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卷含答案(3)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卷含答案(3)

17.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抗战八年,全国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旦解放,必须有以安辑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误。9月,又给国民党军队的电报:兹派第三战区及第六战区,分别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此材料说明蒋介石( )
A.一面伪装和平,一面积极准备内战
B.一方面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一方面积极抗日
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4.蒋介石在事后总结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完全是领导国民革命的本党,组织瓦解、纪纲废弛、精神衰落、藩篱尽撤之所招致”。这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执政党的衰败B.外部势力介入C.国家经济崩溃D.军队士气低落
15.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文中“毛泽东先生来了”是指毛泽东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题干“1945年9月”及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和谈”指的是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C符合题意;国民党六大与“国共和谈”不符,A排除;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B排除;北平和谈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D排除。故选择C。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序幕
22.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A.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
A.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B.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保障解放战争胜利
D.发展农业生产,联合农民建设社会主义
12.观察下列《三大战役人民支前不完全统计表》,它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战役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辽沈战役
160万
13800副
6750辆
80万头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的特点是“断敌退路,关门打狗”,其中的“门”是指锦州,故选C。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卷含答案(3)
一、选择题
1.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没收地主和中农的土地
2.纽约《世界日报》评价毛泽东生前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一件甚至数件中国近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反映下图这一大事的诗词是
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他的作品《乡愁》中“…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那头。”表达了作者在台湾隔着台湾海峡对祖国大陆的无限思念。造成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现在分离的原因是( )
A.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B.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放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双十协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所以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题干图反映的是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使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故C符合题意;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属于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故A不合题意;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属于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故B不合题意;发展农业生产,联合农民建设社会主义属于新中国成立之处的土地政策,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C.一方面在政治上陷入被动,一方面在军事上积极主动
D.一面和平谈判,一面维护民主运动
18.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些措施的实施: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表明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4.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D.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3.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
A.国民党六大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D.北平和谈
C.使我国农村阶级关系得到改善
D.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19.8月28日,蒋介石召集干部会议,讨论对毛泽东来重庆后的方针,确定:“‘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蒋介石在策划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进攻中原解放区
D.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渡江战役,攻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中国。国民党残余势力推往台湾,造成今天海峡两岸还未实现统一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中,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没收地主土地,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故A说法正确,排除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故B说法正确,排除B;抗战胜利后,中共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故C说法正确,排除C;故本题选D。
9.辽沈战役中我军采用了“关门打狗”的战术。请问其中的“门”是指
A.沈阳B.长春C.锦州D.大连
10.如下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其结果是什么?( )
A.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B.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D.解放了全中国
11.如图所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的主要影响是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围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以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得到农民阶级的拥护。所以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C.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退台湾D.西班牙人占据台湾
6.4月23 日的那一晚,整个南京城的人们恐怕都难以入眠,等待着这个城市的又一次历史交替,国民党的军队和警察都撤了。与上述情景相关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7.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威。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沉浮”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片反映的是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出自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诗就写于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之后,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45年8月”“ 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 蒋介石”可知,这次会面就是著名的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和欺骗人民,蒋介石三次电邀赴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维护国内团结,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1924年,排除;B项发生在1936年,排除;C项发生在1937年,排除。故选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