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情预测:在行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行情分析的结论,依据行情变化的规律,考虑可能影响今后行情变化的各种因素,对今后一定时期内行情的可能变化进行估计。
2、经济全球化: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的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3、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它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国民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既暴扣物质审查部门创造的价值,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
4、偶然性因素:在短期内出现的,变化频繁,难以估计,但是对行情可能生产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劳资纠纷,经济斗争乃至谣言等。
5、世界商品价格指数:反映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指标,实际上只是反映国际市场上那些重要的初级产品的综合价格指数,是人们将那些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初级产品价格加权平均所得到的。
6、异方差行:由于种种原因,回归规模中误差的方差会因为自变量的取值不同而发生变化,我们把回归模型中出现的误差的方差为变量的现象称为异方差行。
7、定量预测:以准确,及时,系统,全面的调查统计资料和信息为依据,考虑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和因果关系,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发展的规模,水平,速度和比例关系的测定。
由于定量预测和统计资料,统计方法有密切关系,所以也成为统计预测。
8、商品的需求:在一定价格水平上购买者从市场购入和准备购入的商品数量。
在国家市场上,商品的需求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上进口商愿意并且有能力进口的商品数量。
9、定性预测:根据实物发展的性质,按照预测者的经验或几种专家意见,直接对预测对象的前景作出判断。
10、成交价格:人们在日常交易中所达成的合同价格,能够迅速而确切地反映世界市场价格动态和水平,是一种罪重要的行情指标,但通常只有卖主和买主知道,仅个别交易在报刊上有所透露。
11、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控制信贷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实际上是指货币-----信贷政策,由中央银行发挥主导作用,其具体的政策手段是调整贴现率,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及其他一些选择性措施。
12、商业循环:西方商业循环理论把经济活动围绕着长期趋势所不断呈现出的扩张与收缩交替的现象。
13、国民生产总值:以货币表示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个部门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它也是按市场价格统计出来的货币金额。
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
14、生产能力:是在一定时期内,现有的劳动资料被充分利用的请款下所能生产的商品数量,它指的是现有生产水平的极限,或者说潜在的生产能力。
15、探测性:预测者不掌握任何可供控制的变量,只是通过考虑测定未来事件,如预测调差,历史类推,专家集体审定,外销员意见综合等方法。
16、账面价值:工商企业核算成本的一种记账方法,它不等于现实的市场价值,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可以高于或者低于现实市场价值。
17、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同一时间陷入危机,世界性经济危机对经济的破坏力比较大,其原因是各国经济都陷入了困境,彼此之间难以转嫁危机。
18、偶然波动:意外波动或不规则波动,是由于经济体系以外突发事件的干扰而形成的波动。
19、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价格上升或下降一定比率所引发的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比率,也就是衡量商品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
20、事件顺序预测:已知要预测的那个变量在历史上的一系列观察值,分析这些观察值所显示出;来的规模,然后把这个规律外推到预产期,从而获得预测变量的未来值。
21、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占收入中的比例。
22、个别工业生产指数:反映个别工业生产动态的指数,它也可用绝对数值表示。
一般会受到经济周期因素和政治,科技进步以及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量对比变化等非周期性因素的影响。
23、生产资料: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商品,它直接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以满足生产需求。
24、开标价格:通过招标方式进行交易时达成的价格,一般地说,开标价格,由于参加投标者众多,竞争性强,所成交的价格往往低于一般成交价格。
25、因果关系预测:把预测较量作为因变量,分析影响它的因素有哪些,以确定取哪些变量作为自变量,并分析这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对预测变量起作用,最后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
26、行情:通过市场表现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具体发展形态。
它既包括生产领域的具体变化,也包括流通领域,分析领域以及消费领域的具体形态。
27、货币主义理论:以强调货币对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而得名,造成波动的原因是由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因此要稳定经济,首先压迫稳定货币。
28、国民原则:本国公民以及常驻本国但未加入本国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国内,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它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获得的收入,不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29、保证生产期限:工厂现有的未交货订单按其生产能力至少可维持生产多少时间。
其长短与生产情况的好坏有关,也与一般经济情况的好坏相联系。
30、生产成本:投入产品的价格,即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具体主要包括原材料价格,及其设备折旧,动力燃料价格,劳动力工资等,现代西方经济学把企业家才能也列为成本。
