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腺性膀胱炎最新版本

腺性膀胱炎最新版本

➢ 腺性膀胱炎易伴发移行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精品课件
治疗
精品课件
治疗
• 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治疗 ➢膀胱内局部病变的治疗
精品课件
病因治疗
• 腺性膀胱炎仅仅是一个病理诊断,多数腺 性膀胱炎是一种继发性病理改变,其后面 可能隐藏着许多其他病因
• 之所以治疗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治疗者 仅注意了“腺性膀胱炎”这一诊断,而没 有进一步搞清楚慢性炎症和下尿路梗阻等 病因(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膀胱颈肥厚、 膀胱结石、憩室等)
Kittredge WE, et al. J Urol. 1964 Feb;91:
病理
精品课件
膀胱粘膜 增殖性病变
移行上皮单纯性增生
增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移行上皮非典型增生 非角化(阴道上皮样)
鳞状上皮化生 角化(粘膜白斑)
化生
腺上皮化生
囊性膀胱炎(CC) 腺性膀胱炎(CG)
精品课件
病理
• Brunn 巢(Von Brunn’s Nest)
精品课件
膀胱内局部病变治疗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药物灌注治疗
➢ 推荐所有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TUR-BT 术后24小时内均进行膀胱灌注化疗,但术中 有膀胱穿孔时不宜采用
➢ 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灌注后, 肿瘤复发的概率很低,因此即刻灌注后可以 不再继续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 低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单发、Ta、低级 别、直径<3cm
后预防治疗者 • 多发性,范围广泛,膀胱容量尚可的患者
➢ 常用药物
• 所有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的药物 均可用于腺性膀胱炎的灌注
• 包括三大类
✓ 增加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如BCG、IL-2、IFN等 ✓ 抗肿瘤类药物,如丝裂霉素、噻替派、羟基喜树碱、
吡柔比星等 ✓ 其他,如高锰酸钾溶液、硼酸溶液、类固醇激素等
病因
• 膀胱粘膜腺上皮来源的三种学说
➢胚胎起源说:脐尿管关闭异常形成脐尿 管囊或巢,或为泄殖腔分化时肠上皮残 留
➢Pund 退化说:上皮失去其正常功能时, 可能退化至其正常分化过程中的上一阶 段
➢上皮组织转化说:在慢性刺激因素作用 下,移行上皮组织转化为腺上皮,通过 分泌粘液而达到自身保护的目的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临床表现及诊断
• 滤泡样或绒毛样水 肿型
➢ 实性绒毛样增生, 这种病变可融合在 一起,也可由正常 或轻度异常的膀胱 粘膜分隔成灶性病 变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临床表现及诊断
• 红润腺性膀胱炎 (florid cystitis glandularis) , 亦称为肠腺瘤样腺 性膀胱炎
➢ 膀胱镜下呈鲜红色 占位性病变,有时 外观疑为血凝块, 易与膀胱腺癌混淆
润性膀胱癌
精品课件
谢 谢!
精品课件
➢ 肠上皮型( Intestinal type), 被覆上皮为具有粘液 分泌功能的长柱状上 皮和杯状细胞,形成 腺体样结构,并且周 围无正常移行上皮细 胞包绕
精品课件
病理
• 腺性膀胱炎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渐 变的过程 移行上皮单纯增生 Brunn 巢 囊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 膀胱腺癌
精品课件
病因
精品课件
• 局部病理改变可暂不处理,但必须定期随访,一旦 出现增生或变异时则应作出处理
➢ 腺性膀胱炎是癌前病变
•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慢性疾患,在某一个时期可能是 静止的,但它有恶变的趋势
• 以往有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癌同时存在的报道,也有 腺性膀胱炎发展为膀胱腺癌、粘液腺癌的报告
• 当腺性膀胱炎出现腺瘤样增生时,应高度怀疑恶变,
➢ 移行上皮受到各种慢性刺激时,向粘膜下呈花 蕾状生长进而被周围的结缔组织包绕分割,与 移行上皮分离而形成的巢状结构
Brunn巢由分化 好的移行上皮 组成,被认为 是一种“正常 ”表现,常见 于膀胱三角区 ,其发生率可 以高达85~95%
精品课件
病理
• 囊性膀胱炎(Cystitis Cystica, CC)
➢ 对于中危和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
后24小时内即刻膀胱灌注治疗后,建议继续
膀胱灌注化疗
精品课件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4版
小结
精品课件
小结
•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粘膜组织转 化性疾病
