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寄生虫病免疫及其免疫诊断复习题

寄生虫病免疫及其免疫诊断复习题

名词解释1.环境寄生虫学:寄生虫与环境能以不同的方式互相影响,该学科就是利用寄生虫来监测环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2.免疫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现象和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免疫学方面的科学。

3.免疫流行病学:是以流行病学的形式与方法研究免疫力的群体效应,即研究宿主个体的免疫差别是如何影响致病因素的群体生物学表现,研究通常还包括运用数学模型及血清流行病学等方法。

4.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这仅仅是一种不完全的保护性免疫力,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不能被彻底清除,而是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状态,与宿主的特异保护性免疫力同在;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残余寄生虫后,宿主已获得的这种免疫力即逐渐消失。

包括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

5.消除性免疫:未经治疗,宿主即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保护性免疫力。

如:硕大利什曼原虫的东方疖。

6.获得性非特异性免疫:宿主受到与抗寄生虫效应的靶抗原无关的病原体的提取物或某些合成产物的刺激所产生的保护力,它并不针对某特定的靶病原体,而是可抵抗多种感染因子(包括单细胞的原虫和细菌,多细胞的蠕虫,甚至肿瘤等)的攻击。

7.带虫免疫:某些血内寄生原虫感染后,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原有的原虫,使其数量明显下降,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临床症状消失,呈带虫状态,但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虫体,可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体内无此虫时此免疫力即消失,这种免疫状态就是~。

8.伴随免疫:人感染某些蠕虫(如: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患者门静脉内仍有成虫寄生和产卵,但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而无损于体内的成虫,当体内成虫消失后此免疫力也消失,这种免疫称为~。

9、流行率: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受感染的人,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10、感染度:是指一个个体的虫荷或一组个体的平均虫荷,在人群中只能通过定量的虫卵计数表示,但也有少量尸检的研究测定虫荷数。

流行率和感染度有着内在的联系,一般,人群流行率越高,感染者的平均感染度就越高。

11、(新)感染的发生率:是指原先未感染的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受感染,以年百分率表示,通常在儿童中计算。

问答题1.何谓超敏反应?分别可见于哪些寄生虫病?超敏反应是处于免疫状态的机体,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或变应原时出现的异常反应,常导致宿主组织损伤和免疫病理变化。

按照Gell和Coombs关于超敏反应的分类,寄生虫感染的超敏反应也可分为Ⅰ、Ⅱ、Ⅲ、Ⅳ4型;它们分别称为速发型、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迟发型或细胞免疫型。

在寄生虫感染中,有的寄生虫病可同时存在几型超敏反应,甚为复杂多变。

例如,血吸虫病就可有速发型、免疫复合物型及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或先后存在。

【寄生虫所致的超敏反应见下页】2.寄生虫感染有助于宿主克服某些疾病,试举例说明。

寄生虫感染有助于宿主克服炎症性肠病、过敏性疾病、I 型糖尿病等疾病。

①、肠道蠕虫可能会阻止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对宿主起保护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炎症性肠病在肠道蠕虫感染率较低的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而在感染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则发病率较低。

用TNBS(三硝基苯硫酸)直肠灌注可诱导小鼠产生炎症性肠病,如预先给小鼠腹膜内注射曼氏血吸虫卵,则小鼠结肠炎症明显减轻。

②、寄生虫感染能防止某些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委内瑞拉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患肠道寄生虫的儿童中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较低。

从埃塞俄比亚到以色列的移民,在根除寄生虫感染后皮肤过敏症增加。

近几十年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增高,原因之一是蠕虫感染减少。

③、蠕虫感染可能避免I型糖尿病的发生:I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β细胞受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蠕虫感染率较低的发达国家发病率不断增加,而在感染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较少见。

NOD(非肥胖糖尿病)小鼠从第5周龄起胰腺出现单核细胞浸润,第12周龄发展为糖尿病。

如在第4周开始注射血吸虫成虫或虫卵的萃取物可有效地防止糖尿病的发生。

感染伯氏疟原虫或注射疟原虫上清液的NOD小鼠血糖水平趋向正常。

用犬恶丝虫抗原DiAg治疗6周龄的NOD小鼠能完全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3.简述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调节。

宿主和寄生虫均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增强或抑制免疫应答的强度,抗感染免疫应答的增强有利于宿主清除体内的寄生虫,而免疫应答的抑制则能减轻免疫病理反应,或是有助于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根据调节发生在免疫应答过程的层次不同将免疫应答的调节分为:抗体水平调节、细胞因子水平调节和T细胞水平的调节。

其中T细胞在免疫应答的建立和调节中作用最重要。

①、抗体水平调节a.抗体含量高时,抗体与抗原的表位结合,竞争B细胞上与抗原结合的受体,即抗原阻断。

b.抗体含量低时,抗体与B细胞的Fc受体和抗原受体交联,抑制B细胞进入抗体合成期,但不抑制B细胞的致敏。

c.当血中抗原浓度高时,固定于APC表面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增强免疫应答;当血中抗体浓度过高时,免疫复合物则可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

