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侵染循环:病原物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侵染植物,使植物发病后,病原物经历传播、越冬,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次进行新的侵染的过程。
2.林木病害:由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引起林木生理机能、解剖结构和外部形态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改变,使它的生长、发育或生存受到影响,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过程。
3.检疫性有害生物:受威协的国家目前尚未分布,或虽有分布但分布不广,具有潜在的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4.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植物组织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长活动,但仍然保持其生命,寄主植物也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就叫潜伏侵染。
5.初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后,病原物从其越冬(少数情况下是越夏)的场所散发出来,引起的第一轮侵染。
6.寄生性植物: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而以寄生方式生存,这类植物称为寄生性植物。
7.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来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来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动,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8.颉抗作用:一种微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了另一种微生物的存在和一种微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了另一种微生物的存在和发展的现象叫颉抗作用。
9.重寄生:一种病原物被另一种生物寄生的现象一种病原物被另一种生物寄生的现象。
10.交互保护作用:当植物病毒的两个有亲缘关系的株系感染植物时,植物在感染一个株系后就可不再感染另一个株系。
11. 植物病害:如果有害生物或不良的外界条件对植物的影响程度超过了植物所能忍耐的限度,植物就不能正常地进行生理活动,局部或整体的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12. 抗病性:寄主植物抵御病原物的侵染以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害的能力,是植物与其病原物在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和选择的结果。
13. 植物保卫素:植物收到病原物侵染或收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14. 单年流行病害: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就能完成菌量积累并造成流行为害的病害。
15. 植物检疫:国家以法律手段与行政措施控制某些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和传播,它是整个植物保护中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预防措施。
16. 林木非侵染性病害: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生长环境又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17. 传染性病害:有生物性病原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植物病害18. 缺素症:指体内某一时期或某一段时间内某种元素供应不足而发生的缺素症状。
19. 植物毒素:指在很低浓度下即对植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20. 抗生:指一种生物的代谢产物对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起抑制作用的现象。
21. 多型现象: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孢子的现象。
22. 原核生物:是指无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包被,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区的低等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等、植物线虫又称蠕虫,是一类低等的无脊椎动物,通常生活在土壤、淡水、海水中,其中很多能寄生在人、动物和植物体内,引起病害。
23. 真菌:具有细胞壁和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营养体通常是丝状且有分枝的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通常进行营养吸收的生物。
24. 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称为病状。
25. 线虫生活史:线虫从卵开始到又产生卵的过程,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虫态,幼虫又分为四个龄期。
26. 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的科、属和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称为专化型。
27.非持久性病毒:获毒、传毒、持毒时间短病毒往往只能停留在口针处,无循环期。
28.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
29.营养体:指真菌营养生长所形成的结构。
1、以下属于林木病害的是(D、树木上长有许多真菌)2.病毒病的病症( D、无病症) 和(叶片变色、畸形、生长停滞)病状类型3、以下不是属于真菌的营养体类型的是(C、假根)4、真菌可以通过体细胞的断裂、裂殖(D.出芽;原生质割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5、病毒的繁殖方式是(D、复制)6 、根结线虫属的雌虫成熟后膨大形态为(B .倒梨形)7、植物病原物的致病因素主要是(B.毒素)。
8、下列属于真菌有性孢子类型的是(B. 卵孢子、子囊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9、植物对病原物侵染初期的一个最重要的反应是呼吸强度的_(A、增加)__。
