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摘要:1996年日本版的《谈谈情跳跳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年之后美国进行了翻拍却没有再现日本版的辉煌。
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将东方文化直接嫁接到美国本土文化,使得东西方文化发生强烈碰撞而没有结出果实。
本文将把美国版的《谈谈情跳跳舞》和中国的电影《一声叹息》中的男主人公拿出来进行对比,比较两个主人公的中年危机时形成原因,两个主人公在不同国度却面临同样婚姻问题时怎么样化解危机。
因此探讨由两个主人公不同的命运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
关键词:翻拍背景;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年危机;财产分配电影《谈谈情跳跳舞》是日本导演周防正行在1996年拍摄的一部充满温情的喜剧电影,该电影讲述了一名中年男子杉山在遭遇中年危机时,由跳舞而重拾直面人生的信心。
该电影在2004年由好莱坞进行翻拍,但是并没有想象中得到更多的好评。
美国式的商业电影制作模式加上东方男人的戏剧故事,并没有再现当年日本版电影的辉煌,其原因正式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直白的将东方故事进行嫁接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口碑。
电影《一声叹息》由张国立、徐帆和刘蓓主演的关于婚外恋题材的电影。
描述了中年男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无奈。
两部电影都是对中年男子的中年危机问题的描述,本文将把两部电影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精神差异在电影中是如何表现。
一、美国版《谈谈情跳跳舞》拍摄背景分析好莱坞历来会翻拍他国成功的电影,因为在本国票房成功的电影可以成功的吸引他原有的观众。
在2000年之后,好莱坞更是经常翻拍亚洲的电影。
好莱坞的类型化电影换汤不换药或许会让许多观众觉得枯燥无味,于是好莱坞开始引进其他国家成功的电影。
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是美国对他国进行文化移植的表现。
21世纪,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那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集装箱,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二、约翰和梁亚洲的中年危机的形成原因“中西方在基本精神差异源于两种文化关于人的不同观念,中西方文化的价值系统中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但是对人的理解截然两样。
”①我们可以从两部电影中的独白可以看出两个人中年危机形成的原因,正式由于两国人对人的理解不一样。
美国的约翰,中年危机形成原因是因为自己对自由的渴望。
中国的梁亚洲由于个人命运的本身太受制于自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
两部电影在开头都加入了男主人公的独白。
《谈谈情跳跳舞》中的约翰是这样说的:每天有一百五十万人搭乘快速运输系统的列车,20年来我大概为其中的8000人写过遗嘱。
他们查清资产时我就坐在旁边,查出是哪个孩子在壁炉上乱画。
最终的感谢,临别的话语,大家试图将一切装配起来。
一旦我解决了,另一种生活将告一段落。
这是约翰对自己枯燥生活的表述。
每天下班回家,都坐同样位置的地铁,路过同样的风景,地铁上到处都是面无表情的上班族。
约翰的妻子也在为自己的事业忙碌,两个人很相爱但是很少有交流。
西方人要求自由,二十年来一层不变的生活对约翰来说是一种煎熬。
但是约翰回到家里之后不能将自己的苦楚告诉妻子,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约翰的行为:他能够招请整个世界的人来庆祝自己的幸福,但却不能让其家庭和亲友分担他的不幸。
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瘾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
约翰的独白是西方人要求独立,个性解放的体现。
约翰是一家大型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体面,妻子能干。
和孩子们生活在郊区的别墅里。
因为他的生活二十年来一层不变加上人到中年已经没有了什么奋斗目标,所以他的生活枯燥无味。
在下班的路上遇到了靠窗凝望的宝琳娜,似乎激起了他内心的涟漪。
他一开始靠近宝琳娜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学习舞蹈,但是他后来确实真正的爱上了舞蹈。
以上可以看出西方个人中心的处世态度,他不依附于家庭,不依赖于个人,倾向自我依赖。
自古以来在中国式的家庭制度中,父亲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不仅仅享有不容触犯的尊严,还掌握着家庭的全部实际权力,以家庭的经济财产到妻女的个人命运都必须接受父权的支配。
《一声叹息》:有些事情隆重的开幕,结果却是一场闹剧;有些事开场时是喜剧,结果却变成了悲剧。
在悲喜交加的经历中我走到了二十世纪的末叶。
一幕幕开场的锣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随风而去,唯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住在我的心里。
梁亚洲是个著名的作家,他在家中拥有绝对的支配权。
当宋晓英知道丈夫出轨之后十分绝望。
首先她的经济来源可能就为少了一大部分。
从宋晓英买房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她自己没有去银行贷款。
她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心理上完全依赖于梁亚洲。
这种依赖在体现出梁亚洲是家里顶梁柱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压力。
在东方国家,男人赚钱养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许多的男人都是在二十多岁就结婚,三十多岁有了孩子然后贷款买房然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
