论引导。

1.掌握负面事件报道的度负面事件中度的把握就是对于舆论引导中的力道、火候、尺度等的把握郑佳在《负面报道传播效果研究及负面效果应对策略》一文中指出是希望新闻工作者在进行负面报道的同时应当注意对负面新闻信息报道度的把握。

廖志坤在《论负面新闻的适度传播》一文中认为负面报道的传播要坚持适度原则,从宏观上来讲就是在报道时要顾全大局,坚持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从具体要求上来讲,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持取恰当的情感立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及控制报道数量、平衡报道。

曹劲松在《把握舆论引导的“度”》一文中从舆论引导的度的体现入手,提出了把握舆论引导中度的基本策略有:一是稳定人心,促进阶层共容。

二是凝聚价值共识。

三是实现法德共彰。

2.做好正确的角色认知为了更好地正面引导舆论,媒体人对自己角色要有正确的定位,要认识到自己是事实的采集者、加工者和传递者。

陈霄雪在《负面新闻舆论引导思考》指出大众媒体第一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第二要做好议程设置角色。

3.克服负面作用,挖掘正面作用我们知道负面事件不一定会产生负面效果,因此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去挖掘负面事件中的正面作用,产生正面影响,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刘兴华在《关于新闻负面报道探析》一文中建议:一要避免海量的负面信息的增强效应,要着力挖掘负面报道题材中的正向积极的因素,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是实现新闻效应和社会效应的正向引导。

吴丽娜在《谨防新闻“负面报道”中的负面效应》一文中在对负面报道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她认为应该提高舆论的引导能力,克服负面报道的负面作用,让其释放正面内涵。

4.避免报道的刻板印象张艳秋、丁颖在《社会道德负面新闻谨防造成刻板印象》一文中指出新闻报道不能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要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刻板印象有充分的认识,实事求是呈现新闻,正面引导负面新闻,并以此作为报道与否、如何报道那些可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负面事件的另一重要准则。

5.加入人文关怀,做到以人为本舆论引导负面事件产生正面效果,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突出人情写作的重要性,这样才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陈争在《论负面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一文中指出一要尊重老百姓的知情权,实事求是地报道负面新闻,二要体现人文关怀,挖掘负面新闻报道的正面效应。

宣柱锡在《多角度创新,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提升舆论引导效果要以人为本将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舆论引导的每个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