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
导入:从河南到山西,逃难的老百姓惊奇地发现,当国民党部队都向西、向南撤的时候,有一支军队却背着简陋的武器向东疾行,他们的臂章上写着“八路”。

人们对这支军队没有多大的信心,因为这支队伍中许多人没有枪,有拿刺刀的,有提鬼头刀的,还有等着拾起阵亡战友的枪继续进攻的。

然而就是这支军队在数日之后,名震华夏。

导语:那么这支军队如何在装备简陋的情况下名震华夏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出示标题)
首先来明确一个概念——敌后战场:
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的地区。

(共产党在敌人占领区开辟的战场)
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呢,齐读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识记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时间、指挥者、结果和意义。

2.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情况,认识敌后战场的作用。

3.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首先跟着老师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日本侵华战争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结果如何?东三省沦陷;全面侵华的标志是什么?七七事变;结果是?平津沦陷;紧接着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八一三事变,为保卫上海,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会战,在会战中国民党军队也是步步败退,日军侵华以来节节胜利,那么是什么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呢?平型关大捷。

是的,几乎与淞沪会战同时,日军为了扩大华北战场,想要进攻山西,占领太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太原会战。

为了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共产党选择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同时也是太原重要门户的平型关设伏。

自主学习平型关大捷:
简介板垣师团就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师团,1937年已创下击败中国30多个师的关辉战绩,号称“钢军”,但他们遇到的是林彪,林彪号称常胜将军、战神,那么,战神是如何战胜钢军的呢?我们找一位朗诵好的同学读一下。

男同学朗诵: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隐蔽设伏。

当日军乱作一团,死伤惨重。

八路军冲杀下去,同日军展开了肉搏战。

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

我们再来读一则有关平型关背后的故事。

找一位女同学朗读。

女同学朗诵:【猛子战群敌】
在杨得志六八五团的阵地上,战斗开始后,人称‘猛子’的二营五连连长曾贤生,指挥全连战士首先用手榴弹炸翻了日军行进在最前面的十余辆汽车,然后率20名大刀队员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

曾贤生先后用大刀砍倒了十几个鬼子,自己也多处负伤。

在身疲力尽之时,被五六名敌人团团包围,曾贤生毅然拉响身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教师:经过一天的激战,我方取得的战果。

平型关大捷重要的不是打死了多少日军,缴获了多少物资,更重要的是这场战斗的意义和影响。

请同学们齐读:(1)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2)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易混点:1.全民族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2.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台儿庄战役;
过渡:平型关大捷是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第一次亮相,600名官兵战死沙场。

虽然衣衫褴褛,武器简陋,但他们敢于刺刀见红,与敌血战。

于是在一年之内,被称为八路的军队发展到15.6万人,新四军发展到了2.5万人。

他们创建了十几块抗日根据地,遍布华北、华南——
快读p101第一段:找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战略总后方在哪?
学生回答:晋察冀(第一个开辟的)、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还有陕甘宁边区)
教师解释:根据地一般建立在几省的交界处以及贫困的山区。

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由于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抗日根据地军民采取的战略战术是?此战术包含哪些战法?
开展游击战争;战法有: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夜袭战;
找一位同学上台连线。

出示答案。

简介麻雀战:麻雀在觅食时从来不成群结队,多半是一两只、三五只,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行动灵活。

最后使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吃又吃不好,睡又睡不香,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根据地的呢?(快读p101第三段)
学生回答:
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教师解释:在政治上,通过民主的方式,共产党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了自己的队伍。

同学们回顾一下十年内战时期的土地革命的方式吗?打土豪、分田
地,是消灭地主并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而抗战时期,是让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这样的变化,有什么作用吗?学生回答:同时获得农民和地主、富农的支持。

(表现了共产党的审时度势、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有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也出在这一时期叫《南泥湾》,我们来看看歌词。

当年的南泥湾,到处呀是荒山,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
处处呀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呀,鲜花送模范
通过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使南泥湾从废田变成了良田。

有了人民的支持和物质基础,使根据地不断的发展壮大!但同时也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

以铁路、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对根据地进行
分割包围,形成了囚笼。

并对根据地军民进行蚕食,就是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带不走的就烧,十分残忍。

而在1938年9月到1939年6月,日本在仅在晋察冀这一个抗日根据地残忍杀害民众40000人。

面对日军嚣张的气焰,这种人神共愤的做法,八路军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发起了百团大战。

精读p102百团大战一目,
观看视频看目标,视频中,共产党的主要目标是敌人的什么?对(铁路、公路、桥梁、飞机场等),也就是交通线。

百团大战的战果如下
让我们齐声朗读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
(1)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2)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3)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解释:但也由于这场大战,过早的暴露了共产党的实力,使日军的打击对象由国民党转向共产党,抗战将会更加艰难。

通过今天的学习,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奋勇杀敌,使敌人疲于奔命,保障了后方,
那我们如何评价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
小组合作完成学案材料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整理答案
时间:2分钟
考察:教师选出一组向同学们展示答案(组长分配任务,组员每人回答一个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
材料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新华网
材料二:蒋介石曾于1940年9月11日致电朱德、彭德怀说:“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


材料三:“两个战场是各自独立的。

解放区战场形成后,两个战场在战略上互相配合,在战役上也有配合。

两个战场的敌人是一个,作战目的相同。

两个战场的命运息息相关。

但两个战场又主要是各自与日军作战各有各的作战区域,总的来说是一个战争的两个部分。

”——王桧林《重新认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总格局》
(1)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哪些大规模会战?有什么重大意义?(2)材料二中蒋介石致电嘉勉的是敌后战场的哪一战役?
(3)材料三中两个战场“在战役上也有配合”,请举例说明。

(4)结合材料分析,抗战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你认为抗战精神是什么?
不畏强敌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
教师寄语:
让我们铭记英雄先烈,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珍惜学习机会,弘扬革命精神,
为谱写祖国繁荣发展的篇章奉献一份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