• 病因可能为各种慢性刺激因素 • 腺性膀胱炎可能转化为或并发膀胱
癌 • 治疗首先应去除病因 • 腔内手术为外科治疗首选 • 膀胱内药物灌注建议参照非肌层浸
• 只有将病因弄清楚,消除了慢性刺激因素, 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精品课件
Tong XL, et al. Zhonghua Wai Ke Za Zhi. 2003 May;41(5):
膀胱内局部病变治疗
• 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
➢ 腺性膀胱炎是良性病变
• Brunn 巢和囊性腺性膀胱炎的存在可能是正常的病 理表现,此改变不能以癌前病变理论作解释
精品课件
临床表现及诊断
• 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依赖于膀胱镜检 及活检
• 根据膀胱镜检表现将腺性膀胱炎分 为
➢乳头状瘤样型
➢滤泡样或绒毛样水肿型
➢慢性炎症型
➢粘膜无显著改变型
➢红润型
精品课件
临床表现及诊断
• 乳头状瘤样型
➢ 乳头样水肿结构, 可被深沟分隔,乳 头本身看不见血管 分支,临近炎症区 域可见水肿,俗称 的“铺路石样改变 ”
病因
• 正常膀胱粘膜被覆移行上皮,当部分粘膜 转化为鳞状上皮或腺上皮时,称之为组织 转化
• 上皮组织转化说目前被广泛接受
➢ 慢性刺激因素:感染、梗阻、物理刺激(结石、 异物等) 和化学致癌物等
➢ 其他因素:维生素缺乏、变态反应、有毒代 谢产物、激素失衡和特殊致癌物等
• 腺性膀胱炎属膀胱粘膜组织转化性病变
需积极处理
精品课件
膀胱内局部病变治疗
• 手术治疗
➢ 腔内手术
• 电切、电灼、激光等方法 • 病变范围小者,均可采用腔内手术 • 切除范围应超过病变部位1 cm ,深度达粘膜下层 • 术后可给药物灌注
➢ 开放手术
• 片状增生型和乳头状增生型范围大于2 cm 者,可行 膀胱粘膜剥离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但随着腔内技 术发展,该方法已较少采用
• 病变范围广泛、严重、症状明显而且散在各壁,膀 胱壁周围炎症浸润明显,腺上皮增生活跃,高度怀 疑或已有癌变者,可考虑作全膀胱切除术,但适应 证应从严掌握 精品课件
膀胱内局部病变治疗
• 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
➢ 理论依据及疗效尚有待大样本临床观察验证 ➢ 适应征
• 病变范围小,粘膜无显著改变,无梗阻的患者 • 行电切、电灼、激光、手术切除不彻底的患者或术
腺性膀胱炎
Cystitis Glandularis
精品课件
发现
• 1887年,Von Limbeck 首次描述腺 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 CG)
• 1964年,Kittredge 等报道了腺性 膀胱炎转变为膀胱腺癌的病例
• 从此,这一疾病开始逐渐为人们所 重视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Young RH, Bostwick DG. Am J Surg Pathol. 1996 Dec;20(12):1
临床表现及诊断
• 慢性炎症型 • 粘膜无显著改变型
膀胱镜下改变无明显特征
精品课件
生物学意义
精品课件
生物学意义
• 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部分人认为腺性膀胱炎为尿路上皮正常 变异现象,是尿路上皮形态学多变性的 表现,无大的临床意义
精品课件
流行病学
• 腺性膀胱炎曾被认为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 1968 年文献报道腺性膀胱炎发病率仅为0. 1 %~1. 9 %
• 近年来随着腔内泌尿外科的发展以及活检 意识的增强,有关腺性膀胱炎的报道明显 增多
• 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无权威的发病率报道
精品课件
临床表现及诊 断
精品课件
临床表现及诊断
➢但大多数学者将其视为癌前病变,主张 密切观察,积极治疗
精品课件
生物学意义
• 腺性膀胱炎临床分期
➢ 早期腺性膀胱炎
✓ 慢性炎症型 ✓ 粘膜无显著改变型
虽然在膀胱腺癌的发生学上无大的临床意义,但 提示慢性刺激因素的存在,应尽早清除病因
➢ 后期腺性膀胱炎
✓ 乳头状瘤样型 ✓ 滤泡样水肿型 ✓ 红润型
存在近期内恶变的潜能,应视作癌前病变,予以 外科治疗
• 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痛、下腹及会 阴痛、排尿困难和镜下血尿,部分 患者有肉眼血尿无特征性。
尿频71%,尿痛下腹会阴痛45%,排
尿困难43%,肉眼血尿36%,镜下血尿
(≥+)79%,尿路感染(WBC≥+)
67%
精品课件
• 抗感染治疗后尿中白细胞消失,但 镜下血尿及尿频仍持续存在的患者, 应考虑腺性膀胱炎的可能
精品课件
生物学意义
• 腺性膀胱炎临床上存在下述三种现象
➢ 慢性炎症型和粘膜无显著改变型腺性膀胱炎 极为常见,明显多于乳头状瘤样型和滤泡样 水肿型,其转化为腺癌的几率极低
➢ 文献上有腺性膀胱炎转化为腺癌的报道,但 多为广泛肠上皮组织转化型、乳头状瘤样型, 尤其是红润腺性膀胱炎(但腺癌的发病率仅 占膀胱肿瘤的0.5~2.0%)
➢ Brunn 巢中心囊性变,管腔面被履移行上皮,称 为囊性膀胱炎
精品课件
病理
• 腺性膀胱炎( Cystitis Glandularis, CG)
➢ 腔内上皮可进一步转化为与肠粘膜相似的粘 液柱状上皮称腺性膀胱炎
精品课件
病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