10、为了阻止森林病害的发生,以下哪一种措施不属于森林病害综合管理措施(B、砍伐已染病害的树木)11. 下列哪类病害可通过喷菌现象进行简易诊断?【A细菌病害】12. 下列哪类真菌具有孢子多型现象?【C锈菌】13. 有些真菌在完成其生活史过程中,需要在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寄主上生活,这种现象称为【D转主寄生】。
14. 下列哪种结构不属于菌物的营养体【B吸器】15. 病毒侵入植物的途径为【C微伤口】16. 反映病害发生普遍程度的指标是【A发病率】。
17. 孢囊孢子是下列哪类菌物的无性孢子【C接合菌门】18. 霜霉菌的有性孢子为【D卵孢子】19. 马铃薯晚疫病曾经在历史上大流行,它与下列哪个重大事件相关?【C爱尔兰饥荒】20. 下列病害中不具有病征的是【D冬瓜根结线虫病】。
21。
下面不是常见病状描述的是(A霉状物)22. 下列描述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B较均匀分布)23、下列孢子中属于真菌有性孢子的是:C接合孢子24、真菌的命名为:B属名+种名+(最初定名人)最终定名人25、下面不是病毒的特征的是:B有细胞结构26、下列属于核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的是:D冬虫夏草27、下面哪个不是侵染的环节(C潜育期)28、下面哪个时期寄主与宿主建立了寄生关系(C潜育期)29、下面哪个不是生物防治的内容(D寄生)30、不是常见植物致病因素的是(C赤霉素)31、以下不是病害三角之一的(C )A 病原B环境 C 人为因素D植物32、进行非侵染病害的诊断以下是正确的顺序为(D⑴⑶⑵)⑴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⑵进行治疗诊断⑶依据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得可能33、以下孢子不属于无性孢子的是(A 担孢子)34、属于细菌病害的有(C柑橘黄龙病)35、以下不是全寄生性植物的是(A槲寄生)36、以下不属于病毒基本特征的是(B缺乏酶系统)37、同意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上产生不同类型的症状称为(C同源异症)38、以下植物病毒的传播属于非介质传播的是(B花粉传播)39、以下是由转主寄生的真菌引起的病害是(C梨锈病)40、(C、脓状物)是细菌的典型病症。
51. 下列关于毒素的致病作用不正确的是()A. 改变寄主组织细胞的渗透性B. 用毒素处理植物能产生与病菌侵染相同的症状C.在病原菌代谢过程中产生D.使细胞内部组织中毒丧失活性。
52.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A.二者一定程度地表现为负相关,B.二者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正相关C.无明显关联D.不同病原物的二者的关系不同,正负相关均有出现。
53.病原物的传播分为(A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54. 以下能侵入植物生长点的是(B类病毒和真菌)55.侵害循环的基本环节(C侵染程序、病原物的传播和越冬)56.侵入的机制包括(B口针机械穿刺和酶的分解作用)57.5以下不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特点的是:(A有明显病征)58.以下不属于病原物的致病因素的是(B糖蛋白)59.以下不属于病毒特征的是:(B含有DNA和RNA)60.以下属于非介体传播的是(D花粉传播)61.以下不属于类菌原体特征的是(B不可以人工培养)62.植物病原细菌的侵染途径不包括(D直接穿过角质层或从表皮侵入)63.以下不属于真菌的主要特征的是(C繁殖只能产生无性孢子)64.以下不属于化学防治的基本原理的是:(D稀释作用)多选题1.林木病理学涵盖的学科(abcd )A.植物学B.生物学C.气象学D.生态学2.植物病害发生的三要素(ABD)A.病原B.环境C.人为因素D.植物3.林木非侵染性病害包含(ABD)A.物理因素B.化学因素C.营养因素D.环境因素4.属于全寄生的植物有(BCD)A.槲寄生B.菟丝子C.列当D.肉苁蓉5.枯草芽孢杆菌可防治桃、李、杏果实的褐腐病利用了(A)原理。
A.拮抗作用B.竞争作用C.捕食作用D.交互保护作用6.桑萎缩病、枣疯病、水稻黄矮病均是由( B )引起的。
A.螺原体属B.植原体属C.黄症病毒属D.衣原体属7.病原物侵染循环的基本环节有(ACD)A.病原物的传播B.病原物的休眠C.侵染程序D.病原物的越冬8.病原物越冬的主要场所有(ABCD)A.生病的植株B.病株残体C.土壤肥料D.苗木、种实等其他繁殖材料9.植物检验时对外植物检验包括(ABC)A.出境检验B.过境检验C.进境检验D.货物调运检验10.寄生性种子植物有(ABCD)A.菟丝子B.列当C.独脚金D.槲寄生填空题1. 植物病害病状大体上分为五大类型,即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畸形。
2. 一种病原物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寄生性、致病性和传染性。
3. 病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养分,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即活体寄生、死体寄生。
4.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接触期(准备期或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5. 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病征分别是粉状物(粒状物)、锈状物。
6. 根据病毒侵入方式,病毒的传播可分为介体传播、非介体传播两大类。
7. 菌物典型的营养体是,根据是否有隔膜可分为菌丝(体)、有隔菌丝、无隔菌丝。
8.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有田间病株、病残体、土壤及粪肥、种子及苗木、生物介体、温室及贮藏窖等。
9. 菌物的菌组织体有菌核、菌索、子座。
10. 植物侵染性病害按照再侵染的有无和作用,将其分为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
或单程病害、多病程病害。
11. 单年流行病害流行的季节性变化一般经过指数增长期(始发期)、逻辑斯蒂期(盛发期)、衰退期三个时期。
12. 植物病害的病理变化过程分为三阶段,即生理病变、组织病变、形态病变。
13.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抗病品种的利用等。
14. 病原物致病的主要因素有病原物分泌的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
15. 承载菌物分生孢子的结构称为载孢体,载孢体主要有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束、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等。
16、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
17、根据营养体、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特征,可将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