“在人类千差万别的生存模式中,东方与西方两大迥然相异的文明形态的对立与冲突及其妇幼戏剧性的历史命运。
早已激起各国有志之士的认真思索。
而这当中国,古老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同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欧美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歧义与消长则更为关心人类前途的智者所注目。
”②日本版的《谈谈情跳跳舞》中,杉山和妻子的关系也出现了问题,但是周防正行表现的很委婉。
夫妻二人的关系不如刚结婚时那样亲密,周防正行的表现手法是在影片的一开始直接暴露杉山家的卧室――杉山夫妇是分床睡的。
这种表达手法很含蓄,杉山夫妇仍然相敬如宾,但是晚上的生活却不是刚结婚时那样而是分床睡,这样就会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冲击力,证明杉山夫妇遇到了中年危机。
但是美国版的《谈谈情跳跳舞》却没有这个过度的过程,剧情直接就到了约翰到了宝琳娜的舞蹈学校学习跳舞。
(一)与儿女的关系在约翰的生日宴会上,女儿在旁边肆无忌惮的接电话,根本就没有把父亲的生日看的很重要,同样约翰也没有很生气。
这时候约翰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给14岁的女儿买了手机。
在中国注重“孝道”,父亲的生日作为儿女肯定会看的特别重要,俗话说,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
父亲对于儿子来说是威严的,父爱是深沉稳重的。
在西方的家庭关系中,抚养模式和中国不一样。
西方人不用养父母,也不会有中国人一样的“啃老族”。
在西方,每个人的独立意识是很强的。
西方家庭会照顾儿女到成年,中国家庭会照顾儿女一辈子。
在《一声叹息》中,梁亚洲与女儿的关系要亲密的多。
比如约翰的儿子在交女朋友时,只让约翰去见一见那个女孩子,约翰却因为跳舞在中途离开。
要是在中国,父母肯定觉得这次与未来儿媳的会面特别重要。
大部分中国人会尊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西方家长是比较尊重儿女的选择的,也很尊重儿女的隐私中国的家长会替儿女决定一切,比如梁亚洲女儿学小提琴一事就可以看出,小孩子明明不想练琴,家长却逼着小孩子练琴,没有尊重小孩子的意愿。
中国的“孝”文化体现着人性的光辉,但是西方完善的养老制度会给儿女减轻许多的麻烦。
同样,西方完善的养老制度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财产分配问题的不合理约翰和梁亚洲相比,约翰的生活压力要小太多。
约翰是美国的中产阶级,美国的中产阶级大概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③,美国的通产家庭年收入在3万-20万就可以算作中产阶级,这说明会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在经济问题上不会有温饱问题的压迫。
剧中他有车住着别墅,这说明约翰受金钱控制的可能性很小,就算有贷款,也要比梁亚洲的压力小很多。
买房子是中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
《一声叹息》中梁亚洲和妻子生活在一个狭窄破旧的房子里,宋晓英一心想要买大房子,甚至预支了梁亚洲的稿费来装修房子。
梁亚洲虽然为著名作家,但是仍然被生活所迫。
梁亚洲完全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钱放在房子上,如果宋晓英不逼迫着梁亚洲买房子,不攀比着用最好的材料装修房子,或许梁亚洲就不会卖命的写剧本,也不会以为去海边的别墅遇到李晓丹。
三、Mrs Clerk和宋晓英面对丈夫出轨后的反应有何不同Mrs Clerk在发现丈夫每周三晚上总是晚回家并且肢体行为奇怪之后并没有马上揭穿丈夫的行为,而是去找了私人侦探。
宋晓英在梁亚洲出轨的第一天就向梁亚洲发问。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两种人对提倡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爱人不离不弃。
西方人更注重彼此的私人空间和隐私,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一旦发现婚姻是个错误,就有权利做出第二次的选择。
如果双方发现其中有一个人爱上了第三者,那么就会离婚,他们都认为不想爱的人在一起是残忍的。
但是在中国,讲究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试想如果约翰的妻子选择了与约翰大吵大闹,那么约翰可能就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尊重自己因此与她离婚。
宋晓英甘心在家里伺候女儿并且承担一切家务劳动,梁亚洲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承担着家里的经济责任。
中国人讲究男主外,女主内。
所以在两国文化背景差异下,宋晓英的境遇看起来要比约翰妻子的境遇差一些。
四、结束语《一声叹息》在2000年11月第24届开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5项大奖,这是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最多的一次,被评为最佳影片。
日本版的《谈谈情跳跳舞》的票房大卖与美国版的《谈谈情跳跳无》票房惨淡。
由此可以总结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民族应该确立自己的文化定位与认同,同时也要确立多元共生的原则,保持以民族性、地域性和多样性为基础的人类文化生态。
注释:①《中西方文化比较》徐行言第81页第3-5行②《中西方文化比较》徐行言第5页第12-18行③以上数据来自百度百科参考文献:[1]徐行言.中西方文化比较[A].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2]王平,汪献萍.拿来主义与全球攻略[J].福建艺术,2007(4).[3]佚名.涅??的中年―[N].火线快评,2005(8).[4]王广宜.无奈的人生,沉重的叹息――评故事片[J].福建艺术,2001(01).[5]李宝江.冯小刚断言只要有人类讯在婚外恋就不会绝迹――围绕与冯小刚的尖锐对话[J].电影文学,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