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完成其利润目标和战略的工具,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如何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各种绩效评价体系科学性如何则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绩效;统计分析;评价;文献综述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company’s performance is a tool for managers to accomplish the company’s goal of profit-making and strategy. Appropriate assessment of a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fundamental part of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T herefore, how to assess a company’s achievements and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kinds of assessment system are scientific form the critical research areas. Previous literatures published on four core periodicals from 2001 to 2006 ----Study on Accounting, World of Management, Comments on Management by Nankai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have been taken as sampl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tudy on company’s achievements in our country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some relevant ideas are discussed and potential problems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in this paper.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Assessment; Literature Review企业绩效评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较流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创造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工具。
但其实,立足于我国的企业实践,也有许多值得借鉴挖掘的方法。
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的方向。
一、统计说明(一)统计对象: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南开管理评论》以“企业绩效评价”为主题的文献。
(二)统计时间:2001年至2006年。
(三)统计标准:统计标准是指根据选取的文献内容分析归类的依据。
除按年份期刊统计外,我们还按以下主题进行分类统计。
主题一:企业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研究。
主要指对企业绩效进行宽泛的研究,涉及企业绩效的方方面面。
主题二:企业绩效评价的创新性研究。
这类主题主要是在分析评述传统企业绩效评价的缺陷基础上开展创新性探索性的研究,譬如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绩效问题的研究。
主题三:基于特定背景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主要是对特定背景特定行业下的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譬如”空降兵”背景下对企业绩效的研究,转型经济下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
主题四:基于组织行为学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这是比较前沿的问题,是从行为科学角度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研究。
(四)统计结果:见表1-1和表1-2。
表1-1 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按期刊分年度分布状况表单位:篇发表了与企业绩效评价有关的文章22篇,分别分布在《会计研究》3篇,占总数的13.6%;《管理世界》6篇,占总数的27.3%;《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篇,占总数的9.1%;《南开管理评论》11篇,占总数的50%。
可见在《南开管理评论》上发表的此类文献较多。
另外,从年份分布看, 2004年发表的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最多,共有9篇,比例达到了40.9%,其次是2002年和2003年各4篇,分别占总数的18.2%。
表1-2 各类主题在各期刊中的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篇别为7篇,比例为31.8%。
另外从期刊分布上,各主题在《南开管理评论》上的研究比较多,有11篇,比例为50%。
而基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最少,只有1篇,比例为4.5%。
特别要说明的是,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在这四本核心期刊上,主要是采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有19篇,比例为86.4%;而采用规范方法进行研究的只有2篇,比例为13.6%。
二、统计描述企业绩效是一个非常复杂也是非常热门的研究主题。
人们的研究既有从经济理论角度研究企业绩效,又有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研究企业绩效;既有对传统行业绩效评价的探索,又有结合新行业新环境研究。
下面将从分类统计的四个主题进行统计描述。
(一)企业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研究根据我们的定义,该主题是对企业绩效进行宽泛的研究,涉及企业绩效的方方面面。
从统计结果看,此类文章共发表7篇,比例为31.8%。
仲理峰、时勘(2002)认为,有效的绩效管理的核心包括绩效计划、管理绩效、绩效考核和奖励绩效四个环节的循环过程;它是全体员工参与的自下而上的过程;绩效管理的沟通包括沟通组织的价值、使命和战略目标、对员工的期望结果和评价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该结果、组织的信息和资源,强调员工之间相互支持和鼓励;绩效管理是一个强调发展的过程,目标之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最终目标是建立企业的绩效文化,形成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氛围。
王化成、刘俊勇(2004)回顾了,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从早期的业绩评价、财务评价,到目前的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在此基础上,将业绩评价划分为三种模式,即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
通过对三种模式的比较,认为中国企业更应倾向于选择平衡模式。
常健(2003)依据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定义了 5 种公司治理类型,并在实证分析的同时论述不同治理类型的公司业绩决定机制。
他认为, 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本市场条件下, 没有所有权经营权代理、没有所有权代理有经营权代理治理类型, 要比有所有权代理有经营权代理、有所有权(营权) 代理治理类型有效率。
没有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 其业绩与人力资产提供者报酬显著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关, 但不显著。
有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其业绩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相关,与人力资产提供者报酬不相关。
潘镇、鲁明泓(2005)以苏州市426 家企业为样本,对影响中小企业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有形资源,特别是资金的可获得性、生产设施的利用效率、员工的整体素质等,是目前中小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基础条件,但企业制度改革对绩效改进并无明显的促进作用;无形资源,如产品的质量水平、注册商标的等级等对中小企业的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灵活性能力、反应性能力的作用则比较微弱。
施东晖、司徒大年(2004)通过构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评价指数,并据此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总体不高;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政府控股型公司的治理水平最高,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股型公司的治理水平要高于国有法人控股型公司,而一般法人控股型及股权分散型公司的治理水平介于前两者之间, 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公司治理水平对净资产收益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对市净率却具有负向影响。
胡志勇(2004)以国有股占20 %以上的上市公司为对象, 以价值相关性研究文献为基础, 对我国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经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值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报酬率之间存在明显的价值相关性和增量价值相关性, 但与股票市值的价值相关性较低。
对样本按基金持股状况重新分组后发现:基金重仓股评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和增量价值相关性进一步增强。
总体而言,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具有价值相关性, 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改善投资决策。
综合对全部样本和子样本的研究,认为国有资本金效绩体系的评价值具有价值相关性, 有助于投资者的价值评价或投资决策。
具体而言, 第一, 报酬模型表明效绩评价值具有价值相关性, 并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股股票的评价值具有更大的价值相关性和增量价值相关性。
第二,由于价格模型可能存在规模效应和异方差等经济计量问题, 与每股收益和净资产相比, 效绩评价与股票市值的价值相关性相对较低, 难以发现其增量价值相关性, 但考虑个别股票的市场效率后,评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有一定改善。
第三, 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 基金重仓股的市场效率相对较高, 其市场价格反映的信息不同于非重仓股, 难以证实存在“功能锁定”现象。
(二)企业绩效创新性研究这类主题主要是在分析评述传统企业绩效评价的缺陷基础上开展创新性、探索性的研究,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绩效问题的研究。
从统计结果看,此类文章共发表7篇,比例为31.8%。
杨宗昌、许波(2003)认为,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应具有导向性,通过建立企业短期经营目标与长期经营目标相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企业价值。
他们应用代理理论,根据电信企业运营机制和管理特点,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应用指标链的方法,构建了价值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余颖、唐宗明、陈琦伟(2004)认为,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他们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出发,系统比较了三种评价体系的优劣,并在此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新体系,即能力性经济租金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