31、行情分析:通过对历史和当前市场状况的研究,描述当前行抢变化的特点,并探究形成这些特点的各种因素。
32、实际商业循环理论:一部分人放弃;了将货币因素变动作为经济波动原因的解释,转向强调非货币因素的变动是造成经济变动的根源,这一新出现等途径获取有关资料。
33、实地调查法:行情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查,观察,访问等途径获取有关资料。
34、库存: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不会立即全部通过流通领域进入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总会有一部分成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的储存,处在储存状中的商品就叫库存。
35、国际市场价格:在一种国际贸易中被广泛接受的,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价格形式,它是商品国际价值量的外在货币表现,但国际市场价格并不等同于国际价值量。
36、案头调查法:行情研究所需要资料的一种收集方法,具体指行情研究人员在办公室,图书馆或资料室大量查阅有关的出版物来取得所需要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37、支出法:是国内生产总值编制的一种方法。
把社会最终使用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加总起来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从统计方法上说,比较准确及时,分类比较详细,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38、生产能力:是在一定时期内,现有的劳动资料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生产出的商品数量。
它指现有生产水平的极限或者说潜在生产能力。
39、因素分析法:利用分析影响行情的因素及其作用方向,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周期因素,如私人消费,私人投资及信贷变动这些形成在生产周期运动的内在力量,非周期性因素,自然因素,投机与心理因素等。
40、商品的属性:商品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也就是商品的特性或功能,简而言之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41、管理浮动利率制:是介于固定汇率和自由浮动汇率之间的一种浮动汇率,在管理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比率基本上有市场供求决定,但各国中央银行经常对外汇市场干预,以避免汇率剧烈波动。
42、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区域内的国家间取消各种关说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等的自由流动,统一工业产品技术标准乃至统一货币,在区域外则在贸易经济等方面实现统一政策等会。
43、均衡价格:在一定条件下,购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与生产者所出售的数量想一致时出现的价格。
44、国际市场结构:国际市场上,市场结构主要指的是经营某种商品的进出口商的数量,它们之间的合作程度以及在国际市场所售商品的差异程度等。
45、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46、长期因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够引起一般经济活动或部门出现持续变化的因素。
47、季节性因素:在每年的固定或笔记本固定的季节或年份中,能够引起生产或消费出现有规律的变动的因素。
48、萨伊定律:可以简单的表述称“每一个供给都会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因而市场上不会出现生产过剩。
49、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家每增加一个单位投资所预期得到的利润,即预期利润率。
50、合理预期:就是人们在对某一因素未来的变动进行预测时,要使用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而且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预测不会出现失误。
51、行情研究:是搜集和阅览那些能够反映总体经济活动的众多资料,依据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这些资料,从而得出经济行情当前的特点和今后发展趋势的结论。
52、领先指标:又称预兆性指标,其变化一般先于总体经济情况的变动,故对经济的发展趋势有预兆作用。
53、同步指标:也称重合指标,这类指标与总体经济活动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
54、落后指标:又叫滞后指标,其变化往往落后于总体经济情况的变化。
55、新收订单:是在特定时期所受到的全部订单,它的增加或减少,预示着经济情况的区号或趋坏。
56、固定资本投资:指企业用于建造厂房和购置及其设备而花费的投资。
57、批发价格指数:就是讲笔法价格指数化,是表示批发贸易市场上价格变化趋势的指数,往往反映一些商品初次出售时的价格水平。
58、世界商品价格指数:是反映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指数,它实际上只是反映国际市场上那些重要的初级产品的综合价格指数,是人们将那些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初级产品价格加权平均所得到的。
59、股票:是其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借以取得收入的凭证,换言之,他是代表股份资本所有的证书。
60、商品市场行情:从微观的角度对资本主义个别部门再生产的具体动态进行研究。
61、生活资料:是直接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商品,它直接从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以满足生活需求。
62、生产资料: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商品,它直接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以满足生产需求。
63、初级产品:那些未经过加工,或者只进行了一些初步加工的商品,如粮食,煤炭,原油等。
64、工业制成品:那些加工程度相对较高的商品,如化工产品,机电产品,纺织产品等。
65、商品的生产周期:是商品从开始生产到完成这一段时间,不同的商品,生产周期的长短也不同。
66、商品生产的垄断程度:一个生产企业或者某一个国家对某种商品生产的控制程度。
67、商品的消费周期:商品从开始消费到使用完毕的这一段时间。
商品的供给:在一定价格水平上生产者向市场出售和准备出售的商品数量,其中包括新提供的物品和已有的存货。
68、需求的交叉弹性:用来衡量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
69、需求的收入弹性:用来衡量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70、替代品:两种商品可互相替代满足同一种需要。
71、互补品:两种商品相补充共同满足同一种需要。
72、交易所价格:在交易所成交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