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导读》第七章

《国学经典导读》第七章


29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四)出色的战争描写
第一节 《三国演义》
第二,同中见异地描写战争,能写出 每场战争的独特性。《三国演义》全书描 写的大小战争有几百次之多,但作者每每 都能写出各次战争的不同特性,绝少雷同。
30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四)出色的战争描写
第一节 《三国演义》
第三,善于将战争与人结合起来,通 过战争来展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来表现 战争的瞬息万变、波谲云诡。
13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三国演义》
陈寿所处的西晋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司马光 所处的北宋亦是篡权而来,因此必以曹魏为正统。 而习凿齿和朱熹所在的朝廷均为南渡偏安朝廷, 因此必须拥刘,以说明正统的重要性及君权天授 的合理性,强调自身的“汉家正统”,表明政权 的“天命所归”。
14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2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三国演义》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过程。个中原因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一语道破:
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 黜曹魏之禅位,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 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 统也。诸贤易地而皆然。
(一)《三国》中的权变艺术
权变,简单地说,就是权衡变通,即权衡事情的利害,作 趋利避害的应变。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实质上就是中国思想 家孟子所说的“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现代汉语词典》对“权变”一词的注释是:“随机应变”。 作为领导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权变艺术,我们可以笼统地理解 为,领导者在政治活动中的随机应变。
22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二)全书结构宏伟,章法谨严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叙写了近百年的历史, 时间跨度较大,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十 分难以处理,但《三国演义》的结构安排 却十分得当,堪称典范,难怪毛宗岗在 《三国演义读法》中说道:
23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二)全书结构宏伟,章法谨严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是于史无征,或采用传说,或纯属 虚构。《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或来自于 民间传说,或来自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
21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七分实事与三分虚构”的艺术构思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种“七实三虚”的艺 术手法使得叙事更为连贯,也使得人物形 象更为鲜明,但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于史 实的混淆。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多是通过 粗线条的勾勒,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普遍具有 一种类型化的特征。其原因一是由于《三国演义》 人物众多,出场人物多达400余人,篇幅所限, 难以做到工笔细描;二是《三国演义》的人物塑 造还难以摆脱说书话本的影响。
26
第一节 《三国演义》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七分实事与三分虚构”的艺术构思
《三国演义》以史实为主干,以虚构 为枝蔓,建构起了这部鸿篇巨制。在处理 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方面上,《三国演义》 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18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七分实事与三分虚构”的艺术构思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一是对史实进行夸张和渲染。这种情 况一般都是正史记录较为简略,《三国演 义》便以此为据,进行夸张、渲染。这样 的处理手法使得“三顾茅庐”与“七擒孟 获”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为人所熟知 且津津乐道的情节。
第一节 《三国演义》
毛宗纲一语道出了《三国演义》在叙事方面的难处。如此多纷 繁复杂的材料堆积在一起,却被作者处理地有条不紊,逻辑清晰而 又脉络分明;情节安排上,分合有度,人物出场及场面安排上也是 匠心独运,纵观《三国演义》全书,其叙事章法之巧、组织安排之 妙,实令人叹为观止。
25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第一节 《三国演义》
罗贯中所处的元末明初正是一个民族 矛盾冲突较为激烈频繁的时代,其著作中 表现出了鲜明的“汉家正统”意识,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倾向。
15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三国演义》
最终当蜀汉政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并 最终败亡的时候,书中充斥着浓郁的悲情色 彩。因为这不仅仅是蜀汉政权的覆灭,同时 也是作者倾注了全部情感的仁政理想的破灭。
16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人世间美好的、充满着仁义、忠信 与智慧、又饱含着强烈爱民忧国情怀的 仁政,竟然在丑恶的、满是无情、利己 与虚伪、同时又极度暴虐恣睢的强权霸 政面前如此地脆弱,如此地不堪一击, 想来怎能让人不魂断情悲、黯然神伤?
