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成因的深层思考及应对策略摘要: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
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
关键词:雾霾;机理;治理;1.【机理及危害】雾霾,最近这个词出现在报纸、新闻里的频率越来越高。
第一眼看到“雾霾”一词,只注意到了“雾”而忽略了“霾”,查询资料才得知两者其实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这里,我不想深层次地探讨“雾”和“霾”的区别,仅仅谈谈我对雾霾这样一种存在的些许看法。
①霾的意思是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造成视觉程障碍的叫霾。
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第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
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细颗粒物(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
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
五大雾霾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 哮喘; 结膜炎;小儿佝偻病。
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
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
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香港天文台称烟霞。
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已用一年时间,开展了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初步研究发现:霾天气除了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入院率增高外,霾天气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些间接影响。
霾的出现会减弱紫外线的辐射,如经常发生霾,则会影响人体维生素D合成,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并使空气中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
2.【雾霾产生原因】雾霾已在各个地区出现,并且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一说到雾霾,想必大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被污染的空气,越来越差的人类的生存环境。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科技的进步,私家车变的越来越多,工厂一座座地矗立而起。
人口的增加,生态坏境的破坏,让我们所在的这片空间越发的不堪,但是这不堪的空间却成了雾霾的“美丽”家园,人类的生存空间又被压缩了,这使得我们连呼吸都不大敢了啊!中国人,现代中国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中国人,把拥有一辆车视为财富的象征,甚至会有人觉得,如果你家没有一辆车,你会很没面子。
当然,人们生活水平高了,有一辆车也无可厚非。
不过不管怎样,我们面临的事实是:车越来越多了!车多了,尾气多了,颗粒物多了。
颗粒雾越来越多,它成了霾,它成了雾,雾霾终究是降临到了人间!北京:主要是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上海:上海在海边,以前空气质量一直是极好的,从来不知道雾霾为何物,但是这几年随着外来人口的迅速导入和盲目建设,以及大量促进汽车产业,空气质量明显下降,上海是个弹丸之地,地图上看只是个小点,但是却聚集了3000多万人口,比偌大的澳大利亚的全国人口还要多一千多万,脑子正常的人都很清楚,在这样的城市,要有好的空气是做白日梦。
整个东部地区都是导入人口过多,为了满足这些人口的需要,就要建造房屋、就要开办企业、就要发电、就要制造商品、就要更多的汽车、更多的空调、就要烹饪、就要排放。
雾霾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是人类的自我排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多!解决了这个问题,99%的环境问题,就都解决了。
湖南:在湖南频发雾霾的本周,风速小、大气层结稳定,空气污染气象条件有利于大气污染物聚积,是造成雾霾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简单来说,便是整个大气循环系统已无法自然消除人为产生的颗粒物污染,而污染过程中还在不断排放和累积,越来越重。
“焚烧秸秆说”并非信口雌黄,焚烧秸秆一直被中国科学界视作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的元凶之一,但民众对此并不买账。
有人认为,焚烧秸秆几乎是一个贯穿农耕文明的行为,为何此前几十年可能相同的焚烧秸秆数并未造成如此大规模的雾霾天气呢,但这是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
3.【应对措施】从两点来阐述:(1)法律法规的角度(2)经济发展的角度我们在课上观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非常受震撼,看完了《穹顶之下》,内心翻腾不已。
脑袋里有很多关于雾霾的想法,我只把我的想法写出来。
我不懂政治,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出过国,不知道国外如何。
雾霾天,对我的学习生活都有影响,虽然这边的雾霾并不是那么的严重。
但是如果不早早关注提前治理谁会知道不久的将来不会呢,我希望的是能治疗好雾霾天,需要我做什么,我也想去尽一份力。
治病要找病因,治理雾霾也要分析雾霾的成因。
1956年英国出台了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
这一法案规定城镇使用无烟燃料,推广电和天然气,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等。
