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学》课程学习指导资料编写负责人:李蓉琼适用专业:护理专业适用层次:大专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二00四年3月《急救护理学》课程学习指导资料编写:李蓉琼、曹钰审稿(签字):审批:(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李继平、李晓玲本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根据该课程教学要求,参照现行采用教材《急救护理学》(周秀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月)以及课程学习光盘,并结合远程网络业余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编写,适用于护理专科学生学习。
第一部分课程的学习目标及总体要求【课程目标】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应该能够:1.熟悉急救护理学的范畴和意义。
2.掌握院外急救的特点及原则。
3.了解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4.了解急诊重症监护技术及护理。
5.掌握心肺脑复苏程序及复苏后监测。
6.熟悉休克的分类与急救护理。
7.了解创伤的分类与评分。
8.掌握创伤的现场急救措施。
9.了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理、监护方法及防治措施。
10.掌握急性中毒的机制、急救原则及救护措施。
11.熟悉中暑的病因及救护措施。
12.掌握淹溺的病理生理及救护措施。
13.熟悉触电的发病机理与救护措施。
14.掌握昏迷的病因及急救护理。
15.熟悉高血压、高血糖、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发病诱因及急救护理。
16.熟悉各种急救技术。
【课程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熟悉常用急救技术。
【评价方法】本课程采用期末理论测验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
试题类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五种类型。
内容涉及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
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60分为及格成绩。
【主讲教师】李蓉琼:本科、讲师,课程负责人。
曹钰:急诊医学硕士,讲师。
第二部分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内容分析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1.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2.掌握院外的现场急救原则。
3.熟悉抢险救灾紧急救护的工作程序。
4.了解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教学内容】1.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2.院外急救的含义及环节。
3.院外现场救护的原则。
4.抢险救灾、战地救护的概念和方法。
5.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研。
6.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急救网络形式。
重点:1.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院外急救的环节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
现场救护原则①立即使患者脱离险区;②先救命后治病;③争分夺秒,就地抢救;④保留离断的肢体或器官;⑤加强途中监护并详细记录。
2.危重病救护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患者,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以及继发于各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患者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
研究范围①危重患者的监护与治疗;②ICU人员、设备的配备与管理;③ICU的技术。
3.抢险救灾的工作程序①寻找并救护伤病员;②检伤分类,根据不同伤情给予不同处理;③现场急救;④运输和疏散伤病员。
4.战地救护是研究在野外情况下,对大批伤员实施紧急救护的组织措施和工作方法如通气、止血、包扎、固定、转运。
5.急诊科的任务①承担急救站转运和来诊的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治、抢救和留院观察工作。
②有些城市的医院急诊科同时承担急救站的任务。
6.急诊医疗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员①最初目击者;②急救医护人员;③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
7.急诊科的业务管理特点①提高急诊科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和群体素质;②建立健全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③推行急诊工作标准化管理。
【思考题】1.简述急救护理学的范畴?2.简述院外急救的含义?3.简述现场救护的原则?4.急诊科医疗体系管理的要点是什么?第二章院外急救【学习目标】1.掌握院外急救广义和狭义概念。
2.熟悉院外急救的意义。
3.掌握院外急救的特点。
4.了解院外急救的任务。
5.掌握院外急救的原则。
6.掌握现场伤员急救的标记。
7.熟悉现场急救区的划分。
8.了解我国城市院外急救模式及指挥系统。
9.熟悉普及急救知识的主要内容。
10.掌握常用基本急救技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11.熟悉急救包、急救箱物资配备。
12.了解急救车内的装备。
13.熟悉院外急救护理体检方法、护理要点。
14.熟悉不同转运工具的特点及途中护理。
【教学内容】1.院外急救的重要性及特点。
2.院外急救的原则及任务。
3.院外急救伤员的分类。
4.急救指挥系统与网络化管理。
5.急救技术的应用。
6.急救用品的配备。
7.院外急救护理体检及护理要点。
8.不同转运工具的转运特点与途中护理。
重点:1.院外急救的特点①社会性强、随机性强;②时间紧急;③流动性大;④急救环境条件差;⑤病种多样复杂;⑥以对症治疗为主;⑦体力强度大。
2.院外急救的原则①先复苏后固定;②先止血后包扎;③先重伤后轻伤;④先救治后运送;⑤急救与呼救并重;⑥搬运与医护的一致性。
3.现场伤员急救的标记第Ⅰ急救区----红色:病情严重,危及生命者;第Ⅱ急救区----黄色:严重,无危及生命者;第Ⅲ急救区----绿色:受伤轻,可行走者;第Ⅳ急救区----黑色:死亡病员。
4.现场急救区的划分收容区伤病员集中区;急救区接受红色和黄色标记的危重病人,并做进一步抢救;后送区接受能行走或较轻的病员;太平区停放已死亡者。
难点:1.护理体检顺序生命体征、头部体征、颈部体征、脊柱体征、胸腹部体征、骨盆体征、四肢体征。
2.院外救护的要点①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此种体位可以使病人最大程度的放松,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的发生。
