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2010年第7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ent Research 2010No 17收稿日期:2009-09-26,修回日期:2009-11-24文章编号:1000-7695(2010)07-0012-0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王德劲(广西财经学院数学与统计系,广西南宁 530003)摘要:从界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原则、指标及指标体系,以及综合评价模型的求解方法等方面总结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应当加入适当的外部环境指标,以及国家或地区、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指标。

文献标识码:A1,国内很多学者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大多数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没有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与产业创新集群和创新网络,以及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环境结合起来,在创新能力评价中没有全面考虑人力资本因素等。

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或测度的方法和模型依赖于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科学界定。

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界定,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述[1-4]。

国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许庆瑞、傅家骥、魏江、刘铁兵、项保华、李廉水和关士续等[5],如魏江(1998)等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投入能力和组织能力5个方面。

许庆瑞(2000)、温瑞珺(2005)等持有相近的观点。

各个学者各自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看法也各有差异,但都倾向于从企业内部,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能力结构特征来加以描述。

这些生产能力结构特征有些本身是难以衡量的,这就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和评价造成很大的困惑。

另外,上述概念的界定没有考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比如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政策、企业所处的技术创新集群网络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一局限性,使得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其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及对策的分析,及由此表层现象得到的具体对策建议,而难以获得深层次的能够解释经济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分析和结论。

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评述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都以能力要素结构分析为主。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评价原则的讨论,评价指标和模型的选择,以及对模型的不同求解方法等方面。

21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只有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魏江等(1995)认为,“在度量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采用全面指标来评价,还是采用核心评判指标来评价;二是解决参照系的选择问题,对参照系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国内的行业先进企业,也可以选择国际上行业先进企业。

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可根据具体数据的可掌握程度或数据的可获得性来选择。

”卢怀宝等(2002)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陈晓慧(2002)则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设计应该遵循科学性、政策导向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董岗等(2004)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观点,他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

不仅仅是为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明方向和提供决策参考;(2)科学性原则。

主要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内容和涵义都应建立在科学的创新理论基础之上,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合理和公正;(3)系统性原则。

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如环境因素、研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营销和产出等;(4)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

定量指标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面,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往往用定量的指标衡量。

定性指标使创新能力中无法用数字衡量的部分得到了体现。

(5)可比性原则。

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能对多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各企业创新能力统计指标的差异,指标的名称、含义、范围和统计口径尽量标准化,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6)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主要是从数据获取的可行性、有效性、简单和方便等角度考虑的原则,也是指标体系设计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21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和模型(1)单一指标方法。

国内外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问题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思路与方法。

早期学者一般采用单一指标方法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比如,Scherier (1983)从技术活动投入或产出的角度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研究与开发(R&D )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统计分析表明,R&D 投入量与技术创新的强度、规模和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企业R&D 投入和产出都可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

R&D 投入量是目前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最有代表性的基础参量之一,国外学者早期普遍采用R&D 经费和技术人员投入两个比例数,即企业R&D 经费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经常或专职从事R&D 活动的技术人员占工程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来大王德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致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度与水平。

但是,企业技术创新是在原有生产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全部投入量难以完全独立地分离出来。

从产出的角度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些新产品指标,如专利申请和批准数、技术贸易额、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但这些指标不能反映有关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技术创新,如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创新。

而专利指标构成复杂、涉及的社会面十分有限,大部分还只是R&D成果,并未通过市场的检验。

技术贸易额、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这类指标则过于笼统、可比性差。

可见,仅以R&D的投入量或简单的产出指标来反映整体技术创新水平是不全面的。

另有学者认为由于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的包含很广,创新活动方式极不相同,因此,试图找出通用性的实际测度指标是不太可能的,只能根据各种不同的创新类型采用不同的测度方式。

Scheirer(1983)就曾将技术创新分为4类,并提出了各自相应的测度参量。

许庆瑞(1986)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最后将它们加以综合即得出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此类测度方法对分析不同类别的企业和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对不同企业和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力缺乏可比性,因此缺乏普遍意义。

(2)指标体系方法。

近年来,我国多数学者主张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如孟庆伟、安会茹(2000),张学文、张平(2001)刘建香、钱省三(2001)等。

众多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均未满足于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及其结构的界定上,而是以此为基点,进而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度量和评价,相应建立了各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指标体系构建出相应的评价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反映了评价方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解和观点,相应于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观就形成了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本文将其归纳为两类模型:一是基于能力要素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二是基于企业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第一类模型的代表性研究有:察志敏等(2004)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企业技术创新组织、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等四个方面,并设计了完整的指标体系。

曹崇延、王淮学(1998)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为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等7个指标类、40个分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曲国禹、刘学铭(1999)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为技术创新投入(资源)、技术创新产出(效率)、技术创新实现(效益)等3个指标类、17个指标。

另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创新管理、创新倾向、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6个要素及其进一步分解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和应用。

第二类模型的代表性研究有:郑春东、和金生(2000)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场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创新构思与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等多个环节的能力的综合。

孙细明等(2003)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需求识别,产品构思,研究开发,原型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6个阶段,并从分析整个过程入手将指标体系设计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产出能力6个方面。

杨忠敏(2004)认为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把其放到整体经营过程中去,而经营过程可以理解为知识生产,产品生产和价值生产的统一。

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她从知识生产模块、直接效果模块(知识生产对产品生产的影响)和综合效果模块(知识生产通过产品生产对价值生产的影响)三方面来建立指标体系。

还有学者把信息获取,技术获取,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视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过程,将技术创新看作以技术战略,组织环境和资源管理为输入过程,以技术创新的业绩和企业竞争力为输出过程,并由此构建了包括战略创新能力、智力资源能力、信息资源能力、创新组织能力和创新基础能力在内的新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还有的学者引入了系统观念,把环境要素考虑在内,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它的基本假设是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不仅本身包含着一定的流程,而且受系统各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尽量把系统各要素考虑在内,才能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

213 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求解方法国内外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生产函数法、层次分析法(AHP法),模糊综合评判法,DE A方法,灰色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Del phi法,综合指数法等等。

国内很多学者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具体问题,对这些基本的方法又作了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求解关键在于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将各指标综合为一个综合指标时,需要考虑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在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即根据其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

可以根据赋权的方式划分为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种方式。

如模糊综合评判法、DE A方法、灰色评价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等为客观赋权方式,即直接根据数据本身的特征来赋予相应的权重。

而Del phi法,综合指数法则采用主观赋权方式,根据专家的集中意见来赋予权重。

层次分析法则既可以采用主观赋权也可以采用客观赋权的方式求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