(免疫复合物调节)d.T细胞能识别免疫球蛋白独特型的抗原决定簇而产生独特型抗体,后者能与相应具有独特型受体的T和B细胞以及体液抗体结合起到抑制免疫的作用。

(独特型调节)②、细胞因子水平调节a. 宿主体内各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对体液和细胞免疫效应的建立和调节起重要作用。

b. Th1类细胞因子,如IL-2、IL-12、IFN-γ等在细胞免疫中可直接或间接促使NK、Mφ、Tc等细胞活化,直接杀伤寄生虫。

c. Th2类细胞因子,如IL-4、IL-5、IL-6、IL-13等可促使B细胞等成熟、活化并产生IgG、IgM、IgA和IgE抗体,从而发挥体液免疫效应。

③、T细胞水平的调节a. CD4+T细胞的凋亡使免疫应答下调:许多寄生虫感染的急性期过后,可通过凋亡机制减少CD4+T的数量来降低宿主体内细胞因子水平,从而下调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应答强度。

b. Th1-Th2转换/极化:Th1细胞产生的IFN-γ可抑制Th2细胞产生Th2类细胞因子,从而下调体液免疫应答;而Th2细胞产生的IL-10则能抑制Th1细胞产生Th1类细胞因子,从而下调细胞免疫应答。

c. 抑制性T细胞:CD8+的抑制性T细胞能起持续的调节作用,以抑制过度的免疫应答。

4.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机制有哪些?①、源于宿主的免疫逃避机制a. 遗传决定的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总有部分人群表现出对某些寄生虫特别易感且可能在体内带有大量虫荷。

(不具有产生宿主保护性免疫所必须的遗传编码信息)b. 新生儿的免疫无反应性:新生儿对多数寄生虫具有比成人高得多的易感性,低龄儿童的易感性也较成人高。

(新生儿或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全)c. 成熟宿主的免疫低反应性:寄生虫能利用宿主免疫系统暂时的或较长期的功能削弱的机会以逃避宿主免疫力的攻击。

(免疫力低下时期:哺乳期、妊娠期、应激反应期、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长期酗酒等)②、源于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a. 寄生虫降低其抗原对宿主的免疫原性:寄生虫虫体体表或分泌/排泄物抗原分子的特殊生化结构而变得无免疫原性,数量效应,分子模拟,解剖部位的隔离。

b. 寄生虫利用自己的抗原变化来躲避宿主的免疫攻击:抗原变异。

c. 寄生虫利用宿主的抗原来躲避宿主的免疫攻击:抗原伪装。

d. 寄生虫对宿主的免疫系统的利用:误导宿主免疫应答、免疫抑制。

e. 直接对抗宿主的效应机制:破坏或中和抗体、产生破坏补体的物质。

f. 其他效应机制:扁虫更新表皮修复免疫破坏的部分。

5.试述寄生虫疫苗的现状及其展望。

①、现状:随着对寄生虫感染免疫学不断深入的了解和现代生物技术进步,抗寄生虫疫苗已取得若干有意义的进展,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商品化人用疫苗问世。

【原因】:寄生虫疫苗研制的难度仍然是相较于病毒和细菌,其结构的复杂性和生活史的复杂性,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宿主免疫应答的复杂性致对寄生虫感染保护性免疫机制的认识还远不能满足合理地发展有效人工疫苗的要求。

②、展望:主要人体寄生虫的基因组计划的发展,结合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技术,如差异表达基因克隆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和与蛋白质组计划相关的技术等使得我们可能更快地鉴定出新寄生虫疫苗候选分子,展示了寄生虫疫苗研究可能更快发展的前景。

6.试述免疫诊断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地位。

①、方法较为敏感、特异,可检测出存在的微量抗体或抗原。

对于临床上的疑似患者,可以提供比较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

②、在寄防工作中,采用寄生虫病免疫诊断方法有助于摸清传染源,监测疫情变化以及评价防治效果。

③、免疫诊断结果一般只有辅助诊断价值,在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时,应充分考虑患者和实验诊断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为了提高诊断效果,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同时应用两种免疫学方法进行检测,以取长补短,提高可靠性。

必要时,尚需进行动态监测和重复实验,以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7.寄生虫抗原有哪些?如何制备?①、寄生虫抗原的分类a. 按抗原来源或虫体结构可分为:表面抗原、体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

b. 按虫体的化学成份分为:蛋白质或多肽、多糖、糖蛋白、糖脂抗原。

c. 按虫体的发育阶段分为不同的期抗原。

d. 按抗原的功能分为:诊断性、保护性、致病性抗原。

如:循环抗原(circulating antigen,CAg)②、寄生虫抗原的制备抗原是体外免疫反应的基本条件之一,可用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也可用以制备高效价、高特异性的抗体。

常用抗原包括颗粒性抗原和可溶性抗原。

a. 颗粒抗原的制备:包括血细胞和组织细胞抗原以及各种各样的寄生虫细胞。

血细胞抗原制备比较简单,白细胞和血小板抗原可用自然沉降法或分离液提取。

组织细胞抗原或寄生虫抗原,剪碎后用胰蛋白酶溶液消化或组织捣碎机捣碎后,分离沉淀,细胞被打碎后可经密度梯度离心制成小颗粒状抗原。

b. 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多从复杂的血清或组织细胞中提取。

通常将组织或细胞捣碎,取得游离单个细胞,然后采用冻融法、超声破碎法或酶处理法,制备相应的可溶性抗原。

通过纯化去除共同的组分,获取虫种特异的抗原成分。

抗原纯化的方法有:凝胶过滤(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以及其它的化学方法等。

在特殊情况下,如某种寄生虫抗原材料缺乏时,往往可借助有共同抗原成分的异种抗原进行辅助诊断,例如:国内曾用牛丝虫抗原的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人丝虫病,用日本血吸虫卵进行环卵沉淀试验诊断曼氏血吸虫病。

8.寄生虫常用抗体有哪些?简述其制备方法。

①、抗体的类型:多克隆抗体(第一代):用纯化抗原免疫动物而得。

单克隆抗体(第二代):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

基因工程抗体(第三代):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

包括:人-鼠嵌合抗体、小分子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抗独特型抗体。

②、抗体的制备a.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又称异种抗血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