②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对抢救创伤出血、休克等危重病人尤为重要。
③学会松解或去除病人衣服的护理技巧,是为抢救和治疗病人提供方便,缩短院外抢救时间。
【思考题】1.院外急救的特点有哪些?2.怎样划分现场急救区?3.院外常用基本急救技术有哪些?4.院外护理体检的顺序?5.病人在转运途中的护理要点?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学习目标】1.熟悉急诊科的任务。
2.熟悉急诊科的主要工作制度。
3.熟悉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
【教学内容】1.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
2.急诊科管理及主要工作制度。
重点:1.急诊科的任务急诊、急救、培训、科研2.急诊科的主要工作制度①预诊分诊制度;②急诊科工作制度;③首诊负责制制度;④急诊抢救制度;⑤急诊监护室工作制度;⑥急诊留观察制度;⑦出诊抢救制度;⑧救护车使用制度。
3.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①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和献身精神。
②所有抢救工作均要有相应的时间要求。
③强调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④急诊科应配备相应的急诊抢救药品与器材。
⑤各种抢救记录、表格、病历应写清楚、完整、及时真实。
⑥建立常见病、成批伤病员的抢救预案。
⑦抢救组织工作要严密,做到人在其位,各尽其责。
⑧防止各种医护差错事故的发生。
【思考题】1.急诊科要设置哪些主要部门?2.急诊科的主要制度有哪些?3.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第四章重症监护【学习目标】1.了解ICU的设置与管理。
2.熟悉重症监测技术。
3.掌握病人心率监测的临床意义。
4.熟悉血压的影响因素。
5.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6.熟悉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和并发症。
7.掌握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
8.熟悉血氧饱和度监测的原理、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ICU的模式和设置。
2.ICU的基本功能和服务对象。
3.ICU的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
4.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5.体温、呼吸功能、肾功能、脑功能及动脉血气的监测。
重点:1.概念:ICU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医疗设备,对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心率监测的临床意义①判断心输出量;②求算休克指数;休克指数=RH/SBp;③估计心肌耗氧:心率的快慢与心肌耗氧大小呈正相关。
2.血压的影响因数心排血量、循环血容量、周围血管阻力、血管壁的弹性、血液粘滞度。
3.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正常值为5-12cmHO。
临床2意义:是反映右心功能的间接指标,对了解循环血量和右心功能十分重要,并具有指导临床治疗的作用。
4.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①病理因素;②神经因素;③药物因素;④临床插管和机械通气;⑤其他:缺氧、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肺水肿。
5.中心静脉压监测的并发症①感染;②出血和血肿;③其他:气胸、血胸、气栓、血栓、神经和淋巴管损伤等。
6.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①及时发现和识别心律失常;②及时发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③监测电解质改变;④观察起搏器功能。
6.氧饱和度监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96%-100%。
通过SpO监测,间接了解病人2的高低,以便了解组织的供氧情况。
PO2难点:重症监测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心电图监测、呼吸监测、体温监测、脑功能监测、肾功能监测、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
【思考题】1.重症监护技术有哪些?2.中心静脉压监测的注意事项?3.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4.中心静脉压监测的并发症及防治?第五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学习目标】1.了解心脏停搏的原因。
2.掌握心搏骤停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3.熟悉心搏骤停类型。
4.掌握如何判断心搏、呼吸骤停。
5.掌握畅通气道的方法。
6.掌握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方法及注意事项。
7.熟悉胸外心脏按压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8.熟悉心前区捶击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9.熟悉控制气道的方法。
10.了解药物治疗中用药的目的。
11.熟悉心肺复苏时使用碳酸氢钠和肾上腺素的原则。
12.掌握电击除颤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3.了解复苏后器官功能监测及护理。
【教学内容】1、心搏骤停的原因、类型及临床表现。
2、心肺脑复苏的三个阶段。
3、基础生命支持的三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
4、控制气道的方法。
5、药物治疗的目的、方法及常用药物。
6、电击除颤法。
7、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8、复苏后监测内容及护理。
重点:1.心搏骤停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2.如何判断心搏、呼吸骤停。
3.畅通气道的方法。
4.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方法及注意事项。
5.心肺复苏时使用碳酸氢钠和肾上腺素的原则。
难点:1.胸外心脏按压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电击除颤方法及注意事项。
【思考题】1.什么是心搏骤停?如何判定病人是否心搏骤停?2.畅通气道的方法有哪几种?3.胸外心脏按压的原理是什么?4.心肺复苏的步骤有哪些?5.如何确定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6.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有哪些?7.哪种心搏骤停的病人适宜行电击除颤法?如何操作?8.复苏的转归有哪几种情况?第六章休克【学习目标】1.了解休克的病因。
2.熟悉休克的分类。
3.熟悉休克发展的三个时期及临床表现。
4.了解休克时微循环的病理生理改变。
5.熟悉休克程度的估计和各种休克类型的临床鉴别。
6.掌握休克的救护原则。