发达国家通过法律手段治理雾霾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雾霾的法律治理方面,②陈静静对雾霾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并借鉴国内外对雾霾等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等措施,从法律的角度提出防治雾霾的合理化建议。
国家应颁布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执法制度,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管理和监督;扩大环保法的宣传,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政府责任;加强城市卫生保洁工作;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加快油品升级速度,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③田红星研究认为治不胜治的雾霾,促使环境法实现由问题驱动型到预防回应型的转向。
问题驱动型环境法重视末端管制的命令控制性管理手段,仅限于在"反应性"或"善后型"的应对中运行环境法律保障规则,显然已不能充分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问题驱动型环境法需要进行反思与重构,实现向预防回应型环境法的转变。
治病要吃药,是药三分毒、治理雾霾肯定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我只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说,是谁污染的环境,是谁在环境部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就开工厂,这些都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是他们就应该让他们去负责人,但是我们也能读出环境部门对中国现状的无奈。
这也映射出另一个问题,治理雾霾的经济费用,首先,在有限的资源总量范围内,资源的利用只能是相互替代的,既然雾霾经济占用了社会资源,用于应对空气污染,那么,这部分资源也就无法再用于其他领域,从而形成了对其他产业的挤出。
就此而言,雾霾经济任何情况下的过度扩张,其结果都必然会对社会经济其他领域产生负面影响。
而要确保适度推进“雾霾经济”,市场仍然是值得信赖的依靠对象。
其次,市场对于雾霾经济的兴趣始于其逐利天性,严重的雾霾使得相关产业变得有利可图,进而吸引市场的兴趣,这是好事,但也正是从资本介入雾霾经济的那一刻开始,便注定了市场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增进效率。
从历史来看,无论哪个国家,要想真正克服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都离不开市场的手段。
一方面,通过市场,可以引入足够的资本来投入到相关的产业中,仅靠公共支出的供给,恐怕很难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正是依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雾霾的经济才不至于出现大起大落,总体上沿着较为均衡的路径发展。
即便在一开始,有一些先知先觉者依赖雾霾商机发了大财,但市场竞争之力很快便会抹平超额利润,使其回归正常。
就此而言,要想让雾霾经济适度发展,不对其他领域造成过度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仍然是要确保对各利益主体都公平对待的竞争环境。
4.【个人措施】减少垃圾的排放,少为环境增加负担就是我们的目前应该做的吧!另外就是做好个人卫生.出门后进入室内要及时洗脸、漱口、清理鼻腔,去掉身上所附带的污染残留物,以防止PM2.5对人体的危害.洗脸时最好用温水,利于洗掉脸上的颗粒.清理鼻腔时可以用干净棉签沾水反复清洗,或者反复用鼻子轻轻吸水并迅速擤鼻涕,同时要避免呛咳.除了面部清理外,身体裸露的部分也要清洗.清淡饮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够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还可以多吃点豆腐、牛奶等食品.除此之外,自制润喉茶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解决嗓子干燥、咳嗽的问题,同时减少空气污染对肺部的危害.另外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意识指导行为,只有当自己有了环保的意识才能有真正的环保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很多来减少环境的污染,如电视声音不要开太大,夏天空调温度不要开的太低,衣服可以攒着一起洗等等这些。
选择家居生活用品时选择节能产品(节能灯泡、节能洗衣机、节能电冰箱等),这些不光可以节能还可以省电费,是一笔可观的额外收益,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家居用电,工厂用电我们可以选择,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这些清洁能源.通过我们的努力学习和学以致用,以及政府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支持,相信在市民共同的努力下,雾霾天气终将成为历史,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④降低煤碳利用比例,加快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步伐,已成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
而雾霾已成为这种结构调整的“催促鞭”。
参考文献①王旭光.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探究[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8):24-25.②陈静静.雾霾防治法律问题探究[J]. 法制与经济,2013,(8):45-46.③王春燕. 雾霾天气引发的法律思考[J].新西部,2013,(10):87-93.④燕一松. 雾霾已成能源结构调整的“催促鞭”[J]中国石油企业,2013,Z(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