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建桥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P22-23桥梁的分类,不同桥梁承受力不同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2、知道桥梁是由桥面、桥墩等组成。
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
3、能将桥梁分类。
通过看桥梁,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有美。
三、教学重点:知道桥梁是由桥面、桥墩等组成。
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
教学难点:建“吊桥”。
四、教学材料:学生准备:硬纸板、细绳、筷子、书、透明胶、重物、泡塑板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桥梁的信息、多媒体课件、钩码五、课前预习活动设计:1、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桥梁,收集桥梁的图片。
2、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的桥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六、教学过程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1、复习折形状,搭支架的相关知识。
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加承受力;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三角形的数量,使支架更稳固。
(以谈话方式进行,学生回答)2、根据复习的旧知,引入课题,并由学生小时候建桥谈起。
(教师出示课题)学习新知,实验探究。
(一)课前预习展示1、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预习的成果,并尝试回答一下问题:(1)你知道的桥梁有哪些?(2)桥梁有哪两部分组成?(3)你怎样给桥梁分类呢?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发言。
4、教师总结桥的组成及分类。
强调分类标准不同,桥的分类就不同。
(二)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桥。
1、根据问题观看视频。
2、学生举手回答相关问题。
3、让学生根据图片给桥分类(三)欣赏国内外名,教师讲解桥的历史,进行德育教育。
设计各种形状的桥梁1、谈话:给你两个木块做桥墩,以及一张白纸两根绳子,你们能设计出几种桥梁?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4、教师据生回答,将三种形状画在黑板上。
(四)实验探究桥梁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1、出示书上的三种桥梁图,谈话: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你认为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大,为什么?2、学生讨论、猜测。
3、教师讲述实验要求及建桥注意事项。
4、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比较其承受力。
5、学生汇报结果。
6、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实验结论。
课堂小结,升华题旨。
1、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今天的桥梁比古代的桥梁如何?说明什么呢?2、在本节课除了学到了文化知识外,你还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呢?引申联想,课下实践。
1、布置学生课下使用瓜皮,建造承受力大的桥梁。
2、教师多媒体出示建瓜皮桥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限时作业,检测巩固。
当堂完成限时作业,师生共同矫正。
2016年4月1日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016年4月1日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建桥梁》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建桥梁》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
本单元有四节课,第一课《折形状》、第二课《搭支架》、第三课《建桥梁》,第四课《造房子》。
我所说的是第三课,是在学生学习前两课,认识了形状结构与承受力的关系基础上的实践活动。
通过建桥梁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形状、结构与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给学生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因此本课在第二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等组成。
2、了解掌握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类方法。
3、知道拱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结实的一种桥。
4、知道桥梁的承重力和桥梁的形状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建设桥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说教材重难点本课教学内容是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因此制定本课重难点如下:重点知道拱形桥、吊桥、梁桥的承受力大小不同。
难点探究三种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二、说教法、学法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实质归根到底在于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
为此我主要选择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1、直观式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
2、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研究实践活动进行比较分类,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说学法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体会,互相合作、互相讨论,积极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
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本课时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二)学习新知,实验探究;(三)引申联想,课下实践。
具体阐述如下:(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旧的知识,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科学课程的内容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这样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因此本课开课时,老师就提问:你能说一说你小时候建的桥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并让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各种桥梁的资料;并按自定的标准为这些桥梁分类。
适时板书:平板桥、拱桥、吊桥。
并出示三种桥梁的分类及代表建筑。
(二)学习新知,实验探究。
1、课前预习展示(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交流已有知识储备,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引起学生对桥梁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对桥梁的认识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桥梁的分类做好了准备。
)(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老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老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2、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桥。
播放有关桥梁分类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形成感观。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资料,针对性更强)3、欣赏国内外名,教师讲解桥的历史,进行德育教育。
4、实验探究桥梁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1)猜想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环节。
作为教师,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特点。
学生常常用独特到,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结论,因此,通过猜想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
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揭示课题: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先让学生建桥梁。
各组学生拿出自己预习时做好的桥梁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多媒体展示要注意的事项。
小组代表汇报分工情况,介绍记录单。
(科学课的活动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要有规则,就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去做。
在小组合作验证三种桥承受力的大小前,先明确实验要干什么——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思考桥墩间的距离、重物如何添加?然后明确活动的要求和分工,学生的活动会更有序、有效。
同时,实验记录是学生各自在探究活动中思维过程的印迹。
鼓励学生做好真实的记录,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行为习惯。
)根据各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拱桥承受力最强,吊桥次之,梁桥最差。
(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
)(三)引申联想,课下实践。
多媒体出示建瓜皮桥步骤,布置课下实践作业。
(一堂课的结束不应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终止,而应该是加强、应用知识的开端和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新问题出课堂,给学生留下“悬念”把课堂上引发的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中。
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无穷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行为。
)(四)课堂小结,升华题旨。
1、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今天的桥梁比古代的桥梁如何?说明什么呢?2、在本节课除了学到了文化知识外,你还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呢?受到了哪些启发呢?(五)限时作业,检测巩固。
通过课堂效果检测,能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不足之处及时补救,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2014年4月4日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建桥梁》教学反思一、思得:1、在新的课程观念下,教材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的,但不再是唯一的资源。
教师也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教材的使用者和建设者。
所以我在制作课件时增加了在备课时所收集到的更有典型性的一些各式各样各个国家的桥梁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桥,所采取的方式是幻灯片的播放,先分散再集中。
这样在较短时间内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视野,通过学生的了解,教师的展示,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在众多桥中找出各种桥的特点。
2、在《建桥梁》一课中重在学生积极动手,通过操作练习:了解桥梁的结构和承重能力特点。
既要解决大容量的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完成,又要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个疑问,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更多时间用来动手搭建桥梁而不是去准备布置建桥梁所需的用具,于是我改变了教材原有的搭建桥梁的材料,改用比较容易加工的泡沫塑料板作为建桥梁的底座,卡纸作为桥面,穿烤串的竹签作为吊桥的桥塔,此教具集中凸现以下几个特点:操作方便,形象直观,效果明显,携带方便,可循环使用,同时节约资源,制作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