17
第一节 《三国演义》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开创了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在艺术上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语言文白相加,既通俗 晓畅,又简洁明快,典雅而不深涩,通俗又 不鄙俚。这也是作品能够传播并造成巨大影 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第一节 《三国演义》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
正如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所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 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 谣之义也。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及其版本 其生平不详,目前大多参照明代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对他的记录: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 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 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9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及其版本
第一节 《三国演义》
据此及相关资料推断,罗贯中应生于 1310—1330年间,卒于1385—1405年间, 一生布衣飘零,未入官场。其小说创作除了 《三国演义》之外,还作有《隋唐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另 作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11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三国演义》
《 三 国 演 义 》 是 以 汉 灵 帝 中 平 元 年 ( 184 年 ) 到 晋 武 帝 太 康 元 年 (280年)的历史作为故事大背景,描写了这九十七年间的战乱纷争。关 于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一直就是众说纷纭,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拥刘反 曹”说与“向往仁政”说。
39
五、《三国演义》的管理艺术 (一)《三国》中的权变艺术
第一节 《三国演义》
38
五、《三国演义》的管理艺术 (一)《三国》中的权变艺术
第一节 《三国演义》
把权变艺术运 用到出神入化的是 诸葛亮,典型的案 例就是我们非常熟 悉的“空城计”。
领导者具备了随机 应变的个人品质,就能 较好地掌握权变艺术, 在各种政治活动中使自 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随机应变中, 一方面是随机,它包 含有借题发挥、触景 生情、顺水推舟、将 计就计的含义。
《三国演义》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壹人 物 出 场 定 型 。
贰 复对 地人 渲物 染形 。象 进 行 反
三 显通 人过 物烘 。托 对 比 来 凸
肆 情善 节于 来运 表用 现传 人奇 物性 。的
四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被誉为军事 文学作品,全书描写的大战役 有几十次,小的战斗有几百次 之多,数量之多,布局之巧, 计谋之奇,古今中外的战争小 说无出其右。
《三国演义》在获得了无数的赞誉 之余,在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上也有 着非常明显的缺陷。 《三国演义》虽 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缺陷,但它在小说 的历史虚实处理手法、战争场面描写 技巧以及语言及人物塑造的有益尝试这几个方面都做出了较大 贡献,同时也成就了它在历史演义小说的王者之位。
36
五、《三国演义》的管理艺术
4
第一节 《三国演义》
它要求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需 融入自身的政治观点、生活体验、 思想感情,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 进行相应评价。《三国演义》就是 这么一部脱胎于史实,但又融入了 作者虚构加工的文学作品,切不可 以史书视之。
5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第一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世积型小说,即故事为世代累积而成,其 成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三国演义》的故事素材主要来源于 以下两个方面:
《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 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 于《史记》。《史记》各国分书, 各人分载,于是有本纪、世家、列 传之别。今《三国》则不然,殆合 本纪、世家、列传而总成一篇。分 则文短则易工,合则文长而难好也。
第一节 《三国演义》
24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二)全书结构宏伟,章法谨严
31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四)出色的战争描写
第一节 《三国演义》
第四,善于运用冷热交替、动中有静 的艺术手法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在写 战争紧张激烈的场面及气氛之余,经常穿 插一些安适静谧的情节,取得了绝佳的艺 术效果。
32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
19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七分实事与三分虚构”的艺术构思
二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即正史记 载某人之事,移植于他人。“草船借箭” 实为孙权所为,并且是发生在赤壁大战之 后的第三年,《三国演义》将其移至诸葛 亮身上,以突出他的神机妙算。
第一节 《三国演义》
20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七分实事与三分虚构”的艺术构思
10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及其版本
第一节 《三国演义》
学术界一般认为《三国演义》 成书于明代前期。此书有二十四卷, 共二百四十则,每则前有一个七言 单行标题。清康熙年间,江苏长洲 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为蓝本对其 进行了加工、润色、评点,使之成为了此后几百年间流